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间房乡高寨村:一个“白手起家”的村子
2016/6/14 滑县百事通

    

    

     四间房乡高寨村

     【村名由来】高寨村古时候曾用名西潘张,因从明朝迁民后,高姓人口越来越多,繁衍较快,宗族较大,加上村民为防洪水曾筑有寨墙,故将村名改为高家寨,后来,将高家寨的“家”字省去,简称高寨,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高寨村春秋时属卫国,位于周康叔公封地之中,卫之初都附近。宋《宅经》有云,“卫初都滑东北六十里”,春秋卫成公迁都于帝丘。秦汉属东郡白马县,魏晋南北朝时归开州郡白马,隋、唐、宋、元时均属滑州白马县(旧城遗址于今白道口镇韩河京村南)。明洪武初,白马县废,并入渭州,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滑县),该村属滑县仁寿乡潘张里。清宣统元年(1909年),滑县改为6乡16区,该村属广通区。民国时(1946年土改后期),共产党八路军在解放区彰德府(今新乡市)成立了平原省,该村划归平原省高陵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复归滑县,1958年成立四间房乡人民公社,归四间房乡管辖至今。

    

     【地理位置】高寨村位于四间房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四间房2.5公里,北与内黄县梁庄镇阿虎寨村接壤,南邻省道S101,东与朱店村毗邻,西和大芬村相接。

     【姓氏人口民族】高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党员60名,2148口人,全部是汉族,无少数民族,有高、牛、徐、石、邢、李、段、康(按人口多少排序)八个姓氏,其中,高姓986人,住在村子正中;牛姓489人、李姓52人、康姓17人,住村西头;徐姓297人、段姓19人,住村东头;石姓230人,邢姓58人,均住在村子中东段。耕地 2557亩。

     【村中故事】

     高留丁的故事

     高寨在四间房乡是村庄规划最早的村,而且规划到位率很高,达到98%以上。说到村庄规划好,应归功于该村老支书高留丁带领干部群众的一场大干,这里还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呐。下面就是高留丁亲自指挥亲身经历亲口所述的故事。

    

     我(指高留丁,下同)1938年出生,1960年滑县师范毕业,自愿留在村里工作,因为当时村里非常贫穷,群众文化素质很低,不要说大学生,就是中学生也没有,上过高小的就算得上文化人。我想要大幅度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就要从根本抓起。于是,我就在村里办学,当民办教师也当校长,从小学教到初中,把村学校办成了全县的先进学校、全地区的先进学校,尽管工资只有几元钱,我也很满足,因为我感到光荣!在教学期间,1969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也就是1971年,当时乡里的党委书记王同秀让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我本来不忍心放弃自己选定的教学事业,而且正赶上民办教师转正的关键时候,但经过王书记反复做我的思想工作,我还是放弃了教师转正的机会。记得王书记当时问我,你入党宣誓时是怎么说的?我说,“党教干啥就干啥!”王书记说:“这就对了,我现在代表党组织要求你担任高寨村党支部书记。”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被乡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党教干啥我就干好啥!于是我下决心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一干就是二十七年,直到1998年,我才从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退下来。在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我和村班子一班人主要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平沙造田

    

    


     高寨村当时在四间房乡是三类村,因为没有水浇地,到处是沙荒,沙丘起伏,沟壑遍地,一年到头,所生产的粮食,连自己用都不足,再缴公粮,群众就只能靠常年吃红薯和树叶度日,可以说是最贫穷的村。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一次群众会上,向群众许下三年让大家吃上玉米面馍、五年让大家吃上白面馍的承诺。誓愿好许,可是干起来就难啦!我带领5名村班子成员,不止一遍地来回徘徊在村集体所属的十几个沙丘和五处大大小小的坑塘,怎么发动群众呢?社员终日饥不择食,少气无力的,真让人不忍心呀!1974年,机会终于来了,上级三令五申号召“农业学大寨”,我便组织村干部和各生产队群众代表前去山西大寨去参观学习,大家看到了大寨人把荒山变成梯田的动人场景,都很受鼓舞。

    

     山西梯田

     参观回来后,我便横下一条心,立刻召开村干部会、生产队长和群众代表会,将沙荒和坑塘按当时的人口平均分给各生产队,再让各生产队按劳动力数和各户人口数相结合的办法分到各户、各劳动力头上,大家或三户或五户自愿结合成小组,各自想办法添置生产工具,推的推、拉的拉、抬的抬,村前村后,到处彩旗招展,干劲热火朝天。群众中,有的家庭老人孩子多,劳动力少,村党员干部民兵就组成帮扶队,在一边完成自家任务的同时,挤出时间来给他们做帮手。即便如此,有的群众还是累出病来,有的因为缺乏营养累出了眩晕症,有的甚至累出了肺出血等等,得知情况后,我便亲自到他们家中进行慰问,让其先行歇息,并组织帮扶队接下他们的任务。就这样,通过一冬一春的大干,我们硬是平整出780多亩的土地,硬是在1975年多种了700亩玉米,各家各户当年秋天就吃上了玉米面馍。

     规划村庄

    

     吃上玉米面馍的群众对我和村班子有了信心,我就在群众会上对大家说,要想吃上白面馍,大家还得再努一把力,干劲不能散,下一步是打井!打井村里没有钱,怎么办?我们还是老办法,各家各户都出力,由村里找来打井队,全村群众轮流推钻井机。一年下来,全村又打啦35眼水井,每个生产队一眼水车井,同时,各生产队还将新种玉米所得的余粮卖给国家,置买了两台离心式水泵,一台20匹的柴油机。如此,高寨就有了水浇地,水浇地都种上了小麦。1976年小麦喜获丰收,全村老百姓都吃上了白面馍,我终于兑现了诺言!

    

     成功兑现诺言的我说话更有力了,我考虑到群众中有的几个孩子都快长成人了,有的甚至结婚在即,却没有宅基地,一家几代人住在一起;而有的宅基就多一些,虽说是祖辈留下的产业,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这样总是不公的!于是,我就和其他村干部商议,下一步搞村庄规划,待村班子形成一致同意后,我们又召开了群众代表会,进一步明确了思想认识,最后,召开了全村群众大会。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我在会上又采用了老办法,承诺划给每户群众7分地作为住宅使用,但是前提是靠大家自己动手平整,用老办法填平坑塘沟壑,群众纷纷表示,只要能住上整齐划一的宅基,叫咋干就咋干。

    

     此言一出,各生产队立即动手,将村东、村南、村西古黄河泛滥冲出的沟壑全部进行了平整,再加上原来个别户多出的宅场荒就又有了260多亩村中村边闲置地可用作住宅用地。于是,我就带领村班子一一给各户群众进行了丈量,修正了纵横3条大街和13条胡同,大家拍手称快。

     村办企业

     群众有吃有住了之后,我想到“安居乐业”这个词,我们村是“安居”了,但还谈不上“乐业”,农业可以安定大家的心,但还富不起来。要想使村里和群众富起来,没有企业不行。想到这里,我和村干部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决定在村里办企业。于是,砖瓦窑厂、果脯厂、罐头厂先后在村里诞生了。

    

     几个厂都是村集体所有,刚开始时,是通过各生产队群众推荐出人选,经过到外地或附近村学习培训后派出的劳动力去干活,和参加队里生产一样挣工分。可是,久而久之,矛盾就来了。群众发现,在企业创造的劳动价值要比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价值高出许多,一些在企业干的群众就有意见了:我们干的都是些技术活,挣得多,和在地里一样拿工分不行,我们不干了!针对这一情况,我马上召集齐村干部,分头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讨论,有的说,企业里干活的需要技术不假,但当初也是经过大家推荐并由村里组织学习培训才让他们干的,如果不是这样,他们能有这样的技术吗!也有的说,多劳多得,所得应该和其创造的价值成正比等等,众说纷纭,意见不统一。

    

     经过再三考虑,我们全体村干部拿出了折中的办法,形成了一致意见:1、目前,无论是在企业里从事哪个岗位工作的,还是在队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自己愿意到企业或是到生产队干农活的,不管是干什么岗位,都要自己重新申请报名,对所有岗位的所有报名人员,是哪个生产队的,由哪个生产队召开群众会现场投票,按得票多少决定;2、对一些特殊岗位,如砖瓦泥活、蒸罐头、做蜜饯等,有的费体力较大,有的技术含量高,无论谁干,一天按一个半工计算;3、岗责同步,无论在任何岗位因出现技术失误给集体造成损失的,按损失大小从工分中折扣,如砖瓦坯成功率达不到85%以上者、瓶装罐头或蜜饯合格率达不到90%的,都要按比例扣工分;每低2%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因天气或其他自然、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损失除外。

    

     由于方法得当,终于稳住了大家的情绪。经过两年的努力,高寨村群众80%以上都盖起了瓦房,而且都住上了“趟房”,横成排、纵成列,基本上告别了过去茅屋、柴门、泥土墙,街巷弯弯拐拐,满街泥泞、粪堆柴垛堵门的局面。

     1978年以后,我们村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实行了改革开放,陆续进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和企业承包,企业承包以后,群众到企业干活成了打工挣工资。后来,因为窑厂对村里仅有的淤土地的耕种会造成不良影响,且不符合上级的土地政策,就关停复耕了,罐头厂也因为人们的饮食需求减少而停产,只有果脯厂至今仍有少量产品。而这些企业从诞生到被淘汰,也都有其历史的原因,是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缩影。

     (以上均为网络供图)

     村党支部书记:高积会

     村委会主任:高积尚

     供稿人:高留丁 口述 刘宏伟 整理

     四 间 房 乡

    

    四间房乡大芬村的由来和《子贡赎人》的故事


    

    “武侠村”—四间房乡陈庄村—小洪拳的传承


    

    四间房乡曹村:曹操的粮仓?


    

    滑县故事:国共北呼之战~


    

    
四间房乡陈庄村:陈奏捷大败飞贼!


    

    
四间房乡东呼村:为你讲述《老鼠嫁女》的故事


    

    手机人人都有,有人用它聊天,有人用它上网,有人却用手机赚到了钱!概帮,我县最具影响力的微营销体系。加入概帮,让你原本空闲时间,产生价值。

     现诚招各村~~庄主

     (有实体店优先)

    

     概帮,专注微营销 电话:1556570262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报名点击阅读原文

     推 广

    

    

     联系我们

     微信:huazhouweixin电话:15565702626

     滑州在线业务电话:15737201988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滑县百事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