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讲座:中药灌肠,治小儿常见病
2016/4/2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94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董君艳⊙ 文字整理/郭翠娟

     I导读:董老师在这节课里分享了她临床常用的小儿给药法——中药灌肠法,并介绍了小儿常见病的几种证型和处方,对小儿疾病的治疗很有借鉴意义。所谓“实践出真知”,“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到底有没有呢?您看了就知道了。

    

     我用的直肠给药的方法和用药都是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且是先给自己的孩子应用。记得2008年我儿子四岁,发热、咽痛、体温39度左右,输了8天液体,而且是早上晚上输,也没用,烧退不下来。灌中药孩子不喝,情急之下我就想应该试试中药直肠给药。我用凉膈散和达原饮加味煎了一副中药,直肠滴注,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中药每小时直肠用一次。下午孩子体温37.2度,我很担心晚上再次发烧,结果孩子睡得很安稳,再也没有发烧。我第一次尝到了直肠给药的甜头。

     现在,我就跟大家讲下直肠给药的中医作用机理。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敷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证明,直肠的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它是一个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药物通过直肠粘膜的吸收直接进入体内循环。直肠给药操作简便,起效快、疗效好、费用低、副作用小,主要用于口服和静脉给药困难的儿童。临床上主要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腹泻、肺炎等多种疾病。

     禁忌症:严重腹泻、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急腹症,以及怀疑肠坏死或肠穿孔的患儿禁用。

     直肠用药的程序(流程):直肠用药前,让儿童排便,以增加药物与直肠粘膜的接触面积,让孩子先放松,不要强行给药,以免患儿给药后随即排泄。

    

     (直肠给药管图)

     直肠给药的操作步骤:首先中药加热至38.5度左右,也就是小儿喝牛奶的温度。第二,中药吸入针管,然后继续吸入少量空气,让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注射器尾端,这样可以借助空气的压力一次性将药物全部注入直肠。第三,中药吸入针管后,连接一次性直肠给药管,给药管涂润滑油,一般用医用甘油或者石蜡油,然后缓慢推入直肠。

     给药深度:1-6个月小儿3-4cm;7-12个月小儿4.5-5cm;1-3岁小儿5-6cm;3岁以上小儿6-8cm。中药推入直肠后,轻拍小儿屁股,促进肛门括约肌收缩,防止药液溢出;然后让患儿卧位在床上休息10-15min,以便药物保留吸收,药物推入直肠后要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有排便,是否有药液溢出,或者有什么不舒服。直肠给药后保留20-30min排便是正常的,药物已基本上吸收70%左右。

     以上是直肠给药的方法、用量和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下儿科门诊常见病的几种证型及治疗方法

     1.感冒咳嗽风寒型:大多数小儿看中医时已经输过液体,用过大量的抗生素或者痰热清、咽喉宁等清热解毒药。抗生素性味苦寒、寒冷,还有痰热清这些药都属于清热解毒药;这些药物容易伤中阳,结果孩子输了几天的液体效果不佳,才想起看中医。仔细询问病史,大都用过抗生素及各种各样的感冒药、止咳药。

     患儿面色?白,鼻塞流涕,食欲不振,咽干咽痒,痉挛性咳嗽,倚息不得卧,喉中痰鸣,咳嗽剧烈时恶心,吐痰、涎,不喜饮水,恶寒怕冷,二便正常;检查发现咽部不红,舌质淡,苔薄,双肺有痰鸣音。一般辨证为外寒内饮,药物一般用小青龙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味治疗。这两个方子大家都知道,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2.营卫不和,脾虚痰阻:还有的小孩输液后咳嗽迁延不愈,身体虚弱,容易感冒;常见发热、汗出、恶风、鼻塞,纳差,睡眠不好、爱蹬被子、白天易哭闹,恶心、不欲饮食,脾气大,精神差,一哭闹就嗓子里有痰。检查发现舌质淡、苔薄,嗓子不红,大小便正常。常辨证为营卫不和,脾虚痰阻,太阳少阳合病,主要以柴胡桂枝汤和二陈汤为主方治疗。

     3.温病:第三个证型临床最多见,也最让我们头疼的一种证型,属于温病(包括风温、春温)。这种病相当于西医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化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病情比较重,热势比较高。临床常见高热不退、烦躁、易哭闹、口腔溃疡,或者咽部有疱疹,患儿口唇特别红、干裂,小儿尤其是1岁左右的患儿还会流口水,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咽部充血、有疱疹,扁桃体肿大且有脓点儿。一般是吃了退烧药体温就降下来,药效过后又升上来。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种证型常辨为热毒炽盛,壅滞三焦。我一般用凉膈散与银翘散加味治疗,主要是薄荷、山栀、黄芩、玄参、桔梗、芦根、牛蒡子、连翘、芦根、竹叶。如果大便干结,加大黄;口腔溃疡和疱疹特别严重的加黄连、赤芍、生地等。

     这种证型,直肠给药的时候是每2小时一次,同时最好配上口服药;轻者一天左右,重者三天左右,基本上体温正常。我发现好多孩子急性发热过后就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咳痰不利,咽干,喜饮水;检查发现舌质红,苔薄偏干。这时候我会告诉家长,患儿急性发热期咽红咽痛为痰热互结,热虽然清除,但痰还没清完,所以会咳嗽;现在出现的鼻塞流涕是里证出表。一般此时宜清肺热和化痰止咳,主要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百部、前胡、杷叶、黄芩等药加味治疗,一般三四天左右症状会缓解好转。

     4. 病毒性肠炎与胃肠型感冒:常见于小儿病毒性肠炎以及胃肠型感冒,临床多见上吐下泻,发热、腹痛、不欲饮食、水样便,乏困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有几种证型:第一种,如果检查时发现孩子肛门周围皮肤特别猩红,一般属于阳明热盛,用葛根芩连汤为主方加减;如果肛门周围皮肤比较潮湿,一般用七味白术散加减(主要是葛根、木香、藿香、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水样便,一般属于膀胱气化不利,分利失职,这种腹泻一般用五苓散加车前子治疗效果非常好;这种患儿直肠给药时一般最好加上西药的蒙脱石散,加到一块可以保护肠粘膜,促进药物吸收,效果非常好。

     这几个证型在我们西北又冷又燥的气候条件下比较多见,小儿脏器轻灵,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患儿患病后易寒易热,易夹湿夹积夹惊,要根据季节气候和孩子的体质辨证论治,灵活运用。

     直肠用药的剂量:一般用50ml针管,连接一次性直肠给药管。我先说下剂量,中药直肠给药和西药不一样,如果是6个月以下小儿,每次10-15ml;7个月至1岁小儿是30ml;1-3岁的小儿是30-40ml左右,3岁以上小儿一般用40-50ml,甚至70ml。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几个病例

     病例一:

     患儿男,5岁,2016年1月20日就诊。一周前孩子因颌下淋巴结肿大在医院输液1周,停药2天后发热来我诊所就诊。体温39度,咽干咽痛,便干结,口唇特别红、干裂,颌下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Ⅰ度肿大,而且有四五个脓点。诊断为风温,给予中药治疗。主要是薄荷、山栀、黄芩、玄参、桔梗、牛蒡子、连翘、柴胡、黄芩、竹叶、大黄。然后嘱咐家长2小时直肠给药一次。

     3日后复诊,发热已退,扁桃体脓点儿消失,颌下淋巴结变小。后来又给小柴胡汤加贝母、夏枯草、桔梗、天花粉、连翘治疗1周;之后复查时发现颌下淋巴结已经消退,孩子食欲睡眠都很好,家长很满意。

     病例二:

     患儿男,3岁半。因发热咳嗽(支气管炎)在医院治疗半月后,热退,咳嗽未减,经人介绍来我诊所就诊。临床见鼻塞、流清鼻涕,痉挛性咳嗽,时有恶心,咳白色粘痰,面色?白,大小便正常。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咽部红、舌质淡、苔薄润。辨证为外有风寒内有痰饮,主要给予射干麻黄汤和半夏厚朴汤治疗:射干、麻黄、干姜、大枣、紫苑、款冬花、半夏、细辛、五味子、甘草、厚朴、紫苏、茯苓、陈皮、苏子。3剂。

     约4日后复诊时,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因本患儿身体较差,易感冒,脾胃功能差、脾气大,所以给予柴胡桂枝汤和二陈汤加减治疗: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生姜、大枣、桂枝、白芍、陈皮、茯苓加焦三仙。

     复诊时孩子面色红润,家长反映吃饭时不用再端着碗追着喂饭,孩子可以主动吃饭,食欲较佳。睡觉时不再蹬被子,精神状态也很好。

     病例三:

     患儿女,1岁。一个月前,因咳嗽在医院输了10天液体,出院后到处治疗咳嗽,经人介绍来我门诊就诊。患儿稍微活动即出汗,汗出后流清鼻涕,咳嗽咳痰,哭或喝牛奶时痰在嗓子呼噜呼噜响。患儿奶奶带来在医院开的中药,我看了下主要是桑菊饮加减,疗效差。

     我仔细辨证,患儿属于营卫不和,脾虚痰阻,给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参苏饮加味治疗,主要是桂枝、白芍、厚朴、杏仁、生姜、大枣、陈皮、半夏、茯苓、葛根、桔梗、枳壳、神曲、山楂、甘草。患儿经治疗1周后,这些症状基本都消失,表情活泼、咳嗽咳痰这些都基本没有了。最后应家长要求给孩子改善下体质,以桂枝汤和二陈汤巩固治疗。

     病例四:

     患儿男,4岁,因发热腹痛就诊。患儿发热,咽痛,微咳,阵发性腹痛,颌下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苔薄,咽部充血,二便正常。医院B超检查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家长不愿意输液住院,要求中医治疗。我经过仔细辨证,属于外感引动痰湿痰瘀,处方如下:柴胡、黄芩、枳壳、白芍、川楝子、元胡、贝母、夏枯草、连翘、神曲、山楂、木香。3剂。

     3日后复诊,腹痛发热已经明显好转;为巩固治疗,给予四逆散和金铃子散加味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尤其多见于小儿,一般人都喜欢选择输液,但中医治疗应该比西医有更多的优势。急性期,孩子主要是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缓解期一般不发热,但是仍有不规则腹痛;病程可为数天、数月甚至更长,病因主要是患儿脾虚不运或者内有积滞,主要是痰、湿、食积。

     所以,每当外邪触动,胃气不降,脾气不畅,导致痰湿食积互结,瘀滞肠道,气机运行受阻,脉络受阻形成痰核,就是咱们常说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不通则痛,主要治疗以清热、理气、消积化痰为主;以四逆散、金铃子散理气,贝母、夏枯草化痰,乌药和木香行气,川芎少许,加川芎可以行血中之气,加一点儿焦三仙,可以消食积。

     以上介绍的都是我临床上常见的,也是常用的一些证型和临证经验。我一般都用直肠给药,一般没给孩子打过肌肉针,也没有输过液,所以一般孩子都不怕我。一到门诊,孩子自己张嘴巴看咽喉,伸舌头看舌苔,伸胳膊诊脉,比大人还在行;我一般在孩子特别配合时就给他一点儿小小的奖励,有时候是个小小的礼品,一般孩子到我这儿看病就跟串门一样,不知不觉地就把病看了,不知不觉也就好了。

     有些孩子一进门先前后看一遍,看我们这儿这几个人谁还没来上班,然后再检查下我们的工作,然后就开始主动伸舌头,让你看他的舌苔,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痛苦的氛围;给孩子看病最大的安慰就是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和家长无尽的感激。

     这几天我很忙,准备得也不太充分,以上是我平时临证的一点儿经验,讲一讲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授权中医书友会发表。编辑/王超,校对/麦子、胡笳牧云、Solar。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