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眩晕无常法:温肝、和胃、通阳……
2016/3/25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92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戴玉

     编辑/瓦力一校/胡笳牧云 二校/小熊

     I导读:虽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临床中辨治眩晕还有很多种情况,温肝、和胃、通阳、补肾……变法是一定的。

    

     洪子云治疗眩晕经验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洪子云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兹将其晚年治疗眩晕的经验整理成文,以示纪念云尔。

     肝寒眩晕

     《内经》病机十九条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病机属肝的眩晕以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或肝胆湿热为最常见,此类眩晕教科书均有详明记载。另有部分肝寒患者,常因外风久伏厥阴不去,引动内风,可致顽固性眩晕。此肝寒眩晕,非温肝不效。

     病例:戴某,女,33岁,农民。1984年6月1日初诊。自云六年前产后受风,留下头昏之疾,昏而头胀,以右侧为甚,每遇风寒发作,以布裹头始觉稍适。近几月来又觉热气从牙齿上冲巅顶,耳中自闻心脏搏动之声,眩晕加剧,有时昏仆,移时始醒。右手心发热。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月经一年一行。舌淡、脉弦细。脑血流图:右侧血管呈舒张状态。

     处方:吴茱萸、党参、川芎、当归、丹参、玫瑰花、炒枣仁、厚朴、茯苓、旱莲草、女贞子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15剂。

     7月20日二诊:服药后眩晕渐止,遂未复诊。最近露天乘凉至深夜,早起又觉头晕不适,其他诸症亦有复作之势。舌质正常,脉弦缓。上方加防风6克,10剂。1989年追访,眩晕未见复发,并且体健如初。

     按:本例自觉症状奇幻,然其实质乃血虚肝寒气逆,此从病史、形体、面色、脉舌及头昏须布包裹等可知,患者来诊前曾经多方治疗未生寸效。洪师治从厥阴,用吴茱萸汤加当归、川芎,温肝散寒为主,兼补心肾,多年宿疾,只两诊便瘥。

     痰虚眩晕

     朱丹溪曾有“无痰则不作眩”之论。痰眩多见于体肥湿盛者,或脾虚失运者,在眩晕的同时常伴胸闷呕恶之症。痰眩的治疗固须化痰,但洪师依古人“痰多必理阳明”之说,以和胃为主,兼化其痰,收效甚佳。又痰眩多与肾虚或脾虚并存,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治疗时应兼而顾之。

     病例:鲁某,男,63岁,干部。1979年4月20日因冠心病发作入院,中药治疗后病情稳定。1980年2月18日突发眩晕,自觉天旋地转,手把床沿,则觉床与人一起旋转,胸闷,恶心呕吐,汗出。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病。以往无类似发作史。经治疗无效,乃请洪师会诊。观其体丰面红,眩晕不止,泛恶纳差,体倦,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结代。

     处方:姜竹茹、法半夏、炒白术、川郁金,柏子仁、炒枣仁、枸杞、旱莲草、女贞子、白蔻仁各10克,丹参、茯苓、泽泻各15克。五剂,药后呕止晕平,1986年追访未见复发。

     按:眩晕突然大作,为风动之象,亦与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有关。苔腻呕恶即痰湿之征,其肝风上扰之因,又与肾水不足有关。痰湿与肾虚并存,以痰湿为主。方中竹茹、法半夏、茯苓、白蔻仁和胃化痰,而重在和胃。盖胃和则痰自化,余药皆为滋肾疏肝之品,又以滋肾为主,盖木得水涵而风自息。方中泽泻、白术乃《金匮要略》之泽泻汤,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凡遇美尼尔氏病所出现的严重眩晕,洪师常以此法取效。

     阳虚眩晕

     眩晕除因风、因火、因痰之外,尚有因虚所致者。张景岳据此谓“无虚不能作眩”。虚眩,临床以气血不足、肾精亏虚为常见,但就洪师临床资料看,阳虚眩晕亦不少见。阳虚眩晕又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之不同,其中以心阳虚眩晕较为严重,治疗上以益气通阳为主。

     病例:李某,男,37岁,大学教师。1982年11月8日初诊。去冬患感冒后,经常头晕、体倦,动则气急,头晕加重,有时晕厥,西医诊断为心肌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诊见:眩晕如前,呵欠欲寐,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红脉迟(脉率:48次/分)。

     处方:黄芪24克,桂枝、白芍、炙甘草、党参、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川厚朴各10克,茯苓、鸡血藤各15克,生姜6片、大枣3枚。10剂。

     按:眩晕出现脉迟肢寒者,反映心阳不足,血行凝滞。洪师选《金匮要略》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党参、鸡血藤益气通阳,促血运行;用二至丸、枸杞滋水涵木,以止其晕;用茯苓意取“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义;用厚朴以防党参、黄芪壅气之弊。患者守方服药两月,脉率复常而晕止。

     络淤眩晕

     脑外伤或脑血管硬化等因素所致的眩晕,多与络脉淤阻、脑失濡养有关。不过,脑外伤者以络淤为主,治疗重在活血化淤,而脑血管硬化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肾精不足为主,用药重在补肾填精,佐以化瘀通络。

     病例:甘某,男,50岁,干部。1982年8月13日初诊。两年来经常头晕,逐渐加重,某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曾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最近眩晕加重,右侧耳鸣,头向后仰则脑中如风声呼啸,睡眠不实,记忆力差,舌质略暗,脉弦长。

     处方:熟地、茯苓、鸡血藤各15克,山药、枸杞、杭菊、郁金、炙远志、石菖蒲、旱莲草、女贞子各10克,砂仁3克。15剂。

     12月13日二诊:服上方后,眩晕渐止,诸症改善,又自取原方15剂,病愈停服。三天前眩晕又作,并觉耳中闻脉搏搏动声,自己再服前方效果不著,才来就诊。洪师改投金匮肾气丸(不用肉桂用桂枝10克)加川芎、郁金各10克,丹参15克,制首乌30克。15剂。另嘱其经常以丝瓜熬汤,煮猪肝或猪瘦肉食用。病愈再未复发。

     按:病者年已半百,病脑晕耳鸣,多为肾阴不足,髓海空虚之证。《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又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洪师初诊以补益肾阴为主,兼予息风通窍。愈后复发,时届冬令,故改投八味加制首乌以并补阴阳,阳中求阴;另以桂枝、川芎、丹参、丝瓜络等化淤通络。病经此诊,渐愈未复。【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1年第 4 期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