因人而异、因人而宜:聚焦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2016/2/25 中国医学论坛报

第七届默沙东呼吸高峰论坛撷粹
金猴启岁,春满鹏城,“因人而异,因人而宜”第七届默沙东呼吸高峰论坛于2016年2月20日在深圳隆重召开。默沙东呼吸高峰论坛一直秉承进一步提升医师呼吸领域诊疗水平,让更多的患者获益的宗旨,至今已经举办至第七届。今年的会议更是在我国呼吸诊疗多项指南更新之下,紧跟最新学术进展,大会现场特邀来自全国呼吸、儿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分享及交流呼吸领域学术内容。同时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置12个分会场,对会议进行全程网络直播,直播信息覆盖逾千人。论坛充实的学术内容可谓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让与会者收获新知、受益良多!


本届论坛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为大会主席,同时邀请中日友好医院林江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志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洪建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鲍一笑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高志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周兵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王秋萍教授等国内权威呼吸领域专家围绕《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及《中国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的修订展开解读,并就空气污染与哮喘、儿童哮喘管理策略及鼻炎与哮喘的联合诊治、管理等等话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与探讨。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大会主席致辞

钟南山院士
大会伊始,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本次默沙东呼吸高峰论坛集合了呼吸、儿科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多个学科的学术内容,这样的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形式能够充分体现几个科室同道的合作与联合,是大家共同学习的良好机会。
本次会议主题为“因人而异、因人而宜”,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逐步走向个体化治疗。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突出环境尤其是空气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其次,在考虑中国疾病特点的情况下,对三项指南进行了更新与修改;另外,也关注到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管理,向广大基层医学工作者进行推广相关的诊疗进展与指南更新。
钟南山院士高度肯定了本次默沙东高峰论坛的高度与学术性,并对参会的逾千名同道表达了祝愿,希望与会者能够珍惜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在充实的会议内容中有所收获。
指南更新要点
(1)《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修订解读

洪建国教授
洪建国教授指出,《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发表于2008年10月,对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防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儿童哮喘领域的不断进展,2015年初启动新版《儿童哮喘防治指南》的修订工作,历时近1年,共进行了4次集体讨论,并广泛征求全国儿科呼吸专家意见。指南撰写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哮喘防治指南/共识,结合国内儿童哮喘防治的重要临床经验,在注重科学的基础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版本将于今年3月发表。
新版儿童哮喘指南更新要点包括:对哮喘定义的表述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对儿童哮喘临床表现特点的描述;明确了儿童哮喘的年龄划分(≥6岁和<6岁);重视<6岁儿童哮喘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新增了难治性哮喘的章节;制定了儿童哮喘管理的流程图;更新了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相关内容;强调了儿童哮喘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2)中国变应性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及展望
周兵教授
周兵教授指出,与2009年发布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AR指南)相比,本次修订后的2015AR指南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
首先,新版指南在引用文献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中文文献44篇,占全部参考文献的30.35%,这其中荟萃分析及回顾性研究等为39%,指南、共识、综述类为54%,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占7%,充分肯定了我国学者在变应性鼻炎诊治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具体成果。此外,新版AR指南新增了流行病学的章节,同时详细阐述了成人及儿童AR的诊断和治疗。治疗部分主要将药物治疗进行了临床治疗推荐程度的分类,其中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等作为变应性鼻炎治疗的一线用药推荐。
(3)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及展望

陈志华教授
陈志华教授介绍,哮喘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09%,2010年~2011年北京地区哮喘总体患病率为1.19%,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项纳入8873名哮喘患者的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显示:近60%的患者哮喘控制不佳,哮喘控制率有待提高。同时,我国哮喘患者对疾病管理和认知程度不佳,近80%哮喘患者在既往1年中未进行过肺功能检查。因此,指南的制定、更新及推广对我国哮喘诊疗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参考2015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和2008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并结合我国哮喘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修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哮喘防治指南。2016版哮喘防治指南新增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哮喘流行病学、不典型哮喘诊断与鉴别诊断、哮喘评估、特殊类型哮喘及重症哮喘或难治性哮喘。
精彩主题报告
(1)重视空气污染危害,加强哮喘的控制管理
林江涛教授
林江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有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可明显加重哮喘患者病情,也可能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病因,增加哮喘的发病并且促进了哮喘炎症的发生发展。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下,哮喘患者气道白三烯水平显著升高,白三烯在空气污染诱发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哮喘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空气污染的强大危害。
首先,应该加强防护,包括空气净化器和口罩的使用、环境保护的政策引导与长期监控提高空气质量。同时,有研究证实孟鲁司特在颗粒物(PM)及SO2的暴露下可有效保护肺功能,有效降低SO2诱发的哮喘症状评分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效药物的治疗能够保护呼吸功能,改善哮喘的控制。
(2)儿童哮喘诊治形式严峻,探索互联网模式展开儿童哮喘的管理

鲍一笑教授
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在不断升高,流行病学水平每10年以1%左右的速度在递增。鲍一笑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中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的升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①依从性较低,有研究显示中国哮喘儿童家长的知信行水平较低,并未对哮喘的治疗产生足够的重视;②中国儿童哮喘专科医生可及性低,以上海为例,儿童哮喘患病率为7.57%,哮喘儿童有50万,以每年4次随访计算共计200万人次。而儿童哮喘专科医师每年能够接诊的哮喘患儿为5000人次,需要400名儿童哮喘医师才能够满足接诊需要;③中国儿童哮喘缺少自己的研究数据。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需要考虑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推进儿童哮喘规范诊疗、科普和大数据研究,从而降低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提高中国儿童哮喘控制水平。
(3)同一气道、同一疾病,鼻炎与哮喘的联合诊治和管理策略

王秋萍教授
王秋萍教授的报告首先以一例病例开场,深入剖析了上下气道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并表明对这类疾病联合评估、治疗和管理的重要性。
多数鼻部疾病与气道疾病关系密切,研究数据显示,单纯变异性鼻炎患者下气道炎症相关指标异常发生率约68.3%,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鼻部炎症指标异常发生率约89%,哮喘患者呼吸科与耳鼻喉科医师的紧密合作才能更精准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对于同时患有哮喘和鼻部炎症的治疗,哮喘的治疗按照GINA的建议实施,对鼻炎和哮喘均有效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各分论坛精彩撷粹
上午充实的全体大会过后,下午的会议共设立3个分论坛,更加细化各学科学术话题,学术氛围浓厚、引人入胜。
分论坛1:呼吸科专场——哮喘管理与个体化治疗
话题:哮喘的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轻度哮喘的管理现状与诊治、真实世界的哮喘控制等;
分论坛2:儿科专场——儿童哮喘治疗策略与药物应用
话题:LTRA在儿童哮喘的应用、儿童哮喘治疗策略、哮喘与吸入激素对儿童身高等的影响等;同时详细解读新版儿童哮喘指南,深入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南的作用。
分论坛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场——慢性鼻粘膜炎性疾病的诊疗
话题:过敏性鼻炎机制新进展、慢性鼻粘膜炎性疾病的诊疗进展及系统性治疗策略、探讨缓解过敏性鼻炎的鼻炎症状策略等。
专家访谈
(1)钟南山院士专访
Q1:本次大会有一个特别的主题:“因人而异、因人而宜”,应如何理解?
本次默沙东呼吸高峰论坛的主题为“因人而异,因人而宜”,这个实际上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主旨,哮喘具有不同的临床亚型,要根据不同临床的亚型来考虑具体用药,当然,“因人而异,因人而宜”在中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考虑人种间的差异,对哮喘用药及药物安全性等方面的临床实践应根据中西方人群的不同特点而具体分析。
Q2:本次大会对三个主要指南进行了解读,这些指南更新对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有什么意义?
本次更新的三项指南都很有针对性。第一、显示出明确的中国特色,而非照搬西方。第二、规范化,在新版指南当中,对于每一句话有无证据、证据的级别分类都加以明确,为临床实践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第三、指南中关于疾病机制等内容比例较小,大部分针对于临床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防及管理,因此,临床应用中实际指导性较高。
(2)洪建国教授专访
Q1:当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控制和发病情况如何?
从1990年起10年进行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翻两番”,即从1990年的1%左右到2010年累计患病率达3.02%,甚至在一些地区比例达8%以上。患病率如此高,控制率怎么样?我国研究显示,中国儿童哮喘的控制率仅有不到50%,现状是十分严峻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儿童哮喘诊治指南的修订。
Q2:新版《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更新要点有哪些?
主要突出的更新点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哮喘的诊断不足。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哮喘的诊断率仅为70%左右,诊断不明确从而导致治疗不足。另一方面就是需要重视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的问题。因此要控制好儿童哮喘,一定要遵从医生的医嘱(包括非药物的和药物)。
(3)周兵教授专访
Q:《中国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本次的修订有哪些亮点和值得强调的内容?
新版指南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比较系统地把变应性鼻炎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到治疗方面更细腻、系统地进行描述,可能对临床的应用起到更好的作用。第二、中国学者的研究内容比例增高,同时更新补充了我国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第三、在治疗方面根据中国具体的情况,将药物治疗分成一线推荐和二线推荐,可能为医生提供一个更宽泛的选择。第四、一些情况下可建议行免疫治疗;第五、关于手术治疗的定位。手术技术近年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作为变应性鼻炎的辅助治疗方法,临床酌情使用。同时,要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即经规范化药物治疗和/或免疫治疗,症状无改善、有明显体征、影响生活质量;鼻腔有明显的解剖学变异,伴功能障碍。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