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还是逆袭?家庭出身遗传的秘密
2016/9/20 家庭儿童教育

     抛开学历,收入的表象,我们会发现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陪伴,施与的压力,父母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富裕的暴躁家长,远比不上清苦的耐心家长 ...

    

     本文由家长进化论 (微信ID: parentsup) 授权转载

     一项由Johns Hopkins大学主导,记录了790个孩子的跟踪调查,向我们揭示了家庭出身遗传的秘密。在将近25年的调查中,这份研究跟踪了每个样本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就业在各方面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他们成为28、29岁的年轻人。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就整体阶层流动而言,被试儿童中50%的孩子,依旧与父母的处于同一社会阶层。即没有实现阶层的超越或下滑。穷者的后代依然贫穷,富者的子女仍旧富足。

     只有33位出身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实现了底层逆袭,在二十多岁时步入了高收入群体。而那些家庭本来就比较富裕的孩子,只有19位在成年后掉入了贫困阶层。

     现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办公室的白领们自以为自己的表现优于自己的父母。其实这不过是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

     “那些在公司的格子间里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网上流行的某段子

     芸芸众生里,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如何跳出命运的藩篱,成为那人群中的1%的黑羊,从儿童到成年,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青年,我们得出黄金培养定律如下:

     基础配置: 金钱+父母学历

     进阶配置: 金钱+父母学历+父母陪伴+教育理念

     贫穷是靠什么遗传的?

    

    


     1)学习成绩与父母培养策略密切相关——“中产阶级协同培养”

     研究团队收集了被试孩子多年的考试成绩,发现当处于学校中时,贫困孩子和富裕孩子的成绩可以相差无几,而一过暑假之后,他们的成绩就会拉开较大的差距。

     差距的原因,就在于不同收入阶层家庭所采取的培养策略——经济紧张的家长日夜为全家生计奔命,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没有耐心和精力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

     这种被迫采用的“自然放养策略”,也是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家庭中常见的教育方式。

     孩子们自由安排玩耍时间,自己发明玩乐形式,并习惯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平时鲜有机会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比如足球训练钢琴培训,一是因为没钱,二是因为父母缺少培养孩子多重能力的意识。

     所以学校成了唯一可以让他们读书学习的地方,家庭则与学习知识和成长能力无关。整个暑假,被父母长期“放养”的贫困孩子都在自由玩乐中度过。

     而那些出生于富足安逸的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对孩子的培养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协同培养”的方式

     他们为孩子设定目标,与学校老师联系紧密,关心孩子的学业发展和心理成长,在家中则依然注重与孩子交流、陪孩子读书。暑假来临时,这些家长仍为孩子安排学习、培训等有组织的活动,确保他们的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他们也更明白怎样指导孩子读书充电。

     因此,两种阶层孩子的成绩、能力和认知差距,也就这样拉开了。

     2)父母的沉默,带来的是孩子认知缺陷

     有研究证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越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越强。

     如果谈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可以发现:父母高学历、高收入的家庭,与孩子的互动就越多;而父母低学历、低收入的家庭,互动就越少。

     这两个研究发现结合起来,就可以间接得出:

     父母高学历、高收入的孩子,因为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就更强。

     反之,父母低学历、低收入的孩子,会由于父母疲于奔命,与孩子缺乏沟通互动,也会影响孩子的这些能力发展。

     数据显示,在不同收入层级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平均听到的父母单词数量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政府救济的底层家庭中,这个数据是600个单词;工人阶层家庭中,是1200个单词;而中产家庭、精英家庭中,孩子每小时则可以听到父母的2100个单词。

    

     在三岁前,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比中产家庭孩子少听到3000万个单词。这也证明了,收入越高的父母,越愿意与孩子交流。

     早就有神经科学家发现,孩子与父母拥有越多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智商水平就会越高,学业能力也会越强。在孩子0-3岁时,这种频繁的沟通互动更有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看电视会使孩子停止思考,所以并不能包括在“听到的单词数”中,只有人与人、面对面,且有互动的交流才算数。

     而且研究者还发现,家长与女儿交谈的次数,要多于与儿子交谈的次数,在贫困家庭中更是如此。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很多贫困家庭背景的男孩更容易犯事,且学习成绩更不好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学历高、更富有的家长更喜欢和孩子交谈,但我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亲子互动还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

     一位学者这样解释:

     贫穷、学历低的母亲,通常并不了解儿童发展所必需的要素,而且也没人告诉她这些知识。这些母亲的育儿知识,通常来自于同样知识陈旧的家人和朋友。

     而中产家庭的母亲,通常有大学学历,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更为关心孩子的发展规律。她们会主动通过读书、上网或咨询医生来获取最新知识,所以“多与孩子交流”,越来越成为高学历中产父母的一项必备技能。

     看起来,与孩子频繁交流是他们直觉行为,然而事实上,这是学历水平、经济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仔细想想,“与孩子交流”这件事,其实也可以与父母的收入和学历无关。因为如果一个低收入、低学历家庭的父母,学习能力较强,也更为关注孩子的发展,他们也会很注重与孩子的经常沟通。

     正如前段时间刷屏,令国人骄傲的哈佛学子何江,即使他来自农村家庭,可他的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发展,鼓励孩子学习、读书,并与孩子频繁交谈,这些表现正是恰如其分的“中产父母培养策略”。

     所以如果你将我们今天的结论误解为“教育背后最关键的,只能是钱”,那就有失偏颇了。

     之所以将家庭经济水平和父母学历背景着重强调,只不过是因为,当今中美社会中,“贫困家庭的父母学历更低,更容易给孩子传递压力,以及更少愿意与孩子交流”这个事实,是更为普遍的现象。

     而且父母学历高,就意味着父母对教育更为关注,也掌握了较多的教育理念,所以在黄金培养定律中,我们将”父母学历“,作为衡量孩子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

     贫穷将怎样制约人的能力?

     我是多妈

     某著名IT公司管理层

     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

     艺术情商课程设计者

     中科院积极品质课程设计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家庭儿童教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