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痛,让我们痛彻骨髓,直到麻木……
2016/5/11 中国医学论坛报

     一声叹息!真是个多事之秋。

     陈主任尸骨未寒,又一起恶性事件扑面而来

     5月10日凌晨,3名小青年打架后受伤,于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就诊,其中一名患者手部伤口较大,外一科主任汪永钦医生建议给予清创缝合。但该小青年要求只进行包扎。汪医生耐心解释清创缝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就在此时,另一名小青年突然掏出随携带的刀具,对汪医生的面部、背部猛砍数刀。汪医生当场倒地,面部、背部多处被砍伤,右侧肋骨骨折,并引起血气胸、肺破裂。目前正在积极抢救之中,汪医生伤势严重,目前已住进ICU。

    

     随后,成就了如下一批“名画”

    

     一场劫难?

     用多事之秋来形容现在的场景也不为过。看着讽刺与负能量齐飞,想起台湾作家王溢嘉在《实习医生手记》一书中对于医生劫难的描写。

     从医之初的作者如是理解医生的劫难:“在医生面前,病人顺从地赤裸着,谁有权如此坦然检视另一个生命的痛苦?我毋宁觉得我是缺乏这种权利的,但我却被赋予这种权利,这就是我的劫难。”

     作者笔下的劫难,源自对生命何以有这么多不幸和痛苦感到悲悯和愤懑。他前行并与之交战,“已无由我再去细想,因为前面有太多苦难的人在等着我”,他希望在这场与内心的战斗中,自己能像伦勃朗所说:“独自一人……但最后得了胜。”

     而在随后的实习中,他发现了医生的另一劫难:“病人对医师的信赖,往往并非全心全意的,而是一种无奈的、暂时的、姑且试试的、随时准备翻脸的信赖。但这种脆弱而又紧张的关系,似乎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任何素昧平生的两人,要在匆促之间建立起利害关系,都有其潜在的危机。 ”

     作者在20多年前写下的文字,于当下同样适用,且危机更甚——朋友圈里的医学生不是黑丝带,就是对未来无限焦虑恐慌。

     总有那么一些“进步”,是靠悲剧倒逼

     医生的磨炼是一种从死到生的心路历程,与此类似,总有那么一些“进步”,是靠悲剧倒逼而来。

     厦门BRT公交纵火案发生后,全市165辆BRT车辆上安装自动爆玻器,提高客车安全性能;长沙女孩被暴雨冲进下水道之后,很多城市都开始检修马路上的窨井盖,并且开始装设防护网;陈主任走后,广东卫计委发“通知”,排查有潜在伤医倾向人群。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但事实上,每一场“意外”的悲剧中,我们原本都可以做一些“防范”把意外的悲剧化解到最低程度。

     再次重复下才转过人民日报的推文:医疗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只靠医院,还需要政府机构、媒体、社会和民众的合力参与。几年前,多地曾连续发生砍死砍伤小学生、幼儿园孩子的事件。事后,政府机构严厉打击这类犯罪,各学校加强安保力量,发动全社会参与,校园安全问题得到好转。在医院安全上,也应该形成共治局面。不断完善安全标准,严格落实安全措施,建立严格问责机制,识别潜在危险因素,才能令暴力伤医事件从“零容忍”到“零发生”。

     每每发生伤医事件,我们都会痛苦不堪,因为事情就发生我们身边,来得太近、太真实!

     同类遭受的巨大伤害,常常会摧毁我们的神经,将一种难以遏抑的痛觉传导到医务人员的每一寸皮肤、每一个毛孔。这种痛,让我们痛彻骨髓,直到麻木……

     我们无比期待医生没有焦虑、惶恐,暴力伤医趋近“零发生”的那天。

     (本文转载自华医网,稍作改动,特此致谢|转载仅供交流分享,非商业用途,不妥之处,请随时联系我们,定及时处理,感谢大家,感谢原作者)

     推荐阅读

     你真正关心陈主任遇害吗? | 再不希望医患之间加深误解!

     韩启德:医疗对生命只承担8%的责任

     唯愿逝者安息 | 魏则西生前自录视频曝光

     编辑:小康(微信:liliulihua)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