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带头:强烈呼吁简化病史!
2016/4/7 中国医学论坛报

    

     转载自公众号“段涛大夫”,作者:段涛(感谢授权转载)

     图片来自公众号“小大夫漫画”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不喜欢,不习惯,也不太会做领导的,最近突然有了想做一天国家某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的冲动。要求不高,就做一天,在这位置上我啥事都不做,就只做一件事,发布一个红头文件以后就立马辞职。这个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要简化病史写作,把时间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病人。

     没做过医生的人不知道写病史有多折磨人,除了精神折磨以外,还会有很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例如痔疮和大屁股,年少有“痣”啊!屁股大得牛仔裤穿不进了呀!

    

    

    

     和菜头最近写了篇文章:“春天到了,出去走走吧”——

     “回想当初在中关村上班的日子,记忆里最深刻的有两样东西:盒饭和屁股。在中关村呆满一年,你基本上就可以在简历里写上一项特长:盒饭精专。每天两顿盒饭,吃完了一直坐在电脑椅上不动弹,屁股变得自然又大又平,是全身最粗的部位。当时无论在公车站还是地下铁,只要一看屁股,就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来自我村。这样的话,每次借充电宝就更有把握了。”

     菜头叔,这次你错啦,屁股大的不仅仅是你们村的人,还有医生,特别是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不停地写病史的住院医生:小医生,大屁股。不过小医生们别难过,等你做了大医生就不需要写那么多的病史了。不过大医生也有大医生的难处,可以不写病史了,但是要写文章,写SCI文章,要写PPT,换了个写法而已。小医生是大屁股,大医生是大肚子,每天忙得没时间休息没时间运动,脂肪不是奔着女人的胸部去,是老盯着肚子不放啊。

    

     愤怒出诗人,医生出作家

     如果病史也可以计算为作品的话,医生们早就是著作等身或者是超身了,中国医师协会应该自动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团体会员。医生们每天和生死打交道,每天要面对各色人等,每天要听各种奇谈怪论,每天要不停地写作,所以不少医生成为作家,成为著名的作家也就不奇怪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做医生的人往往是有梦想,有情怀,有才华的,只可惜这些才华往往都被病史所埋没了。如果让医生把写病史的时间用来写小说,写文章的话,现在的作家哪里会有混饭吃的机会!

     病史看上去都差不多,因为小医生写病史是一个痛苦的成长经历,上级医生检查指导,医务处检查点评扣奖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批评,最后被调教成一个标准模版了。其实每一份看上去都差不多的病史后面都有很多的故事,或离奇曲折,或峰回路转,或肝肠寸断,凝聚的都是住院医生的血啊,都是汗呐,都是泪呀。

     我一直在想,如果每一份病史后面都可以像微博和微信一样有点评功能的话,后面的点评和留言肯定要比病史本身精彩得多。

    

     病史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复杂?

     医院里最贵的是医生的一只笔,点一下就是成千上万的费用;医院最难管好的还是医生的一只笔,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自主决定权;医生自己最恨和最怕的还是手里的这一只笔,因为有写不完的病史,写不完的SCI文章,写不完的基金标书。

     写病史的传统是来自于西医,但是让人很奇怪的是,在国外很简单明了的病史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八股,越来越长。本来是一个很简单,诊断很明确的一个病,按照复杂的病史写作要求去写的话,要写一大堆的套话和废话,结果要看半天才明白这是个什么病,是怎么回事。所以不要责怪小医生写病史老是复制粘贴,都是被逼的,都是被逼无奈。疾病都是同一个疾病,多数都是诊断明确的疾病,长得都一个样,写得都一样也很正常!

     我们还有一个中国特色的三级查房制度,这本来是个教学相长的好事情,是针对疑难危重病例的,但是我们扩大到所有的病例。要求对每一个病人,哪怕是简单的阑尾炎,正常分娩都要有主任,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的三级查房。而且要求三级医生查房的内容还不能一样,不然的话体现不出三级医生水平的区别,内容一样的话就是不合格,要扣分!你说除了编造和复制粘贴以外,住院医生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真是奇了怪了,同样一个病人,同样一个临床指南,应该结论一样才对,为什么一定要求三级医生查房说的内容和结论要不一样呢?这不是脑子有问题吗?

     现在的病史书写有很多的教条规定,例如除了诊断以外,一定要有鉴别诊断,不写鉴别诊断就要扣分。因此,再明确的诊断也要进行鉴别诊断,就像要证明你妈就是你妈一样。我见到过最奇葩的是“左手食指切断”的鉴别诊断,住院医生实在想不出如何进行鉴别诊断,就写道:患者的右手食指是好的,所以被切断的是左手食指!

     多数的病例是诊断明确,有明确的治疗方案的,病史应该是标准化,结构化,电子化的,应该是以客观病史为主的,不应该有太多的主观病史内容。我们现在的病史制度让病史承载了太多它不应该承载的东西,我们太想在一份病史中体现太多的内容,反而把病史搞得太复杂,让其丧失了最基本的临床功能。

     “协和三宝”中的其中一宝就是病史,那个年代除了教科书以外没有什么参考资料,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学术杂志,那个年代的病史的确在医生的培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手段和方式来培养年轻医生,包括临床研究、病例个案报道、手术录像、技能培训、模拟实训等。是时候让病史回归到其最简单,最原始的功能了,是时候废除这些不必要的病史八股了,是时候向国外学习采用简单明了的表格式病史了!

     同意的请举手!反对的请走开!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