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徐戈:精彩的“语言”,精湛的“处方”
2016/4/14 中国医学论坛报
无疑,蔡医生做到了医生境界的第三重:现实关怀、专业风范、医患信任。
长期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医患矛盾和医患关系。似乎,病人与医生的理解沟通只有在连播的《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急诊室的故事》等美剧中才能找到一脉温情。而生活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对峙——人满为患的医院每天面临着新的道德困境,疲惫不堪的医生,心急如焚的患者,倾听变得仓促,关怀变得潦草;那些在美剧《急诊室的故事》里开创的“双P准则”(Professional/ Personal,即医生的专业化与人性化),更多地是停留在电视荧屏上。
再回到武汉的蔡医生,到底是“以德医人”还是“以术医人”也是各执一端。诚然,若缺乏仁心善诱的“语言处方”,病者无法建立精神信任;反过来,但若无强大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做支撑,其医术有限,也终究不能“言”到病除。试想,如果患者手术最终结果证实未被误诊,那蔡医生的“语言处方”岂不因失血过多而变得惨白?
尽管,先贤告诉我们活着是生命的开始,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生与死都能按礼处理得十分妥善,人道就全了。但在现代,真正能做到善终的人道,以及在往善终过程中能施与的人道——很多时候,都发生在医院内!人们患病去医院,花大价钱渴望治愈,希望得到的人道是仁心仁术,大医精诚。医疗水准姑且不论,退而求其次,至少医患间应有言语和情感的交换。
从医生的角度来揣测,他们是人而不是神。还记得电视里那个拿手诊断重症病人和处理神秘和危机不明疾病的美版《豪斯医生》吧,他问:哪种医生你比较喜欢——在你临死时握着你的手的医生,还是当你病情好转后不再搭理你的医生?
我猜,你最痛恨的,是你快死的时候不再搭理你的医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蔡常春医生的“语言处方”,精彩之处在于“语言”,精湛之处在于“处方”,他完美地诠释了高尚的医德与高明的医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效果。
(作者为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教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