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教学参考书应这样读
2016/6/16 语文报社

现在能把教学参考书好好地读下来的教师似乎越来越少了。许多教师从教参领到手,就几乎没正眼瞧过,书都教完了,教参拿出来还是簇新的,罕有阅读的痕迹;平时备课,只是图便当,网上找得相应的课件,修修改改就成,根本没有性子坐下来,好好地读文本,读教参;甚至有的人,还振振有词地对教参发表一通非议,俨然不读教参反而更有利于保持原生态的自我一般。不过,笔者以为,这种去教参化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一个教师在当今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物化社会背景下,如果只是利用网络条件快捷地备课,“自在自得”地上课,那是不足为训的。必须要能够静下来,沉下去,将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挤一挤,涵养涵养读文本、读教参、读一切可占有的教学资料的功底,而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合格的教师。
其实很多优秀的教师,对于读教参都是有独特的理解的。黄厚江老师在《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中就说过这样的话:“据我们了解,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过程倒置。即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2)有人无己。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可见,教师不是不可以读教参,而是要读而得法,要注意不能让教参中的看法抑制了自己的思维,甚至代替了自己的思维。
下面不妨以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为例,谈一谈教参的可读性。

一、引领你投石问路
能够不凭借任何教学用书,独立地读文本,读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解见识,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学科功底。不过,要到达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得有意识地去锤炼,特别是对于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手来说,更要主动积极地往这个方向努力,而这时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试想,一个人独立地读文本,反复推敲中产生了自我的看法,这时最想做的自然就是去验证自己的看法,而教学参考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再是可能阻碍你思想生发的羁绊,而是成为你获取诸多信息的好帮手。
苏教版教学参考书是以专题为单位编制的,每个专题由“专题内涵解说”“教学目标”“专题内容解析”“教学建议”“参考答案”“写作实践指导意见”“相关资料”等七个部分组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全书涵盖面广,既有整体的概略,又有局部的分析;既有内容的梳理,又有方法的指导;既有见解的出具,又有资料的呈现……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你若想顺路稳步走,它可以提供文本上的分析、教法学法上的指导等;你若想保持自我、另辟路径,它的常规解读,正好可以成为你生发开去的参照;你若想居高远望、寻求超脱,它可以用多样化的解读,为你垫高台基。华东师大顾泠沅教授曾经这样评价于漪老师:“于漪第一年是撇开任何‘教参’逐字逐句写教案,第二年是搜罗所有‘教参’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体验再度重写教案,改行三年就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她的成长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实践+反思=成功’的教师发展‘公式’。”(陈骁、计琳《一代师表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上海教育》2010年第20期)可见,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参的支撑的,用好教参不仅不会失却自我,反而会让自我走得更适切更坚定。
教参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它可以消除你的疑问,化解你的迷茫,领着你投石问路,找到你真正想要的去处。

二、激发你质疑问难
教参的编制,本是出于宏观架构,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但实际使用中,它却总是被着上几分权威的色彩。于是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便图省事,干脆搞“拿来主义”,将自己变成教参观念的传声筒,这不仅妨碍了自己的成长,也背弃了教参编制的初衷,并在某种程度上有损教参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其实换个角度看,人们之所以抵触教参,不光是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参面前失落自我,更是因为读书人内心世界中所潜藏的那股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孟子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正是由于有着这样一种主动质疑问难的精神在,才催生了一代代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地往前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无数的名特优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冲撞锤打中一步步地锻炼出来的。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近百万字的学术著作《说苑译注》的诞生,就是源自于对教参注释的怀疑。如果他当年讲解课本中的练习题时,只是照本宣科,而不是以一种质疑的精神对待教参所提供的《愚公谷》一段文字的译文,那么他或许就不会由此而迈开学术研究的步伐,著就《说苑译注》。

见仁见智本是说文论道时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既然教参是人编写出来的,那么它充其量也不过代表一家之言罢了,为什么要将其圣化神化呢?埋下头来认真研读教参,你或者会发现其间存在错误纰缪,或者会察觉它当中有着不足与疏忽,或者会在它的激发下产生相左的见解,或者会在它的启迪下提出更进一步的看法,如此等等,这都是读教参所应该生发的心智现象。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也可以有助于教参的进一步完善,这才是合乎教参使用的期许的,才是准确地把握了教参应有的角色地位。
王栋生老师在他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人文教育的本质是精神之学,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教师只有成为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教师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可见,一个教师要想真正写好这个“师”字,就必须首先炼好自我,成就自我。读教参,秉持“我”的眼光,让思维的火花不断擦亮,收益何其大焉!

三、帮助你开眼邃思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某种程度上讲,教参或可称之为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良师益友。教师的备课行为一般都是在个体独立状态下所进行的读思研活动(集体备课是在个体备课基础上的进一步交流),备课过程中教师须凭借一己之力走进课文,在与文本对话中追究拿捏作者独特的文字建构,而这时教参便成了教师身边不可多得的好友,它有如一个过来之人,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自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供你参考。不唯如此,它还会给你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该文本的阅读识见,让你在了解相关研究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特有的阅读创造。这便是荀子所谓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就以《劝学》这篇课文来说,苏教版教学参考书首先在“专题内容解析”中提供了对课文的整体解读参考,然后在“相关资料”中提供了有助于进一步解读文本的代表性资料,这里面既有常规性的作者简介、参考译文等,更有名家解读文本的一些著名论段。比如《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所收的李建强的《〈劝学〉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所收的胡格非的《从〈劝学(节选)〉看〈荀子〉的写作特色》,是将《劝学》从篇章架构到用笔手法剖开来给你看,以便你能更深入地游走于文本间;《古代诗文名篇赏析》所收的李如鸾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节选)〉译释》与《语文学习》1997年第5期上万泉源的文章《〈劝学〉中的“致”和“至”》,显示的是文字解析上的功夫,为你在咬文嚼字方面做向导;而《文汇报》1963年12月7日所刊的周锦华的《〈劝学篇〉正误》,则对文本中所涉及的生物知识作了科学探究,让你获得文本研习上又一个角度的启发。这些取自不同资料的从不同角度进入文本的文字,不仅能拓宽你的视野,而且能给你带来多层面的解读启示,激荡你生成独到的思维灵气,触摸它们的节律,你或许能心有所动,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无须费神就能获取如此有质量的学习资源,何乐而不为?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当今语文教改有点儿浮躁,教师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文本,教参也没有好好研读。”这是中肯之语。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学会静下心来好好地读教参,那与守着座金矿却不知开采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心思归于他所从事的事业之中,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用心一也”地好好读读教参吧,只要能将它读“破”,你眼中的世界自然就会与众不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语文报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