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解读你常听到的三句临床格言
2016/5/14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97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岳美中
I导读:“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有故无殒”,这三句话是每个中医人都听过的三句话,让我们看看岳老是怎么解读的。你又是怎么理解这三句话的呢?(可参考旧文)
医之精华—中医临床格言122句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医学格言浅释
一、“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世人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有两种解释,一说医生没有经过父子三代相承,不可服食其药;一说“三世”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和《素女脉诀》三种医书,医生如果没有熟读“三世”之书,不可服食其药(见《礼记·曲礼疏》)。两说应以后者较为恰当。《黄帝针灸》可能是《黄帝内经》,它和《神农本草》《素女脉诀》是我国最早的基础医学、药物学、诊断学的代表作品。“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句话,如果随文释义,好像是告诫人们择医必须慎重,其实它还有更积极的含义,它为我们指出,一个高明的中医,应当精通理论,懂得药物,熟悉诊断方法,也就是说,必须全面掌握中医知识,更好地为人们治病。医生自古被誉为“司命”,因为他们直接担负着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使命。一个医生能够履行天职,就要不断钻研,提高技术水平。我国人民早在二、三千年前,在当时条件下,就强调熟读“三世”书。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保健要求日益提高,一个医生必读之书又何止“三世”?学问无穷,使命重大。作为人民健康的保护者,必须加倍努力,勤奋学习。
二、“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为当时那些一知半解,存在自满情绪的医生提出的警语。它是说,有些医生仅仅学了一些医书,甚至只读了一些汤头,就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认为任何疾病都不在话下,世上没有什么难治的病。但是到了临床实践以后,碰到千变万化的疾病,才觉得过去所学的本领不够,不但疑难的病苦于无法应付,就是一般的病也感到缺乏良方治疗。这种只满足于现有的粗浅医学知识,不肯进一步勤钻苦研的医生,今天看来也并未绝迹。因此,孙思邈的这句话,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固步自封,是要碰壁的。
三、“有故无殒”
浙人倪涵初,把“痢门诸证”概括为三方,且于痢疾条下先设戒律,对汗、分利、大下、温补之法,一概禁之。吴鞠通批评他“因噎废食”,“安于小成而不究大体”,余以为然。医者临床执匕,对症下药,须运用活法,方可达到丝丝入扣,恰合病机,岂有死守成规,持刻板文字而能起沉疴、救夭折的?医林中的禁法,有些是经验之谈,不容忽视;也确有一些失之于绝对,不可盲从。如夏不用麻黄;冬不用石膏;产前禁用人参;产后禁用白芍之类即是。石膏、麻黄,为解寒热之药,有是症则用是药,又何必禁乎冬夏?同样,人参、白芍,亦是用于治症,非专治胎产之品,如果胎产无病,即使极平和之药饵,亦无需服食,何况偏寒、偏热之参、芍呢?历来悬为厉禁者,无过于妇人妊娠期之用破血药。妇人妊娠,用破血药自当慎重,但为确有疾需理,亦非绝对禁忌。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妇人妊娠宿有癥病,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察桂枝茯苓丸,系用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五味药组成。桂枝、丹皮、桃仁均为引血、破血药,本草家谓之妊娠宜禁者,而仲景用之以攻癥,癥去胎反因之而安。余多年来用仲景此法于临床,无不爽者。如1946年,在唐山,一妇女怀孕3月,腹痛如刀绞,诊其脉涩,知为瘀血作祟,遂用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治之而愈,后足月顺产一女婴即是一例。是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我们学习医学,怎么能囿于成规,安于小成而不究大体呢【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岳美中医学文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发表。编辑/张亚娟,校对/卢林竹、傅长流、居业。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