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到实践,优化进展期胃癌治疗决策:中日胃癌治疗高峰论坛在杭州顺利召开
2016/8/25 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日两国都是胃癌的高发区域,共同面临着提高胃癌诊疗技术、改善胃癌患者生存质量、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巨大挑战。其中腹膜转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复发转移形式,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预后极差。2016年8月6日,一年一度的中日胃癌高峰论坛如期举行,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朱正纲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惠绵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中日两国知名专家共赴盛会,分析临床研究数据,分享临床治疗经验,探讨进展期胃癌治疗的优化策略。从而推动胃癌规范化治疗,提高胃癌临床诊疗水平,为胃癌诊疗发展贡献力量。现整理会议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朱正纲教授

     沈琳教授

     徐惠绵教授

     潘宏铭教授

     关注进展期胃癌,致力改善胃癌患者预后

     潘宏铭教授在会上表示,亚洲是全球胃癌发病“重灾区”,胃癌是中日两国都较为高发恶性疾病,患者具有相对一致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但中国患者进展期比例较高,预后更差,面临严峻形势。胃癌近年来鲜有突破,区域差异限制了诊疗标准化发展进程、新药研发遭遇困境、单一非治愈因素患者仍无法从手术治疗中获益。但面对重重困难,中日的临床专家们仍不懈探索,研究内容和形式都向多元化发展。力图通过改善治疗模式或关注腹膜转移等恶性转移的诊疗,来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希望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让医学发展惠及胃癌患者。

     日本胃癌领域的最新进展

     笹子三津留教授

     石神浩德教授

     山口博纪教授

     会议特别邀请到来自日本兵库医科大学子三津留(Mitsuru Sasako)教授、东京大学石神浩德(Hironori Ishigami)教授及自治医科大学山口博纪(Hironori Yamaguchi)教授这三位日本学者并作大会报告。

     笹子三津留教授从外科医师的角度,阐述了外科治疗在胃癌诊疗中的机会与挑战,展现近年来日本胃癌治疗领域的发展和进展。报告中首先指出,手术术式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D2切除后局部控制率显著高于D1切除。随后,介绍了ACTS-GC 和CLASSIC研究均证实胃癌D2术后给予口服氟尿嘧啶(S-1、卡培他滨)单药或联合铂类方案辅助治疗的疗效,因此及时给于患者辅助治疗必将有效降低死亡风险。

     石神浩德教授和山口博纪教授在报告中详细梳理了在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中开展腹腔灌注治疗的多项Ⅱ、Ⅲ期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主要介绍了2016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的Ⅲ期PHOENIX-GC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将基线腹水因素校正后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后表明,与SP 方案(S-1+顺铂)相比,IP组(紫杉醇腹腔灌注联合S-1+紫杉醇全身化疗)风险比(HR)为0.59,95%可信区间(CI)为0.39~0.87,P=0.0079。可见腹腔灌注联合全身治疗能显著改善腹水患者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是近年为数不多的晚期胃癌治疗进展。

     随后的会议讨论环节由朱正纲教授主持,中日两国专家围绕进展期胃癌的一些诊疗热点进行了详细的交流与探讨,并解答了与会学者提出的各项临床诊疗相关问题,为今后进展期胃癌诊疗开辟了思路,明确理念。

     中国胃癌领域的不懈努力

     程向东教授

     刘天舒教授

     应杰儿教授

     腹膜转移相关共识发布,为我国胃癌诊疗的精细化、规范化进程加大动力

     本次会议正式发布了《胃癌腹膜转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向东教授介绍,该共识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牵头,纳入国内胃癌领域权威专家的意见而编写,旨在指导基层腹膜转移防治,推动中国胃癌腹膜转移治疗的规范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围绕共识中腹膜转移分期与治疗部分进行了介绍。在分期方面,日本胃癌腹膜转移分期评分系统有助于判断预后,易于中国临床实践中推行。基于既往循证证据,晚期胃癌腹膜转移可给予S-1为基础的化疗;同时,在PHOENIX-GC 研究中观察到腹腔灌注化疗对中量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因此,腹膜转移治疗应秉承全身系统化疗为核心,腹腔灌注化疗是重要的支持治疗之一的主要原则。此外,癌性腹水的临床处理对于患者症状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且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预后极差,进一步分层管理的意义至关重要。

     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对腹膜转移的诊断与预防进行了阐述。腹膜转移应按照影像学筛查确认是否腹膜转移、腹水分级到诊断性腹腔镜探查再到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查的流程。腹腔镜检查±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查是目前各大指南认可的胃癌腹膜转移诊断工具。在腹膜转移三大预防策略中,①应充分重视术中无瘤观念及无瘤技术对预防胃癌腹膜转移的重要作用;②目前腹腔热灌注化疗作为预防性手段的证据不足,仍需进一步探索;③基于S-1药理学特性,其能够维持肿瘤和腹膜中的有效药物浓度、可显著降低术后腹膜转移风险、提高晚期腹膜转移患者生存率,亦有研究证实SOX联合方案(S-1+奥沙利铂)是辅助化疗新选择,推荐患者术后接受S-1为基础的辅助化疗。

     李国立教授

     赵东兵教授

     关注临床实际需求,证实临床实际疑问,促进我国胃癌临床研究蓬勃发展

     沈琳教授在大会中表示,临床研究是临床医学发展的核心途径。亚洲尤其中日韩等国家是胃癌高发地区,应以自身开展的临床研究数据为循证依据指导临床实践。而胃癌是强异质性的癌种,具有自身非常独特的疾病特征,临床研究设计如果只是单纯翻版其他癌种的临床设计,未考虑胃癌自身特征,结果往往不能复制,因此分子分型驱动或为未来临床研究设计方向。今后要脚踏实地、加强合作、明确试验标准、完成学科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临床研究的发展。

     随后会议中,多位胃癌领域专家介绍了围绕我国进展期胃癌开展的多项临床研究及研究探索过程中所带来的思考。程向东教授介绍了化疗转化性治疗进展期胃癌的Ⅱ期研究,并对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进行了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李国立教授介绍了动脉灌注治疗进展期胃癌SVOSA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和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东兵教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优化局部晚期胃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策略的一项Ⅱ期研究,表示胃癌临床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学科合作非常重要。最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近年来围绕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放化疗进行的各项探索性、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证实术前放化疗相对安全、有效。

     综上,以S-1为核心治疗药物的转化治疗、新辅助治疗等多项我国临床研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必将为胃癌诊疗带来新的希望!

     于吉人教授

     李子禹教授

     燕敏教授

     MDT实战病例分享,将临床实践与学术进展有效结合

     针对于胃癌腹膜转移患者诊疗策略的制定,在遵循现有诊疗指南、规范及循证医学依据的同时,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疾病特征、一般情况、患者意愿等多个方面,给予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报告了胃癌腹膜转移的新辅助腹腔内与全身联合化疗(NIPS)转化治疗和胃癌伴腹膜转移诊治各一例病例,旨在通过实践病例的分享,回顾相关循证医学证据、阐述临床诊疗思路、总结实战经验,为胃癌诊疗提供了相应经验。

     徐惠绵教授在总结中表示,纵观本次会议充实的学术内容,看到我国已经开展了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势必促进我国胃癌的规范化诊疗。我国仍为胃癌大国,期待今后开展更为多样化、结合国情的临床研究,在规范中创新、在合作中提高。同时,当前胃癌诊疗应进一步强化MDT的巨大作用,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争取最大的生存获益。与会专家高度肯定本次会议的学术价值,从指南、研究及实践多个维度优化进展期胃癌诊疗策略,有效提高我国胃癌诊疗水平!(柏杨整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