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时间都去哪儿了?名家故事给你答案
2016/3/18 语文报社

     “时间都去哪儿了?”轻轻一声追问,击中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近百年前朱自清也在追问:“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我们试着用故事回答,不再让答案在风中飘。逝者如斯夫 两千年前的孔子站在河边曾经这样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在思考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缓缓地淌过,一不留神便会失去。这一声叹息回荡了千年,那是在提醒我们,青春易逝,韶华难在。年轻的苏洵

     宋朝的苏洵,世称苏老泉,苏东坡的父亲,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年轻的时候,苏洵一点儿也不愿意念书,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一直到了27岁,他才安下心来读书,他有点小聪明,自认为文章写得不错,可是连秀才也没有考上。因屡试不中,他回到家里,把自己的文稿翻出来一把火全烧了。然后,他闭门苦读,手不释卷,学问于是有了大长进。 【体会】抛弃时间的人,终将会被时间抛弃。苏洵如果不改变资金,依旧虚度光阴,那么,很难想象他会位列唐宋八大家。鲁迅书桌上的“早”字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三味书屋”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病,两个弟弟年幼,他不仅要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母亲干家务活。有一天,鲁迅在家里帮助妈妈多做了点事,结果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先生狠狠地责备了他一顿。于是,鲁迅用小刀在书桌的左下角,正正方方地刻了一个“早”字,用以提醒和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读书。 【体会】鲁迅并不因为受了委屈而埋怨老师和家庭,他反而诚恳地接受批评,决心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一个“早”字,已然铺就了鲁迅一生光辉的道路。谨记陶渊明的话:“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与时间赛跑 “一寸光阴一寸金”,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人,都是极为珍惜时间的。珍视时光,爱惜时间,就是热爱生命。虽然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毕竟可以多跑几步。虽然那几步很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很大。与时间赛跑,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爱迪生的时间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然后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把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的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体会】正是因为爱迪生有强烈的研究精神,才使他惜光阴、争分秒,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的众多发明改进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他对时间的态度更是一笔永恒的财富。他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与时间赛跑,可以换一种方式:不只是勤干和苦干,还要善于巧干。巴尔扎克的时间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生于巴黎以南的图尔城。巴尔扎克在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两千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的许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圆椅里坐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 有一次,他已经写了一个通宵,可他还没有停下笔的念头,快到中午时,巴尔扎克累得实在支撑不住了。碰巧,有位朋友拜访他,巴尔扎克就对他说:“我先睡一会儿,请你过一小时叫醒我。记住啊,就一小时。”朋友点头答应了。一小时快要到了,可朋友却想:他为了挤出时间写作,一点儿也不顾身体,我就让他多睡一会儿吧!过了一会儿,巴尔扎克醒了,他一看表,呀!自己竟睡了两个小时。他马上生气了,对他的朋友大吼:“你为什么不把我叫醒?你知道我耽误了多少时间吗?”没等朋友解释,他就飞快地跑到书桌前,头也不抬地飞快地写起来了。 【体会】从巴尔扎克的写作时间表可见他非常珍惜时间,朋友体谅他的辛苦让他多睡一个小时,却被他抱怨。为了写作,他废寝忘食,日以继夜。与时间赛跑,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时间。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走,欣赏啊”是阿尔卑斯山路上的一条标语。阿尔卑斯山山谷中有条通汽车的公路,两旁景观极美。许多人都是驾车急驶而过,对美景无暇顾及。朱光潜说过,“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于是,现代人开始追求雅致的慢生活。所谓慢生活当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忙里偷闲的慢时间、慢节奏、慢动作、慢心情。因而,慢生活是从容的生活,诗意的生活,超然的生活。让灵魂跟上脚步

     有一支西方的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请了当地部落的土著做背夫和向导。由于时间紧,需要赶路,而这些土著很能吃苦耐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物资依然健步如飞,一连三天,考察队都很顺利地按计划行进,大家都很开心。可是第四天早上,考察队准备出发的时候,土著都在休息,好说歹说就是不愿出发。队员们很奇怪,这几天大家相处得很好啊,是不小心冒犯了他们还是要坐地加钱?这时,土著人的头领解释道,按照他们的传统,假如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我们的灵魂赶不上我们的脚步。 【体会】我们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赶路,以至于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我们不断地被很多东西推着走,而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后在我们匆匆赶路的身影之后,无影无踪。没有了自己,我们的生活就交给了外物去控制。我们是不是也该放缓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丰子恺坐船

     丰子恺先生生活在二十世纪。在他青少年时代,故乡附近的海宁就通了火车,故乡石门湾也有了小火轮,但丰子恺却对航船情有独钟。有一次,丰子恺所雇的客船泊在一个塘路边运河里休息,丰子恺在客舱里躺着看书,忽然从客船的窗口里望出去,看到岸上杂货店边草地上有一副剃头担。开始,剃头司务坐在凳子上独自吸烟。一会儿,将凳子让给另一个人坐了。于是剃头司务给坐着的人披上白布,然后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地给那个坐着的人剃头,这让躺在船舱里休息的丰子恺看得入神,看得神思万里,突然,他把剃头司务想象成雕刻家,不对,忽然又想象为屠户正在杀猪,也不对,又好像是病人在求医,罪人在受刑……想着想着,丰子恺情不自禁地取笔,即兴画了一幅《野外理发处》的漫画。 【体会】本来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旅程,丰子恺却偏要坐船去,花上两三天时间,可谓别有情趣。这些从航船里带来的艺术收获,自然是在坐高速火车的当代社会里不可能得到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反而让人生出了对“慢”的各种追求。如丰子恺先生这般充满了艺术意味的慢生活,更令人无限神往。

     摘选自《作文素材快线》2015年4月

     转载请标明来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语文报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