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吟诵——南风歌
2016/5/2 语文报社
原文:
陟彼三山兮商岳嵯峨,
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
有黄龙兮自出于河,
负书图兮委蛇罗沙。
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
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
鸟兽跄跄兮凤皇来仪,
凯风自南兮喟其增叹。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译文:
登上三山啊,商岳巍峨高耸
上天指派五老唱着歌来迎接我
有一条黄龙从黄河里钻出
身上有“河图”和“洛书”,身躯逶迤舞动,罗列在那水边沙地之上
看着“河图”和“洛书”,探索天意,连声慨叹
在石头上按韶乐打拍子,思考一些精微的问题
鸟兽们急急忙忙奔走,原来是凤凰出现
和煦的暖风,增添了我的感叹
和暖的南风啊,可以让我的人民绽放笑颜
南风来的正是时候啊,可以让我的人民丰衣足食
注释:
罗沙:地名。委蛇罗沙就是说那条龙摇摇摆摆地(委蛇)上了岸,身子排开,展示着身上的河图洛书。

赏析:
《南风歌》为上古歌谣,相传为虞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此古谣借舜帝口吻,说世间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了中国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表达了作者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南风歌》是我国吟诵文化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其歌词中蕴含崇高的道德追求及曲调中蕴含的音乐美感,自产生之时就教化着中华民族,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
舜生于蒲坂兴于蒲坂,受禅于尧,身负众望。他以孝兴天下,定五刑,通度量,明音律,学礼制,作为一代贤明君王,励精图治,富民兴邦,使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雏形,开辟了中华民族步入文明的历史道路,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舜的时代,可能是中国农业文化成熟时期,农耕生产的经验和能力是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传说他的先祖虞幕能“听协风”,就是擅长观察天气变化,帮助人民种好庄稼。舜也是农业生产的好手,他躬耕历山,因为庄家长得好,远近人们都来参观学习。他还是建房、淘井、捕鱼、制作陶器的好手。加上他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在当地威望越来越大。最终为尧王选中,受禅为王。
虞舜出身农业,所以十分了解和关心人民疾苦,上任伊始,就巡狩四维,了解国情民意,除害去恶,实行仁政。一个明媚的春天,草尖吐绿,柳芽鹅黄,巡狩中的舜王沐浴着习习南风,一丝丝悲悯与喜悦油然而生。“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仿佛是自吟自唱,陶醉于百花芬芳,又好像是击节高歌,胸怀天下之志,许许多多难以言表的情怀荡漾胸怀。
运城盐池及盐文化:
谈及中国的诗歌文化,人们一定要端身正色地说到《南风歌》,舜帝曾在运城盐湖岸边拨动五弦琴,弹奏吟咏出千古绝唱—《南风歌》。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亘古豪唱的南风歌,歌颂了舜的民本思想。后世人为纪念舜帝作《南风歌》,毕恭毕敬地在传说舜帝吟咏之地建起了歌薰楼,歌薰楼所在的地方,是运城盐池池神庙。从此楼衬歌名,歌扬庙尊,两相帮衬,池神庙便成了中华文明史上一处显赫的符号。

运城盐池池神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晋南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它位于运城市南郊一公里处的“卧云岗”上,奉祀盐池之神。运城盐池的卧云岗上,以池神庙建筑为主体,配以众多的神庙建筑,以及池神庙前建造的地宝天成坊、海光楼、歌薰楼,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可惜的是,池神庙及左右的建筑物大都毁于战火,现仅保存下来池神庙的一些主体建筑了。
运城盐池的开采技术是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民族祖先在推进盐业技术改良方面,于世界盐业史居功至伟。从史前的“自然蒸发,自由捞采”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自然蒸发、集工捞采”,再到汉唐时期的“垦畦浇晒,集工捞采”,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能力。盐商是晋商的起源。千百年来,以猗顿为首的盐商鼻祖,诚信务实,埋头苦干,用自己的勤劳,创造出了代代辉煌。在盛唐,河东的盐税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在北宋又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运城盐池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来看,只有盐丰收,才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才会有历代帝王所希望看到的国运昌隆。

建立盐务专城—运城,更是盐文化的必然产物。运城是一座由盐而建的盐务专城。春秋时属晋,称苦城,也叫盐邑。战国属魏,名盐氏,汉代称司盐城。宋、金、元时称为潞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盐运使那海得俊始筑新城,名为凤凰城,因为是运司驻地,又称运司城,这是运城这座城市的起源。这是一座典型的盐政、盐企、盐商、盐运合一的盐务专城。
运城盐湖悠久的开发历史,厚重的盐文化底蕴,历来是古今科学家、史家和文人学者等研究关注的对象。古代有关盐湖的史料十分浩繁,《山海经》《汉书》《史记》《梦溪笔谈》《盐铁论》《资治通鉴》等古代科技论著、史书等对盐湖均有论述。关于盐湖美妙传说和故事,至今口口相传,现存古盐碑、古建筑都记载着、见证着运城盐业发展的辉煌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盐文化风采。
河东盐池不仅孕育了盐文化,还孕育了中国商业文化。据文字学家解释,“商贾”的贾字就源于“盬”,而“盬”字在古汉语中专指的就是河东解州盐池。

从舜开始,周文王、周武王,盐商鼻祖猗顿,北魏的元清,隋代开凿姚暹渠的姚暹,唐代的李世民、李豫、李适,宋代的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这是一长串闪光的名字,他们都和盐池有着莫大的关系,被后世传诵,引为经典。而更多默默无闻的历代盐工,在一方盐池终身舍命,虽名不见经传,但保证了盐池千年永祚,他们也无愧为盐池脊梁,在盐池史册上无愧封神。(语文报社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语文报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