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就得赶快写
2015/5/26 中医书友会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四月初九第632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朱炳林⊙ 编辑/张亚娟 ⊙ 校对/邓楹君

     导读:朱老文章向来都是咳唾成珠,言之有物,对于后学是十分有意义的。他在《纸上谈兵与经验家言》一文中(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说:“多读书,多临证,舍此别无二途”,这篇则强调在临床中应培养记医案的习惯,一是督促自己刻苦学习,提高实践与理论水平;二是一有所感马上为文,不至事过境迁靠回忆而顾此失彼。朱老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为写文章而读书,会读的更细致,更深入。”

     有“话”就得赶快写

     “话”加上引号,意在说明不是一般的话,三句不离本行,我是中医,这“话”自然指的是医话。

     中医之可贵在于重视临床辨证,在基层医院,尤其是农村,一个中医不可能只专一科,大多见病治病,毋论“内外妇儿”;在长期的磨练中,如能为乡民解除疾苦,药到病除,自然名满桑梓。

     然而相对而言,重视记下临床的医案,引管伸纸,写下医话者似乎就寥若晨星了。也许这话有点以偏概全,但就我人口已逾百万的大县来看,执笔写医话者实在是太少、太少。有的觉得每日所见尽是常见病多发病,所刺的穴位,所开的药方,无非继承前人的经验,别无新意,无“话”可写。

     有的对临床治病与总结经验有偏见,认为医贵愈病,写作不写作无关紧要,懒得费那份神儿。有的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即便记下些有价值的医案,写成了医话,拿出去,人家也不一定买帐,无法发表,难以交流。有的成天忙于诊务,无暇顾及,虽知有总结的必要,却抱日后有暇再说的思想。

     如果这些看法千真万确的话,那医话不写也罢,而事实上这些见解是片面的。固然,临证多见常见病多发病,但不可能没有疑难杂症,疑难杂症是很好的医话材料;即使常见病、多发病,它发生在什么人身上,在什么地区,处什么季节,得病的原由是什么等等都有不同,因此前人的经验固可借鉴,但不可依样画葫芦,一成不变。

     如蒲辅周先生治乙脑,1956年用白虎汤,1957年却用通阳利湿法,截然不同的两种治法均获效验,这就是独到之处。我们于临床之余如能像蒲老那样研究、总结,便有话可写。

     我们知道,不论做什么工作,要做好,必须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合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那么,如何认识吝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呢?方法之一就是总结实践经验。《医学入门》的作者把写心得看作“补报天地”之举,认为不总结者是欺人欺己,“欺则天良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愈昌!”言辞虽有点过激,但用心是好的。医确以愈病为贵,但要愈病须靠过硬的医疗技术,过硬的医疗技术是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反复探讨中获得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份神非得费不可。

     至于因人微言轻,医话无法发表的现象不能说没有,但我深信一篇确有新意的医话,编辑是欢迎的。再说作医话之目的不在发表,在提高医疗技术。如不及时留心此道,指望他日,是要后悔的,塞万提斯说过:“取道于‘等一等’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我有一友,在山区三十多年,治愈无数急重危症疑难杂病,医话一则未作。现年事已高,常常慨叹:此事一旦失之东隅,便桑榆已晚了。

     我鼓吹写医话,还因为医话是一种随笔文字,没有定法,用来总结经验恰好。之所以要快,一是希望一投入临床就以此为日课,督促自己刻苦学习,提高实践与理论水平;二是一有所感马上为文,不至事过境迁靠回忆而顾此失彼。自然,要写出颇有见地的医话不会没有困难,这就迫使你去读书。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为写文章而读书,会读的更细致,更深入。”这真是经验之谈。

     【本文摘自《困学斋中医随笔》,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识别大忽悠:靠读书多临床》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