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毕业即开诊的小中医的临床心路
2015/8/14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69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院立新

     编辑/王超校对/党卫阁

     I作者导读:我叫院立新,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没有进医院,而是选择回家私营中医诊疗,已经干了一年了,想想我也学了九年中医。我的同学绝大部分也都进入临床工作,但是绝大部分也都放弃了中医(真正的中医思维诊病),心中有点感伤。故而抽空写了这篇文章,算是纪念下自己的中医经历吧。

    

     九年中医路

     今天是我独立中医应诊一周年,感慨颇多,编辑此文,纪念已走过的九年中医路。

     我家在山东曲阜,高中时期受古代文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影响,在2006年高考后,所有志愿均填报医学专业,最终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录取,从此开始了我的中医之路。

     虽然是中西医临床专业,但我很快发现我对中医有独特的兴趣,甚至说痴迷。这一部分出于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偏爱,一部分得益于良师的引导。第一门中医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为孙广仁老师讲授,孙老师为省级教学名师,其讲课活泼生动,幽默风趣,重点突出,在他的感染下,我逐渐被中医的“奇特”所吸引,而走进中医之门。

     大学开始,时间充裕,仅仅一个中医基础理论是不够“解渴”的,便常去图书馆借书。那时学校尚在建设中,图书馆被安排在一个阶梯教室的一楼,地方很小,书也不多,我常站在过道里看一下午,读了些中医书,还有些养生、佛道、卜筮类的。初学者什么书都想看,学的很杂,但回想起这时的大学课外学习非常忙碌。

     以后,随着中诊、中药、方剂的学习,中医四大经典也开始接触。虽然《内经》为中医之基,但我对仲景《伤寒论》情有独钟。因为很羡慕老先生们诊病后就会背诵某某条文或者某某方证而处方的场景,我也开始在学校小树林早读,默默背诵《伤寒论》条文。大概背了两个学期,记忆下全部条文,尤其是方证的条文。现在常感觉这个基本功是练对了,不单纯是因为记住了,而是因为熟才能生巧,对我现在的临床有一定帮助。

     这其中,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还赶上当时火神派盛行,买了诸多书籍来看,尤其是卢崇汉先生的《扶阳讲记》,翻阅多遍,甚至也一时热血沸腾,而要以扶阳理论包打天下。曾经在假期自己煎服四逆汤,炮附子药量用到120克,没有中毒,感觉也还不错,但是对扶阳理论总归是激情而短暂的。后来因为复兴中医网的缘故,接触了胡希恕先生关于经方理论的独特认识,深有所感,精读其《伤寒论讲座》一书,钻研其“方证相应”理论,渐而入深。接触到胡老学术可以说是我中医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另外,他也让我开始形成了一个中医梦——我要好好学习,达到像胡老那样运用经方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去疾救苦,发扬中医。

     大四从大学城迁至市区老校,除了接触到像中妇、中儿这些临床课程外,还在周末去中鲁医院跟随张庆祥老师见习。张老师是教过我《内经选读》的,其在临床中亦是理论联系实际,对疾病的病机病理常分析的较为详细。张老师对于小柴胡汤应用得心应手,一方加减,治病颇多,对我后来亦钟情于柴胡剂有很大影响。

     下学期开始实习,从单纯理论学习到进入临床实践,别人可能很快适应并且融入,但于我这个中医痴者来说,目睹中医当前之真实现状,心中真是在滴血,常常暗自忧伤。这是我第一次因为临床而受打击,而怀疑中医,进而怀疑自己的决定。

     好在那时是本科实习,时间不长,这些心事便被考研大事所取代。出于对中医的兴趣和有感于中医的现状,我感觉必须要专攻中医,学到最好的中医技术来改变这个局面,为此考研时我报了很多中医学子心中的神圣殿堂——北京中医药大学,选择了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专业。在2011年9月,我开始进入北中医学习。

     研一上学期比较轻松,便常在图书馆看书,尤其是《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一书,更是反复阅读,对于经方理论更有所深入。有过一整天坐在图书馆钻研《伤寒论》,心有所悟而欣喜不食;也有过小柴胡汤到底是不是少阳病代表方、理中汤和吴茱萸汤有什么区别之类的困惑;还有过突然体会到李克绍前辈所讲“伤寒论是活泼泼的伤寒论”,那种读《伤寒论》像七八岁孩子在跳的感觉。后来还在周末跟随冯世纶教授抄方学习,了解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有独到的认识和应用,经过这段时间学习,自己的经方辨证体系逐渐明晰。

     但是,中医之路总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从研一下半学期,我开始进入医院临床转科,这让我的中医梦一度破碎,使我第二次因为临床而怀疑中医,甚至放弃中医。

     转科初期,我像很多学生一样,开始努力补充西医知识。因为学校学到的在临床中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是在中医院,但病房仍是西医为主的局面。医院的生活,十分的忙碌,但我很难看到心中向往的那种纯中医思维的辨证处方,也很难看到传说中的效如桴鼓。与当初考研的理想相反,现实中却被迫进行更多的科研课题。虽然这不是我心中所愿,但我不得不承担,因为科研是研究生教育所必须培养的能力,并且涉及毕业。为此我常跑多家医院收集病例,跟医生讲方案,跟病人谈入组,督促课题进程,监察课题质量。还要涉及数据统计、经费报销、课题审计等事项,终于在我努力了将近2年后课题结题,但随之又开始撰写论文准备发表。这期间我内心深受煎熬,开始慢慢压抑自己,渐渐对学医初衷产生了动摇,甚至从心底讨厌这些科研、讨厌医疗,更讨厌医院的生活,惧怕走进医院。

     我已然走到了中医圣地,站到了象牙塔尖,但也因为站的太高,所以才摔的太痛,把理想摔的粉碎。前途一片迷茫,现实如此残酷,路途异常曲折,是应该清醒了:不要再谈什么中医梦,或许放弃是最好的选择。这真是“因为爱所以恨”、“爱的越深而伤的越重”。后来我不再看书,不再精心转科,开始计划毕业后转行。我跟导师多次提及,我反感了中医,厌倦了医生,甚至让老师介绍我认识他的朋友去从事化妆品行业。或者回家去搞商业,再或者去开一个火锅店,反正只要别跟我提及“医疗”二字,什么都好。我彻底在我的中医路上迷失了。

     或许像黄河九曲回折后仍要注入大海,迷路的孩子总会找回家的路,经历了将近2年的迷失,在研三的寒冬,我又走了回来。这要感谢我中医路上最重要的一个人——李冠杰老师。李老师为民间中医,酷爱经方,自学成才。他私淑胡希恕方证相应的学术思想,总结人身生理病理规律,经过八年的钻研和实践,提出了“表里半气血水”的病理认识,临床疗效颇为显著。在与他的数次交流中,听他讲对中医的认识,治疗疾病的过程,我异常激动心潮难平,这不就是我一直寻找的那个中医吗?这不就是我想看到的经方神奇疗效吗?于是寒冬十月,我独自去德州李老师家中拜访,我俩促膝长谈,一见如故而成忘年之交。我们有共同的学术思想和共同的中医希望,在他的启示和指导下,我重新燃起了我的中医梦,不仅要好好地继续研究钻研中医,而且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就像迷路的孩子回到家的那种喜悦,我果断放弃了考博转行的纠结,重新拾起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已中断一年多的学习,但旧书重读,心中畅快,日思夜想竟豁然而悟。

     临近毕业,绝大多数没有读博的同学开始找医院就业,我还是那样,不愿意随大流:进医院、做课题、评职称,走那条我厌恶至极的路子。并且在医院中的太难成为真正的中医了,即使是一位好中医也太难存活了,为此我果断放弃了就业,而选择自己创业行医。

     我是雷军的粉丝,他创造了小米的奇迹,他为自己的成功归纳了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引申到自己的行医之路,我也定了个七字策略——“中医,经方,疗效,好”。我要专注于中医的治疗,尽量不搞中西医结合。将经方的运用发挥到极致而不去用时方套方。做到疗效最显著,获得患者叫好点赞的评价。

     目标既定,策略已成,经方论治理论明确,只待临床来实践验证。我迫不及待的要进行中医应诊了。于是在2014年8月4日,我毕业后的一个月,我迎来了第一位病人。我仔细询问,体会脉象,然后辨证处方,再去取药粉碎(我用的是散剂,需要将药物粉碎为药粉服用),最后告知病人服药方法。一个病人诊治了一个半小时,病人走后心中亦惴惴不安,虽然知道辨证论治肯定没有失误,但对病人疗效如何仍然很是期待,过了十天,病人复诊,喜悦形于面,说了句“别看这点药面,还真管用来”,我如释重负。就这样,没有广告,没有吹嘘,有的只是病人的口口相传,病人逐渐增多,并且病人来源也从附近村里逐渐扩散到了市里和其他市区。这一年,经我诊治病人已突破一千位,每天平均有6,7位患者,最多一天看到20人。从记录病例,到解释病情,到抓药粉碎,到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每一项我都事无巨细,认真对待。

     常常有露着惊讶表情的新病人说“院大夫,都说你年轻,没想到你怎么这么年轻啊,这么年轻就能干中医啦?”甚至还带上一句“你还没结婚吧”。我知道这是普通人对中医的偏见,认为只有岁数大的中医才会有疗效,故而常回复一句“看中医又不是看白头发白胡子,看中医是看疗效的”。在给病人诊断后告知其病机和治疗时,病人常说“院大夫,你说的真好,我明天让我某某亲戚朋友也来看一下”,但我总是拒绝他们,“说的好没用,疗效好才是硬道理。别着急,等你吃完病轻了再介绍他们来”。但往往下次复诊时又多了一两位新病人,并且说我是按你说的病情减轻了就带他们来了。

     这一年中,每日上午看病,下午整理总结,记录辨证用药依据,晚上再看书研究,过着半日临床半日读书的生活,虽然心累,但还算快乐。学以致用,实践检验与夯实我的经方理论。这种状态,对于一个想做点实事的人来说是最好不过了。一年了,我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在逐渐把我心中的中医梦逐渐变为现实,我认为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也应该继续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今天,我已独立应诊一周年,也走过了九年的中医路。九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也很多曲折。有过激情,有过迷茫,有过徘徊,有过放弃,最终得以坚持。回首当年一起进校的同窗好友,还有几人在坚守中医的阵地?不免为同学而有几分惋惜,为中医而有几分辛酸。看到当前中医的教育和学生,放眼未来,亦甚惶恐。不敢思虑过多,或许怀着一个中医梦而去逐步实现是最应该做的。踏踏实实地临床,勤勤恳恳地读书,高高兴兴地生活,也是对自己对中医最好的状态了。

     书末,自诌一诗。

     中医之道,历已九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思及过往,斗志昂扬,故而作。

     岐黄医道数千年,杏林薪火代代传。

     伊尹才高作汤液,仲景思精著伤寒。

     脏腑经络学说盛,医经经方混一谈。

     经旨渐湮效不显,终有胡氏挽狂澜。

     气血水为身之本,表里半是病之源。

     六字诀中推病理,方证相应解疑难。

     洞悉经方辨治术,数钱药粉赛仙丹。

     大论光昭我辈幸,笃行保民寿康健。

     2015-8-4

     记于曲阜家中

     【本文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