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活血汤在临床的应用
2016/5/21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97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黄招明、叶小英

     I导读:温阳活血汤(制附子15g,桂枝6g,制川乌10g,丹参25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0g,甘草6g)用于治疗寒凝瘀血证,不论是祛瘀活络,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温阳活血汤在临床的应用

     笔者用自拟温阳活血汤,治疗寒凝瘀血证,通过百余例的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情况简述如下。

     1、方药组成

     制附子15g,桂枝6g,制川乌10g,丹参25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0g,甘草6g。

     2、方剂功用

     温阳活血

     应用范围:凡由寒凝脉络,瘀滞不通所出现肤色晦暗,肢体麻木,身寒肢冷,痛有定处,痛如锥刺,得热则减,脉象沉迟或弦,舌质暗或有瘀点。

     煎服方法:附子、川乌先选煎2小时再下其他诸药,将煎好2次药液合参,分3次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之。

     3、典型病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黄某某,男,32岁,1993年1月8日初诊,患者右足凉麻疼痛月余,遇寒则重,痛甚抱足呻吟,夜不能寐。西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西医治疗未见效而转中医治疗。患肢皮肤暗红,触摸发凉,足背动脉消失,脉弦细,舌边瘀斑苔薄白。证属寒湿凝滞,血脉阻络,治以温阳散瘀,通络止痛。

     处方:熟附子15g,桂枝10g,当归12g,赤、白芍为各15g,丹参20g,元胡20g,牛膝15g,制川乌10g,甘草10g,每日1剂。

     1月14日二诊,上方服三剂后足凉稍减,余症同前,继用前方改附子30g,川乌10g,并嘱先煎,此药又服10剂麻痛大减,后又把本方改每周服3~4剂,又服1个月,足趾已有热感,疼痛程度减轻,行动自如,再改每周服2剂,又服1个月,患肢温热如常,麻痛消失并能触摸到足背动脉。经过近三月治疗,服药30多剂而告病愈。患者至今未复发。

     肩周炎

     林某某,男,65岁,1994年12月3日初诊,右肩及上臂疼痛,夜间遇寒痛甚,甚则长夜不寐,已2个月余。经服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未能明显见效。近一周疼痛加剧,上臂外展及环转动作受限,舌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拟寒湿入络,瘀阻经脉,治以温经活血止痛。

     处方:熟附子18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20g,制川乌6g,赤芍10g,姜黄10g,苍术6g,细辛3g,甘草10g,每日1剂。

     12月6日复诊,服上药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药能切症。上方继服5剂疼痛已止,活动自如,病告痊愈。

     痛经

     郑某某,女,24岁,未婚,1993年11月19日。患者经来腹痛已5载之久,每逢经期腹痛服中药收效甚微。就诊时诉平素头痛身冷,四肢酸软无力,饮食欠佳,小腹常感不温,月经衍期,每月经来则小腹剧痛,喜温喜按,痛时手足厥冷,白带增多,质清稀,舌质淡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虚寒痛经,治以温阳通经止痛。

     处方:熟附子10g,桂枝6g,制川乌6g,当归10g,川芎6g,炙黄芪20g,炒赤白芍各10g,醋元胡15g,炒艾叶6g,柴胡6g,五灵脂6g,炙草10g,嘱经前3一5天,水煎服,连服三剂,服药当日痛经即减,药已中机,继守前方,下月经前再服三剂,连续三个月共服9剂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三叉神经痛

     游某某,女,43岁,1993年12月4日初诊,患者面部阵发性刺痛两年多,近来疼痛频频发作,曾服卡马西平等药,疼痛稍减,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患者要求中药治疗。

     就诊时症状,述面部刺痛,如锥刺,日发数次,伴面部肌肉抽动,不能张口,畏风怕冷,面部皮肤冷麻感,遇冷风疼痛即发,近几天疼痛时不敢说话、洗脸。舌质暗嫩、苔白脉沉细,证属阳虚寒凝,瘀血阻滞,治以温阳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熟附子20g,桂枝10g,制川乌10g,白芍50g,甘草10g,川芎10g,当归10g,丹参15g,牛膝10g,炙黄芪25g,每日1剂,12月7日二诊患者诉经服上药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可张口说话,再按前方服三剂,疼痛消失。

     4、小结

     从以上病例说明,本方用于治疗寒凝瘀血证,不论是祛瘀活络,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凡是由寒凝瘀血者用此方治疗必能取效。

     应用此方要注意温而勿燥,少用苦寒药,注意阴阳消长的情况,对沉寒痼疾,附子可用30-50g,但应配合佐药,如甘草、地黄、蜂蜜等以制其燥,使温阳而不助火。大量使用乌附时一定要先煎,这样可减低附子的毒性。【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光明中医》1998年第5期。编辑/张亚娟,校对/卢林竹、肖晓菲、居业。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