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6个新误区
2016/8/2 特丽洁健康家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误区一:没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会关心他人,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二:没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很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孩子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误区三:没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 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四:没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

    

     误区五:没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六:没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特丽洁健康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