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官员的微信朋友圈:只当“观众”,许多文章不敢分享
2016/6/14 南方都市报

本文据微信公众号:华商报(hsb88880000)
南都君已获授权转载
5月31日上午11时许,西安一些路段出现拥堵。陕西省政法系统副厅级官员徐一超(化名)告诉华商报记者,他知道这个消息是当天11时20分左右从微信朋友圈看到的,而并非单位的系统上报,“现在微信已经成了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徐一超说。

配图来源网络
华商报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和许多普通人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晒幸福”、“做微商”不同,官员群体的朋友圈除晒工作外,个人爱好、美文欣赏是这个群体朋友圈里发表、转载最多的内容,甚少像普通民众一样写满喜怒哀乐,几乎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官员的职级和微信的活跃度、微友数量成反比,职级越高,微友数量越少,发的朋友圈内容数量也越少。
只当“观众”
两年半只发了6条 职级越高发得越少
作为厅级官员,徐一超安装使用微信软件始于2014年春节,最初是为了方便和在外地读书的孩子交流沟通,但很快他就成了微信的“铁粉”,现在每天要花两小时看微信朋友圈,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一年多。“凡是当天的社会热点或重大事件,微信上一般都能看到很不错的解读内容。”
尽管已经有两年多的使用经验,但徐一超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加起来一共6条,3条国家政策解读、2条朋友的古体诗词,还有一条为朋友拍的几张风光照片。其中最后一条信息的发表时间为2015年初。六条信息下面均有熟人朋友点赞,但没有评论。
问他后来为什么不再发了,他笑着说不知道发什么合适,所以后面就一直没有发。“发社会热点显然不合适,发目前流行的心灵鸡汤吧,我自己都看不下去。发个人生活中的乐趣吧,又怕别人误会,反正挺难的!”徐一超认为朋友圈是一个公共场所,即便自己以个人身份发东西,也容易引起别人的猜想,想了好久干脆不发了。
他举例说,有一个同为厅级官员的老同学,2015年在朋友圈转发了一则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结果被许多人解读为官方对此事的态度。朋友后来怕事情复杂化,在删除了这条转发后从此不再发朋友圈,只是当观众。
“体制内的人,职级越高发言越谨慎,微信朋友圈也一样!”徐一超说。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徐一超还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给华商报记者,并一一解释说谁是某某官员。华商报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些厅级、副厅级、处级官员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的内容都不多,多位官员的文章主要转发时间为2014年,很多人在2015年至今没有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过东西,或只发过一两篇,且多是转发关于传统文化或者主流媒体的文章。
甘肃省某地级市市长告诉华商报记者,自己有微信,但从来不发朋友圈。他认为微信朋友圈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好渠道,据他所知许多职级很高的官员都有微信,但圈子特别小。“高官们的微信朋友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原创或转发东西,很少发带观点的内容!”
“自娱自乐”
全是“风花雪月”算工作之余的“自留地”

配图来源网络
同为厅级官员,和徐一超的谨慎小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大学同学鲁志峰(化名)的微信朋友圈就很活跃,几乎做到了每日必转发,基本是每天一条,偶尔也发两三条,清一色的“风花雪月”美文、图片欣赏。
鲁志峰是陕西省内纪检系统的一名官员,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和各类案件打交道,时间久了难免压抑,微信可以转发、分享和工作无关的内容,算是自己工作之余的“自留地”。
鲁志峰解释说,朋友圈里大量转发的社会热点他偶尔也浏览,但从不评价、极少点赞。“不是说我对这些东西没有看法,而是我不能谈观点,怕引起别人的误解。”鲁志峰说经常有朋友通过微信给他转发一些举报材料,他收到后从不谈个人看法,仅表示会转给相关部门按程序处理。
对于微信朋友圈,鲁志峰认为是朋友熟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他举例说,以前没有微信时,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通常的做法是会打电话或发信息推荐给志趣相投的朋友,而如今只需要转发到朋友圈里,或直接转发给个人。
鲁志峰说他不怎么主张微信朋友圈成为晒工作的场所。“大家上班时间的压力已经够大了,朋友圈应该成为工作以外个人放松的地方!”
和鲁志峰的观点相近,陕西政法系统副厅级官员杨海(化名)的微信朋友圈里也从来不发关于工作的任何内容,而是清一色的摄影作品欣赏,再配一段励志美文。杨海说,2012年刚开始玩微信时他也发过几次和工作有关的内容,但发现容易引发矛盾和误会,很难把握,此后就只发美文和美图。“这些东西大家都喜欢,都是带着欣赏的心态来看,从来不会产生误会。”
杨海感慨说,如果不是自己的岗位太特殊,他也会通过微信朋友圈来记录发表个人的喜怒哀乐。他给华商报记者推荐看自己的一位朋友——陕西某市环保局局长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发表的内容不仅有环保系统的新闻、活动,也有自己工作途中的见闻感慨,甚至还有去超市购物时的所见所闻。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局长对华商报记者说,他对微信朋友圈的定义就是公开的“日记”。他说自己和许多下属都是微友,有下属在看完他的朋友圈后私信说:你是一个真实的人。
华商报记者熟识的一位组织系统的处级官员,其微信朋友圈发内容的频率一般为每周两篇,内容全部与饮食健康和传统国学有关。他解释说,组织工作方面的内容不好把握,而心灵鸡汤又是他不怎么喜欢的东西,想来想去觉得发饮食健康和传统国学对每个人都有益。
“快意江湖”
如果自己没退休 许多文章不敢分享
即使在微信朋友圈很活跃的在职官员,都不愿在其中发表太多涉及个人及观点的东西,而退休官员的朋友圈就精彩多了,表达尺度和思想活跃度都要比在任的自由许多。
今年75岁的许建国用微信已经有四五个年头了。退休前他曾长期在西安市教育系统担任领导,后来又出任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是国内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几年前,许建国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己这些年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积累结集出版。但自从开始用上微信,他的这个想法变了。他觉得出版与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的观点可以传播出去,而微信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许建国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主要是对教育现状的一些看法、思考和观点。
他承认这些思考和看法都是退休、远离岗位后才有的。“这可能就是旁观者清的缘故吧!”许建国说。
许建国告诉华商报记者,他的微信里有约1500人,三分之一的教育工作者,三分之一的文化界人士,还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因为许多家长会向他“讨招”,所以他干脆将这些整理成文章,直接发到朋友圈。今年5月开始,许建国让女儿把自己的言论整理成三五句话能说清的“箴言体”,然后每隔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推出。有次因为“尺度”过大,甚至和女儿产生了分歧,最终在女儿的坚持下,许建国删掉了那条尖锐的“教育语录”。
上世纪90年代担任过咸阳市委书记、后来又担任过陕西省委统战部部长的李锦江也是一位每天都要浏览微信的退休官员。李锦江的朋友圈内容很丰富,既有健康养生方面的,也有国家大事,还有时政热点话题。李锦江说,这些内容有的是在朋友圈里看到的,觉得有道理、有意思,就转发了。
李锦江说自己这些年一直有阅读习惯,以前主要是读书,这几年主要是阅读微信中的文章。他也坦言,如果自己还没有退休的话,微信朋友圈的许多文章是不敢分享给大家的。
一位在政府部门任副职的处级干部告诉华商报记者,他有位上司,退休前的朋友圈发的全是文学和摄影,退休后不久突然风格大变,每天都转发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有一次退休人员聚会,他问上司为何有这样的变化,上司笑着说“等退休了你就明白了”。
一个副处级官员眼中的微信朋友圈
在这里你的生活和工作
永远无法彻底分开

配图来源网络
45岁的张涛(化名)是陕西组织系统的一名副处级官员,也曾是一名微博达人。但从2013年开始,张涛不再刷微博、写微博,而是改玩微信朋友圈。他说有一段时间,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天都发内容。但从去年开始,他只是浏览朋友们的微信朋友圈,即便是偶尔点赞也会非常谨慎。
“微信朋友圈其实是一种新的生活工作圈,在这里你的生活和工作永远无法彻底分开,我之所以发言越来越少,是因为即便我是以社会人身份发的东西,别人也会联系到我的工作和岗位。”6月12日上午,张涛对华商报记者解释说。
张涛任职副处级官员不久,有一天单位组织员工去参加义务劳动打扫卫生,由于人数多、场面壮观,张涛随手将劳动的镜头用手机拍照发到朋友圈里,结果在引来众多赞扬的同时,也引来许多让他大感意外的评论。有人调侃说“作秀”,有人说“你们不务正业”,还有一个很熟悉的朋友说:我看到的是大家都在劳动,唯独你这个领导在拍照片。另外几个熟人都在下面附和。
张涛说在那条微信之前,他发的内容主要与军事新闻有关。这几条评论让他突然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差异,从此他再没有发过和工作有关的微信。
张涛说还有一次,一个下属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关于沈从文的文章。由于自己很喜欢这位作家,于是就随手给这篇文章点了个赞。结果年底单位考评时,有人写匿名信给单位,说他和下属搞团团伙伙,证据是为下属的文章点过赞。
张涛说他有一个同样是公职人员的朋友刘先生,在环保系统工作。2015年一个周末,刘先生和家人去县城走亲戚,看到当地农村公路两边垃圾成堆,爱干净的刘先生就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随手发到了微信朋友圈。结果还没等他走完亲戚,当地有关部门的人就托单位的同事给他打电话,说看到了他发的照片,希望沟通一下。刘先生解释说,自己这纯属个人行为,但对方并不相信,此后他便不再发任何涉及工作领域的事情。
刘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除过这个小插曲,他很少发朋友圈的另一个原因是单位曾专门开会,明确非官方发布的信息、未经过调查核实的消息不能发。“为了避免麻烦,我在朋友圈里发的东西越来越少。”
张涛说,2015年他去基层一个单位调研,有年轻人告诉他,有单位领导主动要求加下属的微信,有一天开会时,领导无意中批评说,有的人半夜一两点了还不休息、还在刷微信,这样的状态第二天工作能干好吗?许多人听后大吃一惊,才知道原来领导是通过微信在了解掌握大家平时的工作状态。“那件事后,许多同事再也不发朋友圈了,甚至有人干脆拒绝领导看自己的朋友圈。”
也是在那次调研中,张涛说他们还了解到,也有员工投领导所好,经常在晚饭后或者周末发微信朋友圈,感叹“加班太累了”,或者“加班一天,这会儿才去吃饭,可怜吧”。
微信朋友圈为何被许多公职人员“敬而远之”,张涛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工作受到外界过多干扰,另外许多人显然对这种透明化的社交还不是很适应。“有的官员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从来不发和工作有关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别人想到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职位。”张涛说。
华商报记者 李勇钢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拉仇恨的时间到了!今年广东126所高校暑假最长的是……
因就业率等原因,又有一大波专业被亮“黄牌”!目测你的专业已“中招”
“裸条”借贷惊现大学生群体!不还钱被威胁公布裸照
物业管理师、网络编辑员,又有47种资格证一夜成废纸!目测很多人中招,你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南方都市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