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
2016/6/14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99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他因为少年应诊,个子矮跪在凳子上诊脉开方;他因为忘我研医常到深夜而被老师误解为痴迷小说;他在结婚当日,仍诊病读书;他精于脉诊,看脉即可识病;他志存高远,苦心办学,振兴医道……他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却是一个我们未曾如此了解过的姚国美。(编辑/王超)

    

     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

     作者/陈勉、姚梅龄、聂国林

     读书,看病,为医当如斯

     姚国美,天资聪颖,记性及悟性过人。14岁即考入江西医学堂;18岁行医,因个头矮,常跪于凳上诊脉开方,故南昌人称之“崽崽医生”;20岁始名声大振,患者排队候诊盈巷盈街;29岁因过劳即卸牌(因家门口原挂有“国医姚国美”之牌)至庐山休养,继学佛,为居士。由于其毕生活人无数,屡起沉疴,所以南禺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流传。

     著名中医学家姚国美的传奇故事就从这句民谣开始。

     “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

     姚国美,名公裳,号佐卿,字国美,南昌人,1893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县姚湾村,其庄园老屋原在三家店中街(即今南昌市十三中对面),长而就学于江西医学堂。其家为世医,代代相传,有家谱可查的已十余代(注:到姚国美孙辈已16代)清光绪维新时期,南昌兴办了江西医学堂,堂址设在百花洲。堂长是江西省中医大师文霞浦,他为人治学严谨,声誉卓著,是姚国美步入杏林的启蒙恩师。

     姚国美进入学堂之后,便以专心致志、苦学不懈的精神赢得了文霞浦的器重。姚国美家离学堂并不远,但他坚持在校膳宿,即便是寒暑假亦很少回家,他想充分利用时间,研读医学书籍:值班教师查夜,经常发现他在挑灯夜读。如此入迷,教师怀疑他整天沉浸在小说之类的闲书中不务正业。后来,经过堂长文溢浦的细心观察,发现他确是在专心研读各类医书,不禁对他的执著与坚忍深为嘉许,另眼相看,精心教诲;同时也指出了他在学习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文霞浦认为以他现在对中医学的认识程度来看,博览各家学说难免不得要领,因此,责令他要以《伤寒论》作为学医津梁重点研读,意在让他于重点深入中达到一通百通。

     姚国美谨遵师教,受益匪浅,学业名列前茅。但他还是心有不安,他说:“学业贵专,而我虽敬谨受教,终以校中为各科齐头并进的需要,无法一门深人为憾事。”

     1911年,年仅18岁的姚国美毕业于江西医学堂,因成绩优异而获得清政府公派去日本留学学西医的机会,却因其祖父年老而未能成行。于是他便成了清军标统里的医生。不久,文霞浦因器重姚国美的才华,特邀请他来江西医学堂门诊部工作,并对他潜心教诲,尽力奖掖。

     由于姚国美医术高超,求诊者日渐增多,“崽崽医生”的大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为了胜任各种疾病的治疗,他不得不继续广研各类医籍。但是他对于《伤寒论》的研习之心,却自始至终也不曾放弃过,极力想领悟《伤寒论》精奥所在,然后兼及各家,明其所长,为我所用。

     后来为了维持生计,不到20岁的姚国美便在南昌市开业行医,初露身手,慕名前来求医者,与日俱增。面对病人,姚国美从不马虎应付,而是认真诊断、仔细分析,于大量流行病的共同矛盾之中,找出特殊矛盾,而后针对处理,所以疗效甚高,有如妙手回春,以致后来在南昌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流传。

     同业中为探明其年轻名高的原因,趁其门诊繁忙之时暗暗站在他的身后,考察他的用方。有一次,发现他连续诊察了13个流感病人,虽连续使用了13次参苏饮,却方方有所不同,即在方中加减不同的两三味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充分说明了姚国美辨证论治时,一定要遵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科学诊疗方法,故其出名绝非侥幸。

     “仅看脉,便知病证”,又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姚国美的高超医术。曾从陆渊雷、章次公习医并著有《黎庇留医案评述》而蜚声医林的江西名医萧熙,在其文章《脉诊学的宝藏》中写道:“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便知道十之八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蒋以庄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证候,而疗效却很高……”

     据姚国美的后人回忆,南昌郊外某村有一个饶姓患者,得了伤寒,开始并不在意,以为是一般的伤风感冒,没想到几天后便“死”了。无奈之下,家人便将他移到门外,开始准备安葬事宜。恰逢姚国美经过村庄,饶家人便怀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想法,将他请来察看察看。姚国美摸了摸病人的胸口,感觉心口还有微热,认为尚可医治,于是诊了脉,开了方,抓了药,给他灌下去。奇迹出现了,病人的手指开始微微地动了起来。姚国美毫不停歇,接连几天对病人进行调治。结果本应入棺安葬的“死人”竟然痊愈了。从此,姚国美声名大振,请他看病的人愈来愈多。

     以书为基,精研弘扬国医之道

     姚国美读书,一向孜孜不倦。他曾说过:“读书,看病,为医当如斯。”对于他来说,行医是职业,读书则是吸取养分的方式。在诊务之余,读书是他唯一的乐趣和嗜好,以致传出不少笑话,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结婚过程中的趣事就是一例。婚礼那天,花轿已经抬进喜堂,但很久都不见新郎出来开轿门。众人纷纷寻找,结果发现他还在忙着看病。经催促他才急忙穿好礼服,可新鞋又被促狭朋友藏了起来,一时狼狈不堪,晚间闹洞房正当高潮,大家突然发现新郎不知何时失踪了。于是,众人又四处寻找。而此时,新郎官姚国美正躲在一处僻静之地读书,如此嗜书钻研,实是令人感慨爱看书的姚国美抱有精研医术、弘扬中医的伟大志向,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父亲看到身体羸弱的他每天只知道看病读书,休息时间很少,就时常劝阻他,眼见尤效,老人忧心忡忡地向老友余某以类似托孤的口吻说:“我不久人世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国美。像他这样不要命地除看病就是看书,如此拼命攒钱,可怎么好!”

     余姓老者将此话转给姚国美。姚国美非常惊冴地说:“中医当此欧风东渐之时,非有一番作为不足以振兴此道。但我终日忙于生活,无暇及此。我将尽十年之力,但求身家聊堪温饱,即将停止个人蓄积,赚一文就用一文。如何用法,我今天虽谈不上,但可向老父保证,决不胡作非为就是了。到那时所做的都是公益事,哪里还会像这样忙呢。”

     果然父亲去世后,姚国美仍是看病读书,整日忙碌不停,由于过度劳作,29岁的他患上了三期肺痨(肺结核),一度病至大咯血,幸亏他夫人贤慧安贫,毅然劝他辍业,居庐山休养。他在庐山学佛、登山、栽花、种竹,用药只每日野百合一味,营养只鸡蛋两枚,历时十月即已痊愈。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以后赚了钱,多数捐出,做了很多社会公益之事。

     姚国美精湛的医术是博览医籍、刻苦钻研的结果,有很多事迹可以说明。1924年的夏天,姚国美的亲侄姚荷生不幸身染虚劳,并发展为五更肾泻。姚国美那时在庐山一边讲学,一边疗养,一边出诊。于是,姚荷生的伯父姚介卿和老师谢双湖对姚荷生进行治疗,可是疗效都不佳,所以才把姚荷生的病情电告了姚国美,他仅开了一个药方,姚荷生服用了一月,即告痊愈。

     姚国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事业。如果说博览书籍、刻苦钻研是他成为良医的基石之一,那么悉心救治危难病人,就是他的人生之道,是他矢志弘扬的中医之道。

     1949年,南昌解放时,姚国美虽卧病在床,但策杖出迎,见者无不感慨。人民政府重视中医学,拨款在南昌创办江西中医实验院,并邀请姚国美出任院长。他虽因病未就任,却由衷感激政府,深慰平生夙愿在新社会得以实现。

     惜乎天不假年,直到逝世前一天,他仍带疾起坐,为人看病。逝世之后,吊者盈门,出丧之日百姓沿途设祭,络绎不绝,其医德、医效之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一斑。他不仅留下了中医典籍《病理学讲义》、《诊断治疗学讲义》(此二书时隔70余年于200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取名为《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等,还留下了那句“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让人至今仍在他行医留下足迹之处传诵不绝。

     中医办学不屈不挠为后人景仰

     姚国美精湛的医术不只体现在治病救人方面,他兴办学校,培育了大批人才,同样印证了他的医术。1930年,姚国美与张佩宜、张心源、姚稚山等在南昌创立神州国医学会江西分会,被公推为会长。1932年,在刘文江、江公铁的支持下,他创办江西中医专门学校,每日除处理校务、兼任教学外,还坚持应诊,以应诊所得充实办学基金。他常编写教材至深夜。任教六年,他为江西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后来大都成为各地中医骨干。

     民国时期,中医长期受到歧视和排斥。姚国美年轻时即曾向父亲保证:“日后只要身家聊堪温饱,即将以个人全部收入用于重振中医。后来他果然践行了自己的诺言,除广办义诊以普济贫病外,还大力兴办国医学会以交流经验,兴办中医院校以培养后继人才,其不屈不挠的毅力和精神,为后人所景仰。

     起初姚国美致力于重振中医学非常困难,处处受到掣肘。他先从筹建神州国医学会江西分会着手,购买了六亩土地建筑新的大厦,以供集会交流医学经验之用,并形成课堂、医院、药圃的雏形。但由于当局对中医实行种种歧视与限制政策,规定中医办学不能纳入财政规划,也不能向教育部备案等,所以国医学会的运转步履维艰、难以为继。

     从《南昌神州国医学会会志》可以了解到,最初创建时会无定址,费无定资,天长日久,渐遂不支。姚国美等同仁沿户劝募,筹集资金以维持学会运转,但应募者不多,只好改由同仁认捐,然而同仁半数侨居,聚散无常,捐率渐减,卒无以济,学会处于岌岌可危之中。

     姚国美对学会筹建的劳苦功高,《会志》也有记载:“尤佩国美舍一己之利为众人之利。”“赖国美之力,高闸闳,厚墙垣,已堂臻轮奂,制达美备矣,愿继国美而起者,代有人焉,则斯会不朽,而国美亦不朽也!”其赞美之词,跃然纸上。

     姚国美的中医办学意志非常坚定,并不因为当局对中医的歧视和阻挠而裹足不前。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于1929年带头将自己的数万元诊金收人改充佑民寺修建基金,通过曲线兴办中医事业。他在重建佑民寺山门时,将左侧改建为佛经流通处,兼售中医书籍;右侧则改为大规模中医门诊部,就诊者日达千余,业务之盛,远远超过“医学会”(西医)门诊。

     姚国美乃寺中奇人。因为他在这里开设中医诊所,平日施医舍药,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将药金所得,用来供奉寺中香火油金和办学筹备金,从而形成了佛医共生的美好景观。后来,此处还被作为医校毕业生实习基地,供中医教学之用,为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

     为改变中医教育靠“父传子、师传徒”的单一方式,以振兴中医,培养人才,姚国美不仅创办了中医专门学校,后又在庐山开办高级中医人才进修班,将优秀毕业生加以提高。其中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万友生、孙书伟、杨卓寅、王家瑞等,后来均成为江西中医界的中坚。

     当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欲立法废止中医未能得逞,姚国美因此而受震撼,深感“中医如不图自办院校,培养人才,真传行将暂晦”,遂锐意兴办中医教育,置身于中医教育的具体事务之中,并为之呕心沥血数十年而不已。1930年后,由于时局动荡,各县名老中医集南昌,寻找安身之地。姚国美几次都想趁机兴办医校,但都因为担心当局限制中医的条规而裹足不前。后来经过磋商,刘文江愿意出任校长兼妇科教员,江公铁愿意承担外事交涉事务,他自己则专任教务主任兼教病理、诊断、治疗学,这才决意积极推进办学。

     姚国美兴办中医学校的宗旨,就是振兴中医学、培养中医人才。这一宗旨体现在其校歌中:“黄农学理浩无边,垂跃五千年,万民蒙福利,百姓赖安全。美西欧风东渐后,玉函金匮几湮然。愿同胞,齐奋起,谋兴教育继前贤。多士一堂须努力,使我中华医学悠悠万古耿中天。”这首校歌不仅赞誉了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贡献,还巧妙地指出了当时中医所处的危困之境,号召莘莘学子奋起救亡图存,锐志潜修,光大岐黄,扶大厦于将倾,拯中医于危时。

     当时中医办校,很少成熟定例。迫于当局压制,校名几经周折,才由“国医专修院”(本科)改称“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大专)。但姚国美坚持一定要达到本科高等学术水平,为此不惜延长在校年限,学制为四年,包括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又因为筹建医院,医师不敷使用,不得不招集毕业同学与即将毕业的学员举办研究生班,继续深造。

     筹办学校诸事,千头万绪。姚国美日间处理校务与应诊,晚间编写教材,常达深夜,无间寒暑,五六年如一日。同学们为其精神所感动,无论走读、住读,无不刻苦用功,社会人士见者、闻者亦交口称赞,广为传颂。

     此事惊动了当局,并引起当时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关注。熊式辉想用姚国美及其创办的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作为门面摆设,作为他的政治资本,于是他派南昌市长龚学遂出面找江公铁说:“你们的学校办得不错,熊主席十分重视呀!为了使毕业同学有实习场所,省里拟拨款五万元创办中医院,并嘱我设宴邀请姚国美先生亲临共商办法。”江公铁认为这是大好喜讯,迅速向姚国美汇报。

     不料姚国美淡然视之,不拟赴宴。江公铁急了,一面极力劝说,一面鼓动学生们去请求。姚国美面对学生,不禁喟然长叹,说:“你们太天真了!他们哪里有诚意办院,只不过是借机点缀门面罢了!中医院当然是我们必须办的,但所难的不是钱而是人呀!你们只想到医院去当医生,并没有想到中医办院并无好的成熟经验。例如,中医临床究竟应该观察什么?护理、食谱究竟如何才适合中医需要?这些都有待于摸索。我的想法是,你们毕业后必须首先充当一年实习医生兼带从事护理,从实际工作中拟订一套住院的医护规章制度,这样中医院才有光明的前途!你们愿意吃这种苦吗?”大家立即齐声答应:“我们愿意!我们愿意!”姚国美当时非常感动,遂答应前去赴宴。

     谁知龚学遂在宴会上说了一番熊式辉的德政之后,谈到具体的五万元拨款之事时,却拟用一栋破旧楼房折充。姚国美始终默不发言。龚学遂探问究竟需款多少,姚国美只好婉转答话说:“目前中西医处于竞争时期,没有20万元无法追上西医医院。不过关键始终都在人才,请允许我把学校办到推出几届毕业生后,再谈办院如何?”宴会毫无结果而散。姚国美回校报告情况后,原来抱有天真幻想的学生们也觉悟到,只有脚踏实地用功学习,按照学校自力更生的计划前进,才是当务之急。

     中医研究生班几经寒暑结业。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南昌也遭到侵华日军轰炸,各县来的师生纷纷归去,南昌师生也需择地逃避。姚国美只好带着家眷逃隐庐山。在抗战八年当中,姚国美在庐山双鹤轩药号坐堂门诊,生活虽备尝艰苦,然看病、读书、讲学始终未綴,并开办了高级中医人才班,为江西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中坚力量。

     1947年10月,全国中医师第二次高考,在江西取录了21名,而江西中医专门学校所培养的学员即占13名。如此成果,传为佳话,轰动一时。姚国美亦为此感到由衷的欣慰。他年轻时向父亲许下的诺言,在暮年变为现实,他终于不会愧对祖先了。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华中医昆仑·第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勉、姚梅龄、聂国林。编辑/王超,校对/归无、阿珓。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合作网络电台:喜马拉雅。每周更新两次,微信用户可以通过中医书友会订阅号底部菜单主动查看更新。喜马拉雅用户欢迎关注中医书友会电台。

     I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灵兰中医App是在中医书友会基础上倾力打造的手机软件。可实现精华文章分类查阅、专题汇总,临床病历收录整理,快速复盘参考,并可搜索海量专业文献,是中医成长得力助手。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