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姜枣,不可小瞧
2016/6/20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00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摘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者,加姜枣可助正驱邪;内伤杂病中焦虚寒者,加姜枣可助中运化;用滋腻药物,加姜枣可健脾助运化以防碍脾;用毒性较强或峻下猛药,加姜枣可减毒增效……寻常姜枣,平淡之中见神奇也。(编辑/盒子)

    

     寻常姜枣,不可小瞧

     作者/叶晟、陈春盈

     生姜、大枣虽为日常平淡之物,却在中医方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点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纵观仲景《伤寒论》112方,用生姜者37首,用大枣者40首,姜枣同用者达33首;而《金匮要略》205首方中,用生姜者83首,用大枣者49首,姜枣同用达41首。

     近年来,笔者随厦门陈三才主任侍诊,发现其在临床上常在处方后嘱病人自加生姜与大枣。兹结合陈三才学术思想与所查资料,将心得分享如下。

     生姜单用

     《中药学》教材对生姜的描述为: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表散寒,功不可没。在陈瑞春先生的《伤寒实践论》中,以《桂枝汤中不可缺生姜》为题记载了一则医案,患者在服用没有生姜的桂枝汤后,导致浑身瘙痒而不得汗出,再加入生姜后,得汗而解,病亦除。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桂枝汤发汗必用生姜,取其解表之功。

     和胃消痞,止呕圣药。在仲景著作中,生姜常用于降胃气。如少阳病“呕不止,心下痞鞕,郁郁微烦者”的大柴胡汤,重用生姜五两以和胃止呕,同时与半夏形成辛开苦降之势,以奏和胃消痞之功;在治疗热扰胸膈心烦不眠而兼呕吐的栀子生姜豉汤中,亦用生姜以止胃寒之呕吐。

     《名医别录》中亦记载生姜能“下气而止呕吐”。曾有一位妊娠期久吐不止的孕妇找陈三才主任看诊,陈老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先让患者口含生姜片,后再少少饮入汤剂,数剂见功。可见,生姜确为止呕圣药。半夏本为孕妇禁药,但生姜不仅能和胃止呕,更能减半夏之毒,且药少味淡,使患者容易接受而收效。

     温阳行水,最宜生姜。仲景针对阳虚水停、气机不行的病机,往往都会配伍生姜。如茯苓甘草汤中配伍生姜以散寒行水,而救厥逆。在治阳虚水泛的真武汤中,不用守而不走的干姜,而用生姜助附子温脾胃之阳,而散周身水饮,温阳以利水,标本同治,故效如桴鼓。

     生姜新用,可通神明。《神农本草经》载:“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如何理解古人所谓的“通神明”呢?对此,陈三才主任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查阅现代医学文献,发现生姜中的姜辣素可有效控制导致人体衰老的自由基,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这或许可以作为“通神明”的一个解释。

     又,在《苏沈良方》中,有一方子叫“驻颜不老方”,即以生姜为主药,配合补脾、养血、健胃、安神、解郁之品,久服令人容颜白嫩、皮肤细滑、皱纹减少。再,孔子曾言:“不撤姜食。”在当时“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环境中,孔子能活到73岁之高龄,应与他坚持服姜不无关系。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孔子也告诫我们:“夜不食姜,秋不食姜”。临床上,阴虚火旺内热之人,不宜服用;晚上阴气内收,生姜偏于发散,也不宜食姜;秋天人体津液干躁,亦不宜服姜耗散津液。

     大枣单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本草汇言》载:“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肢体懒重,肌肉羸瘦,必用大枣治之”。

     养血安中,大枣常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大枣用30枚,治疗心之阴阳两虚而导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等症。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故炙甘草汤在补阳、补阴的同时,重用甘味之大枣以调补阴阳。同时,大枣色红入心,味甘入脾,最是补益心脾之妙品,可与方中生地、炙甘草、麻仁、麦冬等共奏养阴补中生血之功。

     近贤张锡纯言:大枣“最能滋养血脉”,正是本经“安中养脾,助十二经”的最好诠释。又,《金匮要略》治疗脏燥的甘麦大枣汤,三药性平味甘,可谓集甘药之大成,甘润调养,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对妇女紧张过度、脏阴不足的心烦失眠确有良效。

     缓和毒性,调和百药。《伤寒论》十枣汤中化顽饮用芫花、甘遂、大戟等峻逐水饮,最易伤人脾胃,损人正气。仲景以肥大枣10枚煮汤服之,能顾护中气,缓诸药之剧烈毒性。正如张锡纯所说:大枣“调和百药,能缓猛悍之性,使不伤脾胃。”

     姜枣同用

     生姜性味辛温,功专温胃散寒;大枣性味甘温,功擅补中益气安心脾。生姜芳香而通,得大枣相合,乃不至过散而耗气;大枣黏腻甘守,得生姜辛散,乃不至过守而碍脾。二药相互配合,得辛甘化阳之功,却又刚柔相济。

     在解表剂中的运用。桂枝汤为伤寒开篇第一方,主治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太阳中风证,生姜辛散助桂枝以发汗散寒,大枣扶正助芍药以养营益血,共奏调和营卫之功。正如成无己所言:“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胃营卫者也。”另外,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桂枝汤变方中,生姜大枣始终不动,可见不管病机如何改变,只要有营卫不和的病机存在,便可用姜枣调和营卫。

     在伤寒表里同病,表寒重证而化里热的大青龙汤中,用麻黄6两的同时还用了生姜与大枣,以资汗源,以免发汗过多耗伤营血,同时调和营卫、调和寒热。曾有人用大青龙汤认为姜枣无用,擅自去之,数剂后病人汗出过多,肢厥神昏而亡。正如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所说:“尤于外感之剂,若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后世医家受此启发,更是发明了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名方,亦运用姜枣以扶正祛邪、安中和胃。可见姜枣虽为小物,但是在配伍严谨的经方中却不可小视。

     在和解剂中的运用。小柴胡汤是和解剂代表方,方中用姜枣调和少阳枢机,枢机一转,半表半里之邪得散。正如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所言:“和解营卫两邪,表里交界之邪,必用姜枣。”道出了姜枣的和解之功。

     又如治疗“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的生姜泻心汤,亦用生姜作为主药,起到温中和胃、化气利水的作用。

     在补益剂中的运用。小建中汤治虚劳病,乃甘温与酸甘合用之方。“上下交损,治在其中”,方中用生姜和胃调中,大枣补脾益气,相互配伍,能调补脾胃,开胃进食,促进君药吸收,提高滋补效能。

     后世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归脾汤中也用到了姜枣,姜可开胃气助药物运化,而枣作为引经药入心脾,使得药达病所,故歌诀云:“煎加姜枣益心脾。”

     曾有一患神经性厌食症的女青年前来就诊,闻药或食物即吐,导致体瘦如柴,只能靠输营养液支持。陈三才主任先用针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和胃健脾,后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大枣,嘱其少量频服,十剂过后,可进食少量稀粥,体重增加,经过三个月调整,最后逐步恢复健康。

     使用心得

     生姜与大枣是古人从食物到药物,长期实践体验药食同源的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价廉效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所以无论使用什么药物,俱从口而入,由胃而化,都应考虑胃肠的吸收运化能力。如能善用姜枣,既能减轻对胃的刺激,又能和胃健脾,充分体现了中医“保胃气”扶正祛邪的重要思想。

     姜枣同用,调营卫,和表里,和阴阳,亦充分体现传统医学“中和”的人文思想。故陈三才主任强调:外感风寒,凡营卫不和者,加之可助正驱邪;内伤杂病,凡中焦虚寒者,加之可助中焦运化促进药物吸收;凡使用滋腻药物,加之可健脾助运化以防碍脾;凡使用毒性较强或峻下猛药,加之可减毒增效;美食调味,姜枣不可少;中药处方,更要善用姜枣。”可见姜枣虽寻常,却不可小瞧。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7月15日。作者/叶晟、陈春盈,编辑/盒子,校对/王勤莉、肖晓菲。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灵兰中医App是在中医书友会基础上倾力打造的手机软件。可实现精华文章分类查阅、专题汇总,临床病历收录整理,快速复盘参考,并可搜索海量专业文献,是中医成长得力助手。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