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怎样学习《伤寒论》
2016/5/13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96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刘渡舟

     I导读:小编无话,只有惭愧惭愧惭愧……

    

     怎样学习《伤寒论》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怎样学好《伤寒论》,古今医学家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尽管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学习《伤寒论》的深度、广度与要求不同,倡导的学习方法也不尽一致,但在一些基本方面还是差不多的,下面作简要介绍。

     1.首先要熟读原文,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方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学习它的辨证论治规律与方法,而这些规律与方法,均贯穿于原文之中。虽然后人为了学习与研究的方便,将原文划分为若干单元,并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注释。但我们的学习不能强客弱主,一定要立足于原著。对《伤寒论》的原文(或者说条文)要熟读,重点条文要能够背诵,这不仅对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伤寒论》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也有极大的方便。“熟能生巧”,书读熟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原文要熟读,但也不是平均对待,重点的条文更要读熟记牢。什么是重点? 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的需要考虑,应该说凡是辨证治法方药完备的条文都是重点。一部《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禹余粮丸方阙),它代表着113个方证,有些方证多次出现在前后条文之中,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小柴胡汤证、四逆汤证等,但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辨证内容的充实与论治方法的扩展。因此,这些条文都应该在熟读的基础上记牢,最好是能够背诵下来。

     当然,还有些条文,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以及辨各经病脉证的提纲等等,虽然未提出治法与方药,但由于其辨证精确,具有指导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亦需要背诵记牢,熟读原文或背诵重点条文,最好选用白文本,即不加注释的《伤寒论》。

     2.要学好《伤寒论》,还必须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

     《伤寒论》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它的写作无论在语言文字及语法习惯方面,均有其时代特点。比如《伤寒论》与其他许多古医书一样,均用繁体字,这与现在之简体字就有很大不同;再如汉代的一些词句,如“圊”、“更衣”、“哕”等证候概念与使用方法同现在用语也不大一样,或者已经搁置不用了。在写作方面,对《伤寒论》的几种重要笔法,如倒装句、省笔、插笔、互文见义、假宾定主等亦均应有所了解和熟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特点,不懂得汉代语言文字及语法结构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要学好弄通《伤寒论》是难以办到的。为了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伤寒论》及其他古医籍创造条件,应该学好医古文这门课程。而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为了掌握它的医理,也一定要注意研究它的文理。

     3.熟悉并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是学好《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前提

     《伤寒论》是讲辨证论治的,属于辨证医学的专著。但它的学术思想是有继承性的,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吸取了当代的医学成果,以阴阳五行、运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及方药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因此,要想学懂、学深《伤寒论》,就必须首先学习好现代编写的《中医学基础》以及《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同时,还要学习《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在《伤寒论》之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所论述的有关药物性味功能的理论,与《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最为接近。故此,学习《神农本草经》对探讨《伤寒论》的用药与治疗,则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好《伤寒论》,还必须学习《金匮要略方论》。它与《伤寒论》原本为一书,均系张仲景所著,现在分为两部书,但它们在学术思想、所论病证以及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发明,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如《伤寒论》在举出半夏泻心汤证时,由于只强调与柴胡证、结胸证的鉴别,故述证有些不太完备,但这一不足,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得到了补充与发挥。类似情况甚多,不一一列举。这说明参看并对照《金匮要略方论》来学习《伤寒论》,无疑是会大有帮助的。

     4.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学习《伤寒论》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学好《伤寒论》的关键所在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伤寒论》来自于实践,是我国汉代医疗实践的总结,不仅有很高的科学性,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自东汉问世以来,至今仍延续不衰,被人们誉为中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吸引着千百万医家去学习、探讨,其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今天学习《伤寒论》,探讨它的辨证论治规律,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理论上的充实,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它指导临床实践,为人类解除疾病痛苦。多临床,早临床,是学习中医的一条好经验,是毋庸置疑的一条正确途径,学习《伤寒论》更需如此。《伤寒论》中包含的许多深奥理论和辨证论治的规律与方法,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去验证,在验证中加深理解;对诸多伤寒注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学以致用,才能把《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学到手,使这些宝贵遗产得到继承与发扬。从古到今,学习或研究《伤寒论》的学者甚多,而真正有所发明、有所作为者,是那些在临床上探索的人们。作为间接经验,他们的心得体会、医案医话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5.最后要指出的是,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注意上下、前后条文之间的联系

     善于前后互参,对比分析,则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贯穿着脏腑、经络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内容。在它的编写体例上,虽然以六经病分篇,但每一篇的内容,却又不限于讨论一经之内的病证。各个条文虽有相对独立性,但也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在学习的时候,只有把前后条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学得深透,领会得全面,从而把握住六经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

     比如太阳病篇,第1条举出太阳病辨证纲要,接着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及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然后分别论证太阳病的传变,太阳经证及腑证的辨证治疗与禁忌,太阳病误治或失治所引发的各种变证、坏证以及太阳病类证的辨证与救治。这一篇在六经病各篇中所占条文最多,所涉及的病证亦最广,六经病证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还多有杂病内容。但该篇结构非常严谨,上下条文联系也非常紧密。六经病的其他各篇也均是如此。

     因此,我们学习《伤寒论》,一定要在一条一条学习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上下、前后条文之间的联系,着重各类病证之间的反复辨证与相互鉴别。有些伤寒注家为了学习与研究的方便,他们将《伤寒论》原条文顺序打乱,进行重新归类编辑,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按方类证的方法,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按法类证的方法,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按症类证的方法,等等。现在的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也是对原文进行了归类选编,它与上述几种类证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突出了按病机分证的特点。它们的这些归类研究方法,不仅对揭示六经病证之间联系与差异很有帮助,而且对系统掌握并运用六经辨证论治规律与方法大有裨益。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伤寒论》不仅要注意研究条文之间纵的联系,而且要注意探讨各类方证之间横的联系。【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伤寒论通俗讲话》,编辑/王超,校对/居业。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