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期了,谈谈我和中医书友会的缘分吧
2016/6/15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00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不知道大家读文章时会看开头的期号吗?今天是第1000期内容。我自己和中医书友会的缘分是在2013年的秋天,在朋友圈偶然发现中医书友会后,ta就成了我关注的第二个微信电子杂志。在做了2个月的粉丝之后,主编的一篇寻亲启示找到了我。于是,从11月份开始,我开启了和中医书友会的共同成长模式。
在此后的800多个日子里,我和编辑伙伴们陪伴着读者一起,读了一些好书。以前在神坛上的胡希恕、刘渡舟、岳美中等中医大家渐渐地走入了我的生活,我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学习他们的经验,并试着解决一些患者的痛苦。
在即将刊文1000期的时候,由中医书友会倾情打造的“灵兰中医App”也跟读者朋友们见面了(文末有下载方法)。我邀请了几位熟悉的老师谈谈自己和中医书友会的缘分,没想到的是,我们收获了这么多肺腑之言。
小编也想问问既熟悉又陌生的你,你还记得自己和中医书友会的缘分吗?(编辑/王超)

中医书友会是一所中医函授学校
讲述者/王昆文
我认为,中医书友会比目前国内的许多中医药类杂志和报纸都办得更好,更吸引人,在中医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纯粹、高质量,与读者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及时反馈读者的意见(包括评论),完全是一种平等、自由和开放的态度。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有一支称职、敬业、勤奋而又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编辑团队。他们朝气蓬勃,热情洋溢,为了一个共同的中医理想——复兴中医,而聚合在一起。它为我们众多书友搭建起了一个坚固而又实用的中医传承的桥梁与平台,使许许多多的中医人从这个桥梁跨越前进,在学术水平上得到充实、飞跃与提高。
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官话、套话、空话,没有冗长无味的官样文章,没有院长、局长、科长,有的只是同道与同学,只是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的学术探讨。大家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共同学习与提高,其乐融融!
我与主编蔡仲逊先生曾有过“一面之缘”——不是直接见面,而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
那是在2010年6月,我写了一篇《问中医几度秋凉》的读后感,题目为“不是中医,胜似中医”。我把文章发到北中医的《医天地——橘井论坛》,很快就收到管理员蔡仲逊先生的回复:“感谢楼主。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希望可以作为书评发表到报纸上,已通过您的新浪邮箱联系。盼复。阿德民 6月9日”次日,蔡先生再次回复说:已把我的文章寄发中医药报,等待发表。为了此事,后来我与蔡先生还通过一次电话。(注:遗憾的是,此文最终未能发表,现已收入本人拙作《坐堂医笔记》一书)
也算是我与蔡先生有缘吧,我于去年12月又成为了中医书友会第5期亲情会员。这半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与书友们接触,阅读新刊载的文章。即使是旅游在外,也不忘在上面留言,总想说上几句,可谓“心想往之”。
我认为,中医书友会实际是一个在网络上由民间自办的中医函授学校。教材是每天发表的一至三篇文章(有原创,也有转载)。虽然它不分班级,不考试,也不发文凭,但其函授的性质和功能是有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既有从医多年的中医师,也有业余的或刚入门的中医爱好者;但都是自愿的、积极的和认真的。如能持之以恒,他们必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为中医书友会的定位准确,它就是为中医师服务,为中医学者服务,不是为中医院或其它什么服务。
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想学中医,但是苦于没有传统的纯中医学校。公办的中医药大学还要通过高考录取,且是全日制的,收费既高,而且要学习西医。中西医混杂而学,这就难以学得好,令人失望。
中医书友会使我们见到了中医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可能繁荣兴旺的前景,它是民间中医人自己打造的,而不是官方主办的。迄今它已刊出文章1000期,关注它的人数接近40万。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数字!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振兴中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和有强大影响力的中医交流平台,事业前景光明。
“民间路线加互联网精神传承中医”,这就是蔡仲逊先生创办灵兰书院和中医书友会的基本构想和初衷。我很佩服蔡先生特立独行、“坚定地选择离开体制”、勇于开拓创新的果敢精神,但他又是头脑清醒的,理智的而不是鲁莽的。十年高校论坛,五年图书出版,近三年的中医书友会,蔡先生走过了一段探索与创业的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虽然艰辛,但有收获。首先是得到了许多中医人、同道与同学的认可和肯定。我相信,只要有适当的、宽松的条件,任何民办的、民间的中医学术组织及其产品,都一定能发展壮大。
我毫不怀疑这一点——中医振兴在民间。
祝贺中医书友会载文1000期!
中医书友会是中医人的源头活水
讲述者/李友根
一直以来就觉得自己和中医书友会很有缘分!
知道书友会是2014年上半年,从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分享,具体的文章已经记不得了,是同村刚毕业不久的中医学生转发的。当时就很有感慨!首先是觉得这个名字和角度很好,因为当下中医和中医人的情况太过复杂,要做一些对中医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且不说中医的学术流派、临床思维、业务开展状况等等,就是老百姓眼中的中医也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齐。要改变现状很难,恐怕连主管部门也没有办法。
但是书友会的出现就恰似一缕春风,感觉每一个有缘相识的中医人都会心底荡漾。因为只要看过几篇文章,除了文章本身的收获,那些时不时由编辑导语里带出来的办刊初衷和服务心思,都会让你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这是在做正本清源的事情!所以,可以不必争议,只需择善而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天两天,一个人两个人。
其次是,这份工作极其辛苦。因为要做源头活水,就不能有杂质,所以会很清苦、很艰难。
因为喜欢,所以几乎每天都看,从中汲取营养。有篇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不去北大,想学中医》,还有蔡主编的一篇关于办数字中医出版的访谈,都给我很大的震撼。当时还发过“心得体会”呢。
书友会一路走来,已经三个年头了,而且马上迎来1000期的时刻。在此也送上一名中医人的感激和期盼。正是有中医书友会这样的存在,才会有越来越多中医人学习讨论中医、使用验证中医,如此则中医兴盛有望。同时期望中医书友会越办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
相比我们普通的临床大夫,中医书友会更加致力于中医的传承发展。目标已经远大,所以也就无所谓过程是多么的复杂。我想,这非常适合中医书友会。
我用中医书友会推送的经验看病,疗效很好
讲述者/赵传飞
在朋友介绍我加入中医书友会之前,我学医学得很郁闷,到处想拜师却不可得,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到底几斤几两。进了书友会才知道,天地是这么宽广,书友会里面有这么多美文,不单是内容好、真材实料,而且文笔都不错,给我很大震撼。
我运用书友会里学的东西,效果都挺不错的。
印象最深的是鸡矢藤和苍术减肥,这个药对的效果真的超乎我的预料。我诊所对面有个开饮食店的,他家女儿很胖,到处去求减肥药,都没效果,然后我就给她开了几副药试试。我用了桂枝茯苓丸加当归芍药散,因为她经常腹痛,并且有妇科病,再加这个苍术、鸡矢藤。我这个鸡矢藤大概用了三十克还是五十克,量用的比较大。一周以后,居然减了十几斤,看起来已经非常苗条了。她自己都很惊叹,中药减肥有这么好效果。
再比如,脚腕扭伤肿胀用栀子外敷,我用了效果很好。然后就是用神阙拔罐,治疗荨麻疹,我给自己老妈用过了,效果挺好,同时也在其他病人身上用过,效果都挺不错的。
特别感谢的是,经中医书友会介绍,去年去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认识了一大批高手。然后与宋老师、马老师和张老师,这样的国手级的大师,面对面的接触。特别是宋老师,不但他的医术是我终生追求的,而且他的为人、他的个性、他的善良以及对患者的那种同身感受的那种精神,给我的影响,也是我终生的财富。
我个人是不善于言辞的,有些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都表达不出来。现在,我因为接触了这么些大师了以后,学习更加的从容,不再那么盲目、急切和急迫。也更加明白自己的水平处在什么位置,要朝哪个方面去努力。
我非常的庆幸和幸运,庆幸我自己学中医,庆幸自己把中医当成一生的追求,也非常幸运自己能够进入中医书友会。
我是中医书友会最早的小伙伴
讲述者/赵晓燕
大约2013年深秋,一定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吸引我添加了中医书友会的公众号。上天总是冥冥中会有些看似巧合的安排而实现必然的注定。
2013年12月20日添加了主编蔡仲逊的微信,经过主编微信面试成为了兼职编辑。和我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六七个人,鸿雁、小事、李春侠、高燕、孟实和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王超。我是最弱的一个,除了刚刚得过面瘫的经验,没有任何中医基础,主编也不看好,权当编外吧。我就是中医路上的小蜗牛吧。感谢主编不弃,编辑了《郝万山经方故事》《彭静山针灸秘传十八绝招》《古今灸疗名家理论及实战总结》等文章,在争议声中创出增加订阅的新高。是的,还记得那时几乎每月会员会新增一万人左右,每次突破新的一万时,大家都会欢欣鼓舞。
那时大家更喜欢称彼此作小伙伴,朝气的、活泼的、都是兼职的,却全身心投入而欢喜着的一群人。那时的主编会常写些文章给读者,如《给书友的话:你对我如此重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中医微信团队给您拜年了》……文笔轻松快乐甚至唠叨,但这就是那时的氛围。
轻松快乐背后的压力,或许只有主编和王超能感受到,资金压力、盈利模式、发展方向都摆在他们面前,反观那时期的文章从未停止的探索。
但那时主编就坚持:中医书友会的文章永远免费。我想这是一种情怀,作为一个医生比例非常高的专业平台,深度、广度、专业度做到已经难能,服务好这样一个群体的精神更是可贵。任何情怀都会有代价,曾看到王超不经意地在群里说,当初最困难的时候累得想哭。今年五月主编在朋友圈里发“十点睡六点起,准点吃饭,学习劳动,过了三天正常人的生活。”看来正常人的生活是一种奢侈。
付出就会有回报,现在的中医书友会高速发展,微信平台、APP都处于同业的上游,重要的是吸引着一群热爱、探索、传承中医的群体,我想这里孕育着的力量,将令中医薪火相传,中兴有望。
我还是只中医路上的小蜗牛,即便爬行的速度追赶不上中医书友会发展的脚步,也仍然会在这里坐看中医书友会云落云起,满心祝福,马上1000期了,祝福中医书友会不忘初心越办越好!
愿灵兰永远像兰一样,纯净悠远
讲述者/华德杰
我和兰的渊源久了,那是去云南和一个道长学医之前。
这个道长是恩师王力平介绍给我的师父,她给我介绍了两个,一个是给主席和总理看病的名老中医,一个是姜道长。我想,世内人的本事,谁都可以学到,世外的人就不同了。临行之前,做了这么一个梦:
我梦见,我来到一座山前,山上长满了兰草,郁郁苍苍。半山腰有三间茅屋,茅屋盖得结结实实。我走到门口,往内一看,满屋的兰花。里面有一个穿着湛蓝偏襟布衣的老人,古铜脸色,花白头发挽到脑后,插着木簪。他头也不抬,边浇水边说:“我把这些兰都交给你了。”这是最初和兰结缘,梦里结缘。
和灵兰结缘,是去年五月份。我用炙甘草汤治好了一位名医,他夫妇俩都是名医,他发的一个帖子上,看到了灵兰书院。一看这个名字,空灵别致,就走了进来。在走进书院之后,让我的人生,有了大大的转变。
这之前,我是个比较孤傲的人。我九岁就给同学看病,那个同学咳嗽有一个多月了,去南阳某医院,那是南阳地区最好的医院,花了四十多块钱也没看好。我根据他的面容、嘴唇、舌头颜色,咳嗽声音、时间,咯痰的性状,回家查查书开了药,花了四毛钱就治好了。后来,又遇到了好的老师,学了一些本事,从此以后,别人不会治的病,只要求到我,我都能想办法治好。想想,对于一个年轻姑娘来说,真的是没有什么让我为难的。
直到走进了灵兰书院,在北京参加了一次会议之后,认识了几位老师,我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把自己浮躁的心沉了下去。去听同道讲课,去思考别人讲的、说的经验,然后去查阅书籍、文献,使自己走远走偏了的心又回到了正路。并且认识了一大帮,像亲人一般的朋友。我感恩灵兰,感恩为灵兰付出的每一位朋友,并且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她。(编者按:应小编邀请,华老师讲的她教孩子学中医的故事在“儿童节|我教孩子学中医”这里,点击标题可直接阅读,很精彩。)
对灵兰的感恩之情是说也说不完的。灵兰中医,如一盏指路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指引着我们,将来,肯定会造就一批热爱中医的年轻人健康成长。
愿灵兰永远像兰一样,那么美,那么幽香、那么纯净、那么悠远。
中医书友会照亮了我这个小中医的前行路
讲述者/戴全志
2016年6月6日,千载难逢的吉日,灵兰中医app上线之日,书友会将满1000期之时,由衷地感谢中医书友会,因为书友会的因缘,使我这个在基层艰难蹒跚前行的小中医认识了一些明师,结识那么多全国各地的追梦人,就像一个无助的孤儿找到家,心不再迷茫。中医书友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照亮了我这个小中医前行的路。陪伴中医人成长的中医书友会,在一群追梦人的努力下,一定会点燃更多追梦人的梦想。
与中医书友会的结缘,让我相见恨晚
讲述者/徐芳
2014年,带着我对中医多年的迷惑与探索,我来到北京进修学习。刚毕业上临床门诊的时候,没有经验,跟了很多老师学习走了不少弯路,有的经验思路与我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一样,我觉得很困惑很沮丧。我心目中的中医不是这样的,我喜欢看古书,古代经典中描述的中医和现在很不同,我心目中的中医是仁慈的,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痛苦,我心目中的中医是神奇的渊博的,会用几付中药、几根银针解决他们的病痛,而不是满口的经营考核、论文数据、西医研究证实……,上临床跟师一年我居然连一张感冒处方都开不出来但能写出好多核心期刊论文。心目中的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难过纠结。我离开了临床工作去干了行政准备考公务员,但是有一个佛家师傅告诉我,“你不会放弃中医的,你会是一个好大夫,因为你的前世就是一个大夫。”(迷信成分啊,王编辑可以删掉)。我决定重新回到临床工作,重新出发。准备出去见识学习厉害的中医疗法。
来到北京后很有缘的认识了宋老师,我觉得宋老师好厉害,医德医术都堪称当代中医人学习的榜样,他跟我推荐了中医书友会,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中医平台,中医读者非常多,关键是他们的蔡主编团队,对中医的热忱与发展的思路与传统中医是一样的,不会把中医人带偏方向。然后中医书友会就成了我第一个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我之前都不知道什么是公众号哦,嘿嘿!)里面介绍了好多古代中医大家的思想与现代明医的治疗思路、经验方、经验法。我用素髎治疗善饥、学徐苏老师用皂荚的经验……有用的东西太多了,我用专门的笔记本把有用的内容都摘抄下来,方便以后有患者需要能随时查到。
书友会的文章伴我度过了很多碎片时间,路上等红灯堵车时、培训开会时、排队等待时,每一个细小的时间都没有浪费,让我觉得等待的时间也过的那么快,看到有用的内容都先收藏起来回家摘抄下来。
中医书友会虽是新媒体的一种,却希望发扬传统中医文化,代表纯正的中医发声。在中医书友会这个大家庭里,我认识了很多淳朴并总是带给大家无数感动关心与教导的中医人……大家互相鼓励、传授经验、一起成长,为了振兴中医、传承中医精粹,每个人都默默付出了很多。
在外人看来,我们中医人很单调、安静、在坚持着外人看来很傻的想法和事情,但是我们自己知道中医占领了全部的精神世界,我们充满了感恩和学习的欲望、积存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我曾是一个苦学无门的中医爱好者
讲述者/张方水
我是一个学习经济学,后从事证券所经济分析的中医爱好者。一次偶然事件误入动物医药行业,因为自己20岁时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而结缘中医,企业也得以转型专注于动物用中药的研发生产与价值传播推广。业余时间自学中医十几年,但一直在中医大门之外徘徊。
直到有一天,偶然的机缘认识了中医书友会。它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暖流,温暖着我;又如同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慈祥和蔼的中医老师父,在耳提面命教导着我,引导我走进渴望的那扇门,点亮我人生未来的路。结缘中医书友会,认识那么多热爱中医、学习中医、运用中医的中医人,走进这群善良而又慈爱的中医人的心灵,聆听她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去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医生群体。在他们的分享中,让我一次次的发现中医的伟大,感受华夏医学文明的超前智慧。即将1000期,沁透着中医书友会编辑的用心与汗水,我相信它已经带着淡淡清香走进每个读者的内心,改变着一大批热爱中医的读者,影响着他们的未来。
短短的1000天,改变一批人几十年的模糊认识
讲述者/刘向东
由衷感谢,真心尊重。感谢中医书友,感谢书友会的每一个成员。你们的诚挚付出,让我认识到了中医伟大,带我走进了一个新的知识殿堂!中医书友会在短短的1000天,改变了一批人几十年的模糊认识。你们整理出来的中医药知识让我们感到特踏实:哇,我们家里还有这等宝贝!让我们特有信心:以前我们是领军人!以后我们还会成为世界的佼佼者!!
我是第一批亲情会员,缘分啊,灵兰中医书友会!
讲述者/黄庆沪
2013年底第一次看到中医书友会的信息,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夸夸其谈,而是直抒一个中医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对振兴中医的抱负,责任,担当。我被深深地感动,这就是为振兴中医而生的中医人之家啊!
有幸我成为第一批会员;有幸我参加了她组织的许多活动;有幸结识了那么多为振兴中医而努力的大家、专家、朋友;有幸从他们那里学到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有幸和大家分享我学习中医的体会和心得;有幸在书友会成长中我也不断充实提高……缘分啊,灵兰中医书友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岐黄仁术,灵兰幽香。
讲述者/李国刚
I瑶池听风雨,和气的天真。
我与大多数中医人一样,是因为关注中医书友会的文章与ta结缘的。成为亲情会员,伴随着中医书友会的文章走过了800多个日夜,也一直期盼着灵兰中医App的诞生。古语云:“志同为友,道和为朋。”我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因为中医书友会结缘,无疑是志同道和的。虽远隔万水千山,但同为炎黄子孙,都有赤子之心君子情怀,一起传承着岐黄仁术。中医书友会——中医人的娘家人,多么贴心的称谓,正是亲情浓于友情。
I慧语启心智,学文种福田。
中医书友会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真知,是智慧的源泉,是信心的源泉,是为学最朴实最基础的路径之一。读中医书友会的文章,巩固我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诊疗技术及临证水平;读中医书友会的文章,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医人和热爱中医的人,天天有美文相伴,启迪心智,是如此荣幸,还有线下的一系列活动帮助大家互动,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我们是如此幸运。每天阅读,从简洁的文字里,把知识读到自己的骨子里去。从每篇文章体悟书友会全体工作人员的君子情怀,士子作风,让我们敬仰,心怀感恩。因为他们的辛勤努力,悉心耕耘,才让我们从浩瀚如海的书籍文献中,将中医经典与至圣先贤留下的医理医论医案,凝结成心之作品,智慧清灵的文章,让灵兰之香悠悠扬扬。
I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医书友会原创稿件。编辑/王超、瓦力,校对/王勤莉、阿珓。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灵兰中医App是在中医书友会基础上倾力打造的手机软件。可实现精华文章分类查阅、专题汇总,临床病历收录整理,快速复盘参考,并可搜索海量专业文献,是中医成长得力助手。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