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解惑 | 医生工资到底能涨多少?
2016/3/10 中国医学论坛报

    

     来源:“壹生”App, 转载请联系授权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5点困惑

     在“壹生”App第一时间发出两会有关医疗的内容后,我们收到了一些同道的反馈,总结起来,他们提出了5点困惑,“壹生”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医改中心主任王虎峰教授,且听他为大家一一释疑解惑。

     困惑一、变化不大?

     壹生:2016政府工作报告基本延续了2015年的基调,变化似乎不太大?

     王虎峰教授:这个问题我需要特别点评一下,看到一些媒体评论和解读,发现大家对今年的报告认识有些偏差,我从两方面讲讲自己的看法:

     第一,今年有关医改的报告“积极务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2015年以来国务院围绕医改连续出台了十余项政策,包括公立医改革的33号、38号文件,分级诊疗的70号文件等。这些政策恰恰是在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之间出台的,所以今年报告的内容既是新的又不是新的。很多政策属于刚刚出台,各地在学习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整体来说是积极的,过去一年我们的政策、工作安排上都有很大变化,我认为今年的报告很“务实”,而非缺少变化。

     第二,也是要特别强调的一点:要深刻认识在医改领域在整个政府工作和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医改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关系到老百姓求医问药和健康的呵护,特别在新时期与精准扶贫有很重要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要多维度深入认识医改在社会经济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而医改领域将是服务业增长潜力很大的一个版块,包括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民众在健康产业方面是有巨大需求的。因此它不仅是医疗问题,也是服务业升级和发展的问题。

     其次,医疗领域同时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医疗领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而与其他领域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他领域(包括基础建设,企业发展,房地产)需要经过强刺激才能取得一些成效,而医疗领域始终具有很强的增长需求,因此,从国际经验来看,如能通过一些措施避免浪费,引导合理需求,那么医改将对经济增长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经济发展转折和升级的关头,大健康这个“供需两旺”的领域可投入的空间更广阔,未来发展前景蔚为可观。

     最后,整个医改板块对“创新驱动”这一发展战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众所周知,医疗是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行业,国际上在医疗领域和科研创新上有一些成功经验,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医疗功能,同时要看到它拥有很强的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科研发展等作用,对这一板块要高度重视,全方位地认识和看待。在新常态下更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医改领域板块,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要任务、工作切实领会好、贯彻好。

    

     困惑二、如何联动?

     壹生:报告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这体现了中央对于“三医联动”的关切,但三医联动如何“动”,目前来看似乎还是困难重重,您对这一点如何认识?

     王虎峰教授:三医联动是医改的总策略,也是推动医改深化的总策略,更是医改政策落地的保障。为什么这样说,我从三方面讲:

     第一,国家顶层设计层面。随着医改深入,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等政策的落实本就需要卫计委、人社部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协作,看成“一盘棋”,互为配套和支撑,这样进行顶层设计,才可使过去滞后的、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得以顺利改革。如果不能够高度协同的话,政策就容易出现卡壳,甚至出现不可测的风险,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一定要从宏观上树立“一盘棋”的观念。

     第二,执行层面,即地方层面。一个政策,不管由哪个部门发出,在地方贯彻落实时,都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实招”,即配套政策,缺一个环节的支持,整个政策就会无法贯彻,地方要深刻认识联动和配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部门之间角色是互换的:本部门发文,本部门是“主角”;其他部门发文,本部门就是“配角”。但不管是谁是主角,政府的各个部门都是互为主角和配角的,绝不能出现以邻为壑的情况,如若出现,很多政策就难以落实。

     第三,三医联动要看整体效果,医改的整体效果是最大效益,是共同追求。我们在评判一项工作时,不能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计较得失,这样很多工作无法开展。三医联动是系列、系统的工作。各类政策本就有所不同,其效果也分为短期、中期,局部或全局。对于三医联动,我们要算总账、算大账,不能仅算部门的小账,切忌以局部小账来评判衡量,合适的干,不合适的拖。政府工作报告将三医联动摆在这样一个重要位置,我们要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在新时期下真正将三医联动做好做实。

    

     困惑三、为何是70%?

     壹生:报告提出在70%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为什么提出70%这样一个数字,它意味着什么?

     王虎峰教授:我们认为分级诊疗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内在一致性,目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在4个省100多个城市进行试点,接下来还会进一步扩大,接近70%的覆盖面。分级诊疗是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优化,涉及到医疗机构的“上下左右”,只有在大范围内开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如果仅在局部地区进行改革,很难看到整体效果,面越宽效果才能凸显。

     而针对大家最为关系的问题——分级诊疗是不是强制患者到基层看病?国办发70号文件有关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已明确将患者自愿到基层看病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提出。因此现在的主导办法是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专家下沉基层、给基层配备和上级医院同样的药物、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使患者在基层就得到可靠的医疗服务。因此我们要把握当前试点的主要方式、方法,需要大家继续支持此项工作。

     分级诊疗不能拖,不能等,有些地方试点做得不错,取得了一些经验。我在厦门调研时感受到一些居民、患者积极主动地提出能否扩大慢病病种?高血压、糖尿病都能在基层得到妥善治疗,如果患有其他疾病还能否继续在基层治疗?如果可以,患者就不再去大医院治疗了。我们要辩证看待分级诊疗,做得好,百姓肯定是欢迎的,这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好政策原则来开展试点工作。

    

     困惑四、我的工资真能涨么?

     壹生: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务人员的薪酬能有切实提高吗?

     王虎峰教授:价格调整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医改不可回避、不可逾越的必要环节。大家普遍反映调整价格很难,同时医务人员又希望提高薪酬,但其实这两点是统一的。

     首先,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要解决过去若干年来价格调整滞后的问题,现在医务含量和劳务成本定价偏低,手术费、护理费已经低得非常离谱,导致价格杠杆反而起了反作用——医院的收入主要不靠医疗,而靠药品和耗材。我们提高服务价格,就是想让医院专注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大幅度压缩不必要的药品和耗材。这堂“课”我们是一定要“补”的。

     其次,现在基层医院、甚至大医院的普通医生收入普遍很低,和他们的付出和劳动极不相称,要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钱从哪里来?显然,应该有合理的制度安排,让他们有阳光工资。我们决不能让“白衣天使”拿着“灰色收入”生活。既不能普调工资,也不能让他们拿着灰色收入,因此需要通过制度性措施——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耗材的价格和使用强度,来使医疗机构回归专业服务,同时让患者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照顾。

     虽然价格调整很有难度,而提高薪酬呼声很高,但只有我们把这两件事看做是同一件事积极科学谋划贯彻落实,公立医院才能打破旧机制,建立新机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那么目前来看,这样的制度能否切实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呢?从福建三明的经验来看,医疗服务价格已经调整了6次,整体运行过程比较平稳。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医生的年薪已经达到几十万的水平。因此,如果继续坚持推进改革,相信今后医生的薪酬水平肯定可以得到大幅提高。通过粗算以药补医造成的浪费,可预估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能带来多大的收益,我们应该对此抱有信心。

    

     困惑五、如何破除药品乱象?

     壹生:如何改变如今药品制度欠合理所致的各种乱象由医生来买单的情况?

     王虎峰教授:今年提出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药品流通改革,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实现协同发展,医改局面就能得到显著改观,药品的“上中下三游”得以综合治理,从根源上杜绝如医药价格虚高、不具竞争力的药品鱼目混珠等乱象。医务人员过去背负了很多不该背负的压力,通过这一改革,药品、器械流通到医院就是干净的、高效的、价格也是合理的。现在改革有了良好开端,要继续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把药品板块和公立医院改革深入结合起来。

     总之,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等情况下,中央财政仍在民生,特别是在医疗领域保持了投入的力度,做出了非常好的典范,使医改这一民生工程得以不断深入。纵观整个报告,国务院同时大力削减了另一些领域的投入,可以看出中央是“有保有压”的,而接下来的医改工作是有财政支持和保障的,这也给地方带了个好头。

     从中长期来看,整个医改领域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将成为大趋势,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让政府的投入、老百姓的保命钱花在刀刃上,体现出获得感,同时也要保护、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