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植树,读读文,植树节那些事我们知道多少?|素材策划
2016/3/11 语文报社

     点击“蓝色”关注语文报官方微信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在倡导绿色的今天,树代表了环保与希望。在植树节这个特殊的节日中,让我们一起追溯植树的传统,探寻树的美好寓意。

    植树节那些事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道旁树

    韦孝宽 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土台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进行维修,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韦孝宽经过调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陕西作为历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树的地方,曾是全国道路绿化的表率,而韦孝宽最早栽种的槐树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这种槐树已经作为西安市的象征,被确定为市树。

     ●近代植树节发源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

    首枚植树节邮票 近代植树节最早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提案通过后,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同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孙中山先生与中国植树节

    孙中山先生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植树节读树 树木奔跑鲍尔吉·原野

     琴、乡下的门窗、板凳、寺庙里的木鱼,这些东西的前身是同一样东西——树。 它生长的时候,人们叫它树。树离开大地之后,叫做木头,叫黄花梨木大床,叫紫檀木棋盘,叫炒菜马勺的把。木头当年在树们的岁月里,身上长满绿叶,沾着露水,是鸟儿的家。当白箭的急雨斜穿而过时,树像顶着雨赶路。雨在树的脚下噼啪打出水花,树身像雨衣一样反光。树木奔跑,直到眼前出现一片野花。 树叶让树丰满,如同大鸟。树在树林里度过了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小时候,我家东面有一处锯木厂,每一天都传来电锯声,包括木头锯透后电锯发出的袅袅余音。我从三四岁时就听到这种尖锐的声音,七八岁时,同家属院的小孩一起参观这个厂。锯出白茬的方形木料堆有三层楼高,让你产生幻觉,好像你变成一只蚂蚁仰视火柴盒里的火柴棍。院子里全是松脂的香气,松树的红色鳞片堆满地面。现在想,我老家一个小锯木厂里,半米宽、半米高、十几米长的松木方料竟堆积如山,这么粗的松树得长五百到一千年,这是何等富有啊!我长大再没见过这么粗的松木。五六个工人把松木的一头抬上操作台,工人用肚子顶着松木推向电锯,“嗞——”,电锯怪声怪气地叫嚣,松脂香气愈发浓重。我觉得锯木的工人已患有成瘾性疾病,他们见到所有的树都想用肚子和肩膀顶向电锯,把浑圆的树变成白茬、有纹理的方料。离一垛垛的方料不远,是一条铁道线,木头从兹前往各地。 树不知自己身上哪一部分变成门。这一部分树变成门之后,成了一个家最重要的成员,它叫门,古语称之为户,替这家遮风挡雨。这家人每天用手摸到门,开门关门。门远离森林已经很久,绿叶和露水永不再来。门上有锁,安玻璃,没人再记得它曾是一棵树,是树身上的一部分。门上年轮的花纹被漆覆盖,花纹在漆的黑暗里回忆森林的绿荫。 有的树变成琴,只用一小块木料,制成琴杆和共鸣箱。琴是树最为文艺的出路,发表乐音并倾听乐音。在音阶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的无穷组合中,琴身的木头听遍了人间苦乐。旋律使它们迷了路,忘记了森林的一切。不同的树让琴声明亮、幽怨、沉思、多情。用放大镜看木板,是无限穹庐,像蜂窝一样,藏着无数小共鸣箱。 木鱼是寺庙的法器。鱼日夜睁着眼睛,僧人以木雕鱼做成响板,取警醒之意,戒怠倦。木鱼的声音幽远、玲珑,是另一种梆子。树成了鱼之后,以声音在寺院的静水里游来游去。【欣赏的话】 树本来是难以移动的事物,但在作者眼里,树木也在奔跑。树拥有多样的人生形式——在树林里,树是幸福的;在成为木头之后,树又开始以其他形式发挥着作用,无论是成为实用的门还是成为琴或木鱼,树的生命永不止歇。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感。

     城市里的树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雨时,我看到雨水滚滚而流,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树不但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 城市的道路在不断拓宽,而每次拓宽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在了路中间,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多年前一次出差路过山西的一个小城,突然看见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猜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西郊的路上,我看见一棵合抱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会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时,会受伤更重。 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一切,自己把伤口愈合。如果城市里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茏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情、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了朋友,他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欣赏的话】 城市里的树具有多种特点:它们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但是它们仍会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作者对树展开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对树的独特情感,使我们自然联想到了现实社会中某些人的生存状态。这就是隐喻和曲笔的妙处。

     来源:《作文素材快线》2015年4月

    

    植树节趣闻 ▲南斯拉夫 几百年前,南斯拉夫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每对新婚夫妇,必须先种植油橄榄树70株。日本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植树工具植树工具不予登记。 ▲日本 添车种树,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坦桑尼亚 添丁种树,在非洲坦桑尼亚的许多地方,有一种"添丁植树"的风俗,即谁家生了孩子,便把胎盘埋在门外的土地里,并在那里种上一棵树,表示希望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波兰 家庭树,波兰的一些地方规定:凡是生了小孩子的家庭均要植树3株,称之为"家庭树"。 ▲德国 求爱树,在德国的波恩市,每年的植树季节,小伙子要送给姑娘一棵精心挑选的白桦树苗,亲手把它栽好,以表达爱慕之情,人们称之为"求爱树"。

     转载请标明来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语文报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