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16美国移植年会——与时(氏)推“移” 罗氏移植前沿论坛引领国际学术新潮
2016/8/2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6年6月15日,美国移植年会(ATC)在波士顿顺利闭幕。这场移植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权威移植专家,规模宏大、精彩纷呈。本次会议汇集了目前移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移植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鉴于ATC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及其传递的前沿学术信息,罗氏医学部先后在福州、广州、西安、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召开“与时(氏)推‘移’ 罗氏移植前沿论坛”系列会议,第一时间奉上精彩的ATC解析内容,为我国移植领域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导与参考。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涵盖了肝移植、肾移植、儿童器官移植、移植后感染、扩大标准供肾(ECD)评估与维护等移植领域最受关注的几大学术问题。业内权威专家也分别针对各学术热点进行了现场点评。
福州军区总医院
谭建明教授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罗氏移植前沿论坛不仅将最新的ATC学术信息带回国内,还通过问答等活泼的形式增加互动性,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新的启示,对临床实践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谭建明教授指出目前随着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移植的开展,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率、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和影响因素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供体来源的感染也日益增多,包括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在内,严重影响了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因此,中国的DCD肾移植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冷静思考和总结。

福州会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薛武军教授对罗氏医学部在ATC会后1个月及时传递的移植领域前沿信息表示赞赏,会议内容新颖,抓住了移植热点,契合国内移植发展的学术需求,也为国内移植医生奉上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学术盛宴。薛武军教授认为改善移植物长期存活是现阶段移植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既往认为增加移植物丢失的风险因素通过移植技术的提高、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及多因素的综合防治,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移植物存活。在儿童器官移植方面,薛武军教授总结了目前影响儿童移植结局的主要因素,如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术后感染、肿瘤、心血管并发症的管理,无激素方案的合理应用及提高其依从性等,也尤其关注儿童供肾的移植技术,引发了国内移植医生对临床实践的深度思考。

西安会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文治教授表示,肝移植后肾损伤,肝癌、肝炎复发是我们移植医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此次会议紧跟国际学术步伐,最新研究进展的解读与探讨更新了国内医生的理论认知,也提高了大家对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等临床现象的重视程度。郭文治教授同时指出,此次罗氏移植前沿论坛系列会议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术沟通平台,帮助国内医生们扩宽了视野,开拓了新的思路,提高移植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移植受者的管理水平,使得更多的移植受者从中受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于立新教授表示:本届ATC大会在ECD供肾的评估与维护专题中带给我们很多新的学术信息。与会的各位专家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临床体会。尊重生命,尊重客观,掌握好ECD供肾的评估标准,做到充分评估很重要。不能仅看到手术的数量,更要追求手术的质量,关注移植物和患者的长期预后。老年受者可适当放宽标准,但年轻受者是否使用ECD供肾更要慎重考虑。目前国外的报道总结的是早、中期的预后数据尚乐观,但欠缺长期的预后数据,比如5年、10年患者及移植物存活情况如何?秉承仁心仁术,移植路漫漫,需要大家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广州会场
1关注肝移植受者的现在与未来: What are critical issues?
肝移植术后的长期管理问题逐渐引发关注,包括移植后肾损伤、肝癌、肝炎复发以及AMR等。有报道数据显示,DCD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和慢性肾脏病(CKD)的风险及严重程度均高于脑死亡(DBD)捐献。2016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和美国移植协会(AST)指南分别就肝移植受者肾损伤管理发布了更新,指南认为霉酚酸酯(MMF)+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减量/延迟方案可改善肝移植术后肾功能,急排发生率低。此外,有研究认为移植后慢性肝损伤可能与AMR有关。22.2%的肝移植受者具有预存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术后1年内新生DSA阳性的肝移植受者比例高达8.1%~39.3%,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的微血管C4d沉积、门静脉淋巴细胞炎症等均与AMR有关。
2儿童器官移植:What are we facing now?
近年来,儿童器官移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移植物还是移植受者的近期存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在供体分配、手术技术上的挑战、免疫抑制剂合理应用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2014美国OPTN/SRTR数据显示儿童肝移植受者1年、5年死亡原因主要为:移植物功能衰竭、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儿童肾移植受者新发DSA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急剧下降,术后5.3年时间内GFR平均下降50%,显著早于DSA阴性组。MMF剂量降低是新发DSA的危险因素。此外,美国大于40%的移植中心肾移植患儿无激素治疗方案实施比例超过40%。无激素方案有利于青春期患者在肾移植术后的追赶性生长,降低高血糖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风险,显著提高移植物存活率。亦有数据显示,与CsA+ MMF比较,Tac+MMF方案可改善儿童长期存活率。
3移植肾长期存活:What do we focus on?
移植物失功发生率虽有下降趋势,但带功死亡发生率却有上升。移植肾的长期生存仍面临严峻挑战,影响因素众多,免疫因素如排斥反应仍然是移植物失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AMR。一项大型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受者移植时并发慢性心功能衰竭、外周动脉疾病以及供者年龄、HLA错配等均是影响移植肾长期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另一项来自美国UNOS数据库232705例肾移植受者的资料显示供受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包括供受者间年龄、性别、体重和HLA)也会影响移植肾的长期生存。日本一项大型研究发现:与ABO血型相容肾移植相比,ABO不相容肾移植虽然增加了早期急排的风险,但长期生存率相当,该结果为扩大器官来源提供了循证依据。
4器官移植后病毒感染热点讨论
本届ATC大会中CMV/BKV感染备受移植界关注。除D+/R-外,非裔美国人和血浆置换是CMV感染的两个危险因素,而QF-CMV、 T-SPOT检测可指导预防CMV感染。美国真实数据的分析显示:CMV普遍预防可降低患者CMV感染风险,并提出普遍预防应达到标准剂量,达到足够的维持时间,并应尽早进行。BKV感染时间主要在术后3-9个月,其预测因子有高水平NLR、供者BKV IgG水平等。本专题给我们带来了有价值的前沿学术信息,随着中国DCD工作的深入,病毒感染危害日益突出,也给国内移植术后病毒感染预防及患者管理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5ECD供肾的评估与维护
肾移植一直面临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瓶颈,目前对ECD供肾的评估与维护尤为关注。采用机械灌注保存、双肾移植、匹配的供受者年龄、优化免疫抑制方案等可显著改善预后。M.Khan等报道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成人ECD肾移植:年龄匹配组(年龄差距≤15年)的移植物存活率显著高于年龄不匹配组(年龄差距>15年)。S.Sandal等研究表明使用机械灌注(MP)可以降低以下三组的DGF的发生风险:SCD-DBD、SCD-DCD和ECD-DBD(p<0.01) ,但对ECD-DCD组的DGF发生风险无显著降低(p=0.3)。对于其它类型的供体,MP的应用可以降低DGF及移植物丢失的发生率,但对ECD-DBD移植物可能有损伤。
本文由薛武军教授审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