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虐”的纪录片,却终于还原了医生的日常
2016/6/16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这部医疗纪录片首度以这样大的篇幅直面医学的“不完美”,展现了医生的日常面临的临床抉择和他们怀有的坚定信念。
我们终于一起客观聊聊真实的医疗到底是怎样的……


一群新闻人在经过医学规范培训之后,来到了瑞金医院蹲点拍摄。

他们在那里坚持了一年多,记录下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
在第一集里“救命”的主题呼之欲出,却没想到镜头用一个个抢救失败的故事直击人心。

和一般讲故事的套路一样,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病人出院了还会谢医生。
然而,风险大的手术总有失败,面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
因为失败的背后,似乎总会夹杂着医患双方的矛盾、纠纷、甚至是冲突。
很多医生因此也不再愿意选择重症医学,选择手术台了。

那么,留下来的是谁?
他们愿意留下来的理由是:他们没有忘记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时,内心最初的想法,那就是救人。
于是,故事就从这群还在坚守的人开始了……

要亲人活,这种心情有多迫切,相信每个人都能体会,故事里就曾出现病患家属一时接受不了亲人病情恶化,非探视时间闯入监护室,掐住医生脖子的一幕。

这位被掐脖子的医生名叫车在前,瑞金医院急救科副主任医师。
他所在的团队接收了一位24岁的年轻病人,海鲜中毒,多脏器衰竭,这名男生的家人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医生的身上。
车在前和他的团队竭尽全力想保住这个男孩子的性命。

新到的血液太凉,血液加温器来不及调配,车在前和同事们就用体温暖血。
他怕夹坏血袋,暖血前用纸把血袋包好。
他48小时没合眼,做了三台手术,救回了1名70多岁和1名80多岁的老人。唯独没能救回24岁的年轻男孩。

他不知道怎么去安慰病人的家属,他身心俱疲,但依然守候在年轻人的病床前。
车在前侧身面对镜头,难掩失落,看得出他眼眶有些湿润。一个他付出最多感情、十分想要救活的年轻人,最终没能挺过来。
救活的年轻人,最终没能挺过来。

病人抢救失败,2015年的中秋节,他却收到了年轻男孩家人发来的感谢短信。
车在前说这是他这么多年来遇到的不多的情况,他很感动。
今天的人,不论医生还是患者,看到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尊重,难免都会心头一动吧?

赵强,这位老先生颇为有趣,他是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
是个要喝可乐的上海爷叔。
片中,他也是一位勇士,不仅仅是因为他带病手术5个多小时,成功为病患移植了心脏。
而是在经历了失败后,他依然对未来保持乐观,并笑呵呵的鼓励身边的年轻医生。
并且依然敢于做出决定。

他们这次迎来的挑战用片中的话说让人“胆战心惊”。一位马凡综合症的男性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将全身的主动脉全部换成人工血管,不然活不过30岁。
手术很顺利,但是第二天患者出现了急性肾衰竭,最终没有挺过来。
不久,瑞金医院又来了一名马凡综合症患者,她是家中的独女,她都不敢想如果手术不成功,她的父母怎么办。
赵强没有拒绝这家人。同样的手术,赵强再次主刀,这一次,患者活着走出了医院。
没错,“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转运床上的心肺复苏

医生额头上的汗

累到依墙就睡

月饼也能凑合一顿

抢救失败后的无奈

手术成功后的喜悦

如释重负后的轻松

病人还在抢救中,会被人掐脖子

病人抢救失败,会收到感谢信
这是医生的日常!

有为了不耽误工作延迟手术而发生危险的壮年

有面对风险难以自持的人

有庆祝生日吃了一顿海鲜而命悬一线的大学生

有把生死抉择交给一枚硬币的信仰者

有毫无保留信任别人的人
面对这部纪录片,你的情绪可能会沉浸在故事里,并且你无法那么快的从中抽离,因为它不是电视剧,它是真实,它逼着你面对真实,而真实不总是美好的。它也并不是一定要你哭,它只是想要你看见。
医学充满变数,病患或生或死。如何看待医学、如何看待风险、甚至如何看待生死,可能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来自:看看新闻Knews《人间世》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