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专家共话《脾胃论》
2016/9/22 中国医学论坛报
金秋九月,消化领域专家聚集一堂,就《脾胃论》展开了讨论和交流。担任会议主席的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的张声生教授,特别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的胃肠动力学权威罗金燕教授及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来自中西医消化领域的专家参加此次会议。
)是在原方的基础上,采用专利工艺制作出的现代剂型,剂量与原方最为接近,疗效更佳。
此次会议中,所有与会专家都分享了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并对中医药的临床论治、如何将经典名方更好应用于临床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了出建设性的意见。
合理应用经典名方,把握中医发展契机
经典中药复方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声生教授指出,古代经典名方大多数出自经典古籍,在长期、大量临床实践中加以积累、优化和总结,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当中。因此,有必要将其进一步转化为成药,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推广,例如补中益气方、参苓白术方等。同时,中医领域学者、企业等也有责任将中医药加以推广,不单在国内,更要向国外展开,这也是我国中医医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明确中药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当前正是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应不停地做出各种努力,推动中药发展。
首先要严把药品质量关。只有将质量得以保证、提供重要的临床安全性数据,才能使得药物疗效最大化发挥,这对推进药物研发与推广也具有重大意义。其次,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提供临床研究数据进一步支持中药的使用。同时,中医治疗讲究“异病同治”,因此也要继续研发更多的适应证,让中药的使用不再局限。此外,还要加强宣传。这其中包括对中医药基本理念和治疗方式方法两个主要方面内容的宣传。让更多的患者和西医医生了解药物作用机理。最终达到使用最短时间、最少费用、安全有效治疗患者的终极目标。
以补中益气方为代表,明确药物治疗的疾病类型
补气、升提是补中益气方主要的作用原理,针对这些原理可以用于以下几种疾病。①适用于气虚症。例如各种消化道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②脏器下垂性疾病。例如子宫下垂、胃下垂以及肛门脱垂等;③中医认为,气虚会引起人体发热。因此,一些低热患者在西医诊疗过程中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及指标变化,此时可以给予补中益气治疗,从而做到“甘温除热”,起到降温作用。
发展融汇各自优势,中西医共同努力提高患者疗效
夏志伟教授表示,在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中,中、西医二者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作用优势。
在中医形成、发展中,一直以整体的体系出现,重视以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从而秉承这样的理念用于实践。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凭借其哲学的思维方式,辨证论治的治疗理念,发挥了巨大的实际作用。而观察西医的治疗理念,基本是从局部的角度出发,采取由表及里、定向聚焦的思维方式。尤其对于脾胃功能的认识,西医认为脾和胃均为消化系统器官之一,各自具有一定的功能,但中医往往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将脾胃认为是一个整体。
在当前的医疗发展形势当中,已经体现出“让中、西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相互借鉴,处于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提高状态”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二者相辅相成、良性地发展下去。
当前,西医领域已经开始逐渐关注到整体治疗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因此,对于中医来讲,可谓是一个关键节点,是否能够很好地把握既往的优势,继续更好地加以发挥就变得至关重要。
希望中医治疗领域能够去除其中混杂的诸如夸大其词、没有理论依据的一些伪中医理论,借鉴西医理论研究当中的各种研究方式,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将我国中医理念的优势发扬光大。最终达到中、西医良性结合,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获益的目的。
梳理功能性胃肠病各项治疗药物
罗金燕教授表示,当前对于FGIDs的治疗主要针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发病原因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①动力调节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例如促进胃动力药物多潘立酮、促进肠动力药物西沙比利等既往都用于治疗FGIDs。但近年因这类药物公布的不良反应而被停用。②调节内脏感知类药物。很多FGIDs都为胃肠道高敏感性疾病,因此需要给予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降低内脏敏感度。③作用于脑-肠轴的治疗药物。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胃肠道感染、微生态环境等与FGIDs症状的产生、加重有关,包括免疫和代谢反应而影响脑-肠轴的功能,进而影响FGIDs。但遗憾的是目前暂无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发。总之,FGIDs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症状进行综合、整体、全方位的治疗策略。
中成药与FGIDs西医治疗的理念较为一致,都是主要针对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中成药具有使用方便、处方简单等特点,FGIDs患者腹胀、腹痛时都可以酌情使用。因此,中成药在FGIDs的治疗也发挥着一定作用。但目前亟需注意的是如何更具针对性地让西医使用中成药,掌握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以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在当前已有的各项消化领域指南、共识中,中药也是推荐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更需要我国学者制定相关的中成药专家共识,使得更多的患者和医生可以合理使用,为患者造福。
从实践体会看中西医之贯通
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李世荣教授在会议中发表了作为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一名西医,对传统中医认知的一定感悟。
最早在医学院了解到中医时,多数同学认为中医并不科学,而带着这种对中医的认识工作了十几年以后,我参加了医院要求的中医实习。当时,一位中年胃溃疡患者的诊疗经历以及我使用中医处方获得的疗效令人吃惊。这位患者不但有上腹痛,还伴有燥热、低烧、少气无力等表现。我根据患者的表现,认为患者属脾胃虚寒,肝气不舒,可用小建中汤。带教老师令我改为黄芪建中,重用黄芪和饴糖。四周后患者胃溃疡好转,多年解决不了的低烧也缓解了。随之,我翻阅《脾胃论注释》,书中写到,内伤不足之病宜补其虚,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能除热。这时再思考,只有对病机的分析符合疾病的客观规律,针对病机用药才取得这么好的疗效。
回到医院后,我加入到科室组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组,先后参研和主研了“锡类散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试验”、“六味煎治疗胃溃疡研究”和“半夏泻心汤改进方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多项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并在国内期刊陆续发表。而后一种复方已成为医院协定处方,延用至今。
临床感受激发了我对中医治疗理论的兴趣,且影响我去运用中医的治病理论指导西药配伍。除临床治疗参照中医的治疗理念以外,在科研立题上也借鉴中医的基本概念指导项目选择。如此看来,学习中医经典治疗原则,指导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也不失是一种良好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会议中,与会各位专家表示,希望通过医学领域多方的共同努力,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从而将中医推到新的高度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最终推动学术发展、提高患者治疗疗效与生活质量。(青云整理)
北京汉典制药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以产、学、研为基础,致力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不断取得高科技成果,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在中医药、生物工程、天然植物药等领域提供健康产品,为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公司系国家GMP认证和国际ISO9001认证企业。汉典产业下属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武夷山凤凰茶业有限公司、汉典中医医院有限公司等企业。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