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慢性胃脘痛,徐景藩有办法
2016/2/5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87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徐景藩

     编辑/张亚娟校对/麦子、王珓、居业

     I导读: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善治脾胃疾患,本文认为调治妇女更年期胃脘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治用疏肝和胃,参照“三不”原则;如见胆胃同病,辅以通降清化;健脾防止滞气,消肿着眼肝肾;配用养营益卫,佐调冲任诸脉。

    

    妇女更年期慢性胃脘痛的诊疗特点

     慢性胃脘痛系临床常见疾病,以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占多,不少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胃下”(垂)。近年来从个人所诊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在1260例慢性胃脘痛患者中,妇女更年期(45?55岁)计385例,占30.6%。该组患者主要证候属于肝胃气滞者占72%,远高于1260例中该证28.7%的比例。妇女更年时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因素,从而在慢性胃脘痛的病因、诊疗方面有其一定的特点,爰特择要介绍,旨在提高防治效果,供医家参考并共同研讨。

     1、治用疏肝和胃参照“三不”原则

     在385例患者中,病因以情志善郁、易躁为主者计208例,占54%。临床表现为胃脘痞胀、隐痛,痛及胁、背,胸闷不畅,得嗳气则舒,嗳气不遂则脘痛腹胀加重,症状的发作或加重,常与情志不畅呈平行关系。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或细。一般在上腹胃脘部压痛不著,常无固定的痛点,心下(剑突部)及上脘疼痛多于中、下脘,右胁胀满不适或疼痛者多于左胁。

     主要治法为疏肝和胃,在柴胡疏肝散的基础上常需加强理气开郁,常需酌加合欢花、广郁金、佛手片、绿萼梅、白蒺藜等。凡脘胁痛而兼胸闷不畅、胸膈不利者,苏梗为必需之品。此药温性极微,其色白,其味不辛,《本草崇原》谓其“性平”,此说甚为确当。苏梗疏肝和胃而宽胸膈、开郁气,实为肝胃气滞证之良药,不必以“辛温”而畏避之。

     若嗳气频多者,可用沉香或白檀香、刀豆壳、青皮等降逆顺气,嗳气不遂而脘痞胀痛加重者,可加木蝴蝶、桔梗与枳壳相配,调升降气机。麦芽健胃消滞,又能疏肝,配炙鸡内金、陈皮、六曲等调和胃气,增进食欲,亦属个人临证常用之品。

     柴胡疏肝散中有白芍、甘草,亦寓芍药甘草汤意,酸甘相合,入肝入胃。张山雷《藏府药式补正·肝部》谓白芍能“收敛耗散之阴气,摄纳而涵藏之……实是肝胆气浮,恣肆横逆必需之品。”对更年期妇女胃病脘痛,肝胃不和之证而无湿阻兼夹者,白芍可以重用,柔敛和阴,缓急定痛,实为常用要药。

     宗《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在疏肝理气和胃药中参用百合,有助于舒调心肝气郁而兼益胃柔肝,善为配用可以提高疗效。

     此类患者,虽经纤维内窥镜査为萎缩性胃炎,若无明显口干、舌质光红之症,胃阴不虚,胃中气滞,不必妄用麦冬、石斛、生地等滋阴之剂。虽有神倦乏力、大便易溏、面色不华、脉细等脾虚之证,却不宜擅用黄芪、党参、白术等甘温滞气之品。

     此外,如兼见头皮麻、手麻,亦不能泥于“麻为气虚”之说,需知肝气不调,即可引起麻木。肝气上逆,犯于巅顶,该部疼痛,联系经络关系,足厥阴与督脉会于巅。亦非风邪所袭。肝胃之气郁滞,容易化热,然此属郁热而非肝经实热。且因胃病脘痛屡发,胃气易损,故一般清热以微苦微凉之品为宜,如丹皮、象贝母、蒲公英、淡子芩等随证选用,勿因苦寒过度而有损胃气。叶桂治疗肝气郁滞的经验“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濡燥涩,而不滋腻”的“三不”治则,对妇女更年期肝郁气滞证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若见胆胃同病辅以通降清化

     胆附于肝,同主疏泄。更年期妇女患慢性胃脘痛的同时,常伴有胆病。据不完全统计,该组患者既有慢性胃炎,又伴有胆囊炎者占75%,其中半数兼有胆石症。由于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湿热互蕴,久则导致结石。究竟是先有胃病?还是先有胆病?有时甚难分清。当胆石症在急性阶段,表现为胁痛、结胸或黄疸时,诊断不难,与胃脘痛容易鉴别。但在缓解期及慢性胆囊炎而兼有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者,疼痛位于心下、上脘,痛及右胁、背部,多表现为肝胃气滞证候,这也是该年龄组患者的特点之一。

     凡是胆胃同病者,不少具有口苦症状。据《素问》所载,口苦由于胆热。又按《灵枢·四时气》篇谓“邪在胆,逆在胃。”此“邪”可能包含气滞、湿热等病理因素。胆与胃俱属腑,腑宜通。“胆随胃降”,胃病和降失司,甚易影响胆府,胆府有病,邪逆于胃,胃胆同病,故胆与胃疾互为因果,互相助长。

     治疗当从胆胃兼顾,一是宜降宜和,二是参以清化。因其基本病机仍然是肝胃气滞,所以疏和肝胃之气仍是基本治法。应据证而相互参用。

     降与和,药取微辛微苦,如枳壳、青皮、陈皮、广郁金、法半夏、砂仁,并可酌加刀豆壳、柿蒂、煅赭石、制军等,降胃气而有利于改善胆汁返流。参以清化,是针对胆经湿热,常用者如茵陈、青蒿、黄芩、金钱草、海金沙、薏仁、芦根、玉米须等。

     人在卧位时胆液容易经幽门而返流入胃,故应嘱患者取头位略高之卧位。适当的卧位,结合药治,有利于改善症状与胃粘膜病损。怡悦情怀,戒躁怒、避免过度烦劳,以制肝气之调畅,注意饮食起居等,均需善自调摄,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3、健脾防止滞气消肿着眼肝肾

     该年龄组患胃病经久,必及于脾,且常因肝气横逆,易犯脾土。以致脾气虚弱,运化不力,表现为食后常伴胃脘、腹部痞胀,稍多食则善胀,神倦乏力,大便或干或溏等症。

     此类病人一般以肝、脾、胃不和为多,不同于单纯脾气虚弱证。故宜健脾和胃调肝并重,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疏肝理气之品,或选逍遥散加味。健脾以党参或太子参、怀山药、茯苓、甘草为主。挟湿者参以藿香鼓舞肠胃而化湿浊,陈皮、半夏和胃祛湿,防风祛风胜湿,与白芍相配,抑其肝木。不少患者进黄芪、白术而增脘腹痞胀,提示宜通补、运补而不宜甘温滞气,这也是更年期妇女胃病脾虚证的特点之一。

     朱丹溪《格致余论》曾谓:“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说明肾的气化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疏泄不及,也可影响肾的开阖,引起溲少、浮肿。妇女更年期胃病患者,在病程中亦有伴见面肢轻度浮肿,小溲不畅之症,但一般无尿痛、尿频。每于肝胃气滞证加重之际,晨起面浮,入暮跗肿,肢体觉胀,多次查尿未见异常,心脏与肝功能检查正常,颇似特发性水肿。治疗时当善于运用疏肝理气方药。据个人经验,以乌药、炙柴胡、香附、合欢花、麦芽(重用)等配天仙藤、潼蒺藜、杜仲、茯苓、泽泻等疏调肝气、益肾利水,肝肾同治,以肝为主,常获良效,待肿胀渐消,仍从胃病辨治。

     【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江苏中医》,1992年第12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