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倾家荡产收藏国宝,无偿捐献故宫博物院,临终前住院却···
2016/8/8 家庭儿童教育

     您好,我是多妈

     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儿童情商开发

     点击上方家庭儿童教育关注我

    

     三十余年,

     倾家荡产,

     夫妇二人将字画极品,

     倾囊赠予故宫博物院。

     ···

     天下第一藏

     7岁入私塾,

     9岁就能写诗,

     大家都称年幼的张伯驹为“神童”。

    

     然而他不仅有才,

     还生长于豪强家族···

     7岁那年被过继给当时河南项城张家

     最有钱有势的人——张镇芳。

    

     张镇芳

     张镇芳当时跟同为大户的袁世凯家族

     关系可非同一般,

     这也使得张伯驹有机会跟袁家接触,

     并且还跟袁家的几个孩子

     一起在英国人办的书院里读书。

    

     接受西式教育与父亲的授意,

     几年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了军人,

     不过书生意气的他哪是当军人的料,

     而且他打心眼里厌恶军队,

     对军阀混战更是深恶痛绝。

     好不容易在军队混了几年,

     实在熬不下去的他离开军队,

     三十而立,转投金融界,

     开始帮父亲打理银行。

    

     名义上是银行的常务董事,

     其实就是个闲差,

     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这也使得伯驹长久以来压抑的文人天性

     得以彻底的释放。

     每天沉醉于家藏的古典史书, 写诗填词,收藏字画,像极了他那个爱好诗书的生父,淡泊名利、吟咏风雅。

    

     但他可并不是那种书呆子,他早年就跟袁克文、张学良、溥侗并列民国四公子,而且自称人生有四大爱好:爱文物、爱女人、爱吃喝、爱读书。

    

     38岁之前他就已经娶了3房太太,

     前两房都没有生养,

     三姨太给他生了个儿子,

     这也是张镇芳期盼已久的孙子,

     此后就明确告诉张伯驹:

     不允许再娶妻。

     然而1935年,他遇见了令其一见倾心的“江南第一美女”潘素。

    

     一个38岁,一个20岁,

     一个豪强人家的贵公子,

     一个烟花柳巷的落魄姑娘。

     就这样在彼此的生命历程中不期而遇了。

     潘素原是苏州显贵潘家的千金,

     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

     女红、绘画、抚琴样样触及,

     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但不料13岁那年母亲去世,

     父亲又是十足的纨绔子弟,

     很快家道中落,

     她也被继母卖到了欢笑场所。

     长达7年的身心折磨,

     她只能一个人默默忍下,

     旁人只识得她的美貌,

     却无人看出她的内秀。

    

     直到遇到了张伯驹,

     她懂他的超逸不俗,

     他则慧眼识明珠,

     救潘素于虎口,

     两人私奔到了北京,

     并最终结为夫妻。

    

     婚后张伯驹尊重她、爱惜她、成就她,不仅顺从潘素的想法请老师教她书画,还带着潜心观摩符里的珍贵书画真迹。

    

     潘素《青山红松图》

     两人意趣相投,相濡以沫,

     先前的江南第一美女,

     随着时间的沉淀,

     也熏染成了帝京的著名画家。

    

     潘素《深柳读书堂图》

     恩爱几十载,夫妻二人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收藏字画名迹。

     经张伯驹经手的诸如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卷》、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这样艺术史上的杰作,就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旧藏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中西晋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最为如雷贯耳,合称双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唯恐《平复帖》流于海外,张伯驹以4万大洋买下不足一尺的《平复帖》,不考虑通胀,仅从字面上折算,就相当于现在的400多万。

    

     中国传世最古墨迹 西晋 陆机《平复帖》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

     购得《平复帖》十年后,《游春图》出现,张伯驹本来建议故宫出面买下,并表示如果经费不够,自己“愿代周转”,但故宫方面没有回应。

     无奈之下,张伯驹忍痛卖掉占地十余亩的精美宅院,换得220两黄金,再加上夫人潘素变卖首饰换得的20两黄金,才避免了《游春图》流出国外。

    

     中国传世最古画迹 隋 展子虔《游春图》,距今1400多年,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这不仅使得张伯驹一家

     从豪门巨富变得债台高筑,

     而且还为他带来杀身之祸。

     重金买下《游春图》的事情被传开,他马上就被汪伪的特务组织绑架,索要300万。

     家里没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变卖字画,但当潘素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丈夫却告诉她:“我死了不要紧,字画一定要留下来,千万不要卖掉字画来赎我”。

    

     就这样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先前的公子哥硬是和绑匪僵持了8个月,最终绑匪妥协了,把赎金降到了40万,潘素与张家人多方筹借,才将他救了出来。

     重见天日的张伯驹很快离开上海,

     辗转多地去往西安,

     并把唯一的女儿托付给自己的友人,

     此后几年和妻子多次往返北京、西安。

    

     女儿直到长大后才知道,

     原来这几年母亲为了

     不让这些国宝级字画出意外,

     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缝在被子里,

     一路担惊受怕地带出北京。

     1952年,夫妇二人将让他们倾家荡产的《游春图》原价让与故宫,1956年更是将30多年来收藏的《平复帖》《张好好诗》等8件字画精品,无偿捐献。

    

     杜牧《张好好诗》

     这也成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张伯驹先生捐献的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

     电视纪录片《故宫》的策划之一章宏伟由衷地感慨说,为故宫做捐献的最顶尖的有两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孙瀛洲,一位则是捐书画的张伯驹。

    

     李白的《上阳台帖》

     政府也为此奖励他们20万,

     不过被张伯驹拒绝了,

     时任文化部长的的茅盾,

     为张伯驹颁发了一张褒奖令,

     这张薄薄的纸片,

     张家人至今仍仔仔细细保存着。

    

     然而仅仅在捐献国宝后1年,

     社会气候风云突变,

     近花甲之年被错划为右,

     从前被踏破门槛的喧闹

     瞬间变得门前冷落。

     1961年门可罗雀的张府,

     突然收到一份长春的电报,

     邀请他和夫人到吉林省博物馆,

     说是省博物馆急需有经验的人才。

    

     张伯驹后来才知道

     这是陈毅在后面帮了忙,

     受宠若惊的他,

     将自己所剩的全部30多件书画,

     全部捐献给了吉林博物馆。

     然而好景不长,

     转眼就到了1967年,

     那场旷日持久的运动

     给老人带来的折磨自不必说。

    

     但他依然跟以前一样

     不怨天,不尤人,

     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实际上,张伯驹晚年20多年的时光,捐出了一切,却依然在清贫和不受待见中过活,与昔日的富家公子天壤之别。

     直到1980年恢复名誉,老人已经步履蹒跚。

    

     两年后的1982年正月老人突患感冒进入北大医院,却因“级别不够”不能住单人或双人病房,和七八个病人挤在一起,不时有重病号离世抬出,老人心绪不安要回家。

    

     有人仗义执言到医院说明“张先生的捐赠足以买下好几座医院”,2月26日终于拿到了“同意转院”的批示,女儿拿着批示赶到医院时,老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这么多年冒着生命危险耗费巨资的收藏,全部无偿捐献,遭遇生活的坎坷却无一句怨言,始终胸襟宽广。“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

    

     老人一生都有一份执念,如今读来依旧令人动容“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 免费领取:5000G+英语,原版动画片,手工,有声故事

     你好,我是多妈

     某著名IT公司管理层

     两岁半孩子的妈妈

     亲子阅读推广者

     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


     儿童情商开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家庭儿童教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