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的方义与应用
2016/7/11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0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在剂量方面,慢性疾患如瘰疬、流注、痰核等症,宜小量持续服之,一般每服0.9g,1日3次。肺炎痰多气促、湿性胸膜炎、腹水等症,宜每次服2.5~3.8g,每日或间日服1次。如服后隔半日仍未泄下者,可续服1次。倘剧泻者,则稍减其量。”(编辑/王超)

     PS:关于化顽痰的文章还有几篇,大家可以下载“灵兰中医”App,搜索“皂荚”“控涎丹”。

    

     控涎丹的方义与应用

     作者/朱良春

     控涎丹出于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妙应丸,至清王洪绪则称之为子龙丸。后世方书,多赞其效。它和同出一书的十枣丸,均由仲景十枣汤演变而来。陈氏一以十枣汤改为丸,一以芫花易白芥子为丸(即本方),各有所主,颇具深意。由于本方是一个药价甚廉而疗效卓著的成方,值得研究和发扬。兹谨整理有关资料,作简要的介绍。

     一、处方

     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晒干)、白芥子(炒)各等分。

     制法:共研细末,面糊或炼蜜或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晒干。

     服法:每服5~10丸,或15~20丸,临卧时以生姜汤或热汤送下,以知为度。

     二、方义

     李梃曰:“控,引也。涎,痰涎也。”王晋三曰:“控,引也。涎读作羡,湎涎也,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湎涎出于水道也。芥子色白入肺而达上焦,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故曰白芥子走皮里膜外之水饮,甘遂决经隧之水饮,大戟逐脏腑之水饮,三者引经各异,湎涎于水道则同,故复之为方,而名控涎也。”说明了甘遂、大戟、白芥子三者同用,可以发挥高度的排除痰液作用,因此定名为控涎丹,是名实相符的。

     三、主治

     一切痰证,如癫疾,胁痛,颈项、腰背、筋骨牵引钓痛,流注不定,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或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疗瘰疬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

     上述主治范围,虽然相当广泛,但却都是实践经验的积累记载,可以作为临证指导。我个人在临床上多将其用于下列疾患:(1)慢性淋巴腺炎(包括颈淋巴结核);(2)湿性胸膜炎;(3)急慢性关节炎;(4)骨结核;(5)湿性脚气;(6)气管炎或肺炎而痰涎涌盛者;(7)腹水而兼胸水者。

     不过控涎丹用于上列病证时,必须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确定系痰水蓄积而致病的实证,始能应手奏效。徐大椿氏说:“本方乃下痰之方,人实证实者用之。” 是非常确当的垂示。

     四、古人对本方的评价

     《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同引《世医得效方》:“凡人忽胸背手脚颈项腰膝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便用风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痰涎伏在膈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思昏倦多睡,或欲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拽锯声,口流唾涎,手脚冷痹,气脉不通,误认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只服控涎丹,其疾若失。”

     李时珍《本草纲目》:“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癫痫,妄见妄言;入于肺则闭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膝手足牵引钓痛。陈无择《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功。”

     上述记载说明对“痰涎”所造成的各种疾患,控涎丹能收立竿见影之效,古人对本方的辨证论治是很明确精当的。清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上亦颇推重之,张石顽谓其主治胁下痰积作痛,在《医通》痰饮门中说:“湿痰积于胁下,隐隐作痛,天阴更甚,轻则二陈汤加白芥子,重则控涎丹缓攻之。”又说:“痰挟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有时得热则止,有时得热转剧,此本寒痰阻塞,亦以本方为主。”并介绍了李士材以控涎丹治愈遍身如螫的痰饮沉疴一案,由知张氏对本方亦甚重视。

     此外最常用本方的则为王洪绪氏。王氏是清代有名的外科专家,在他的名著——《外科证治全生集》里,对于本方治疗瘰疬、贴骨疽等疾患,大为推崇,他说:“瘰疬生于项间,初起一小块,不觉疼痒,在皮里膜外,渐大如桃核,旁增不一,皮色不异者,以子龙丸每服三分,淡姜汤送服,一日三次,至消乃止。”在他的医案中,述及枫镇闵姓瘰疬之疾,溃烂成串,虽以多方治疗,九十日收功,因未服子龙、小金二丸,其毒根未除,后腋生恶核,仍以子龙丸消之杜患。这充分反映了王氏在临床上对本方是具有深刻体会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魏玉璜氏也认为本方乃治疗瘰疬恶核流注之专药,绝非过誉之辞。从这些介绍就可看出古人对本方评价之高了。

     五、药理作用和临床治验

     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兼有利尿之功。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硷,与甘遂之作用类似。二者均能泻下及排除水毒,因而对于腹水、湿性脚气、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淋巴腺炎等症,均有泻下利导之作用。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外,对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甘遂、大戟伍以白芥子,实为促使控涎丹发挥更广泛疗效的关键。

     再从古人对本方三种药物功效的说明来看,就更能体会到本方组织的缜密。《本经》论甘遂曰:“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瘕积聚,利水谷道。”黄宫绣《本草求真》谓:“甘遂能于肾经或隧道水结之处奔涌直决,使之尽从谷道而出,为下水湿之第一要药。”《本经》论大戟曰:“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吐逆。”《外科证治全生集》谓:“消颈腋痰块症结,下痞堕胎,治臌胀,利二便。”由此推知甘遂去经隧脉络之水湿力强,大戟去腹膜胃肠间之水力猛,甘遂得大戟而力显,大戟得甘遂而其用著,散布于肌腠关节脏腑之间的水湿,自可排泄净尽。而白芥子一味,在本方的作用,根据朱丹溪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王洪绪曰:“皮里膜外阴寒痰,非此不消。”《本草经疏》谓其“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这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本品能吸收组织中不正常渗出物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方临床应用疗效是卓著的,近人也有不少治验报道。例如聂云台氏所著《结核辅生疗法》中举出很多证例,介绍了朱少波用治肋膜积水、推拿医陆泉源施治于鹤膝风及瘰疬,以及聂先生本人治愈足关节炎肿与内痔出血、腹水的治验,都是很生动的事例。江西章菊生氏治愈痰核流注数例,收效甚捷,已发表于《江西中医药》52年2月号月刊。我在临床上也曾使用多例,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兹择近年来所治湿性胸膜炎2 例,作简要的介绍。

     例1:李某,女性,51岁。1955年5月11日初诊。病历号:47416。

     病历摘要:4月底始觉恶寒发热,头痛肢楚,继则咳呛痰粘,两肋引痛,延医服药,效果不著,截至5月上旬,咳逆增剧,呼吸不利,不能右侧卧,来本院门诊治疗。检查体温37.8℃,脉搏104次/分,脉象沉弦而数,舌苔满布白腻,听诊左肺呼吸音消失,叩诊自第4肋下呈浊音,右肺呼吸音粗糙,并有湿啰音。印象为湿性胸膜炎。

     治疗经过:第1日处方:子龙丸2.2g,同量3包,每晨食后服1包,并予祛痰镇咳利湿汤剂。第3日来诊,主诉服丸药后,畅泻6次,纯为稀水,气促较平,已能右侧卧。听诊左肺呼吸音在上中部已能闻及,叩诊浊音界下移。续予子龙丸2.5g,给同量2包,嘱间日服一包。服后并未泻下,咳逆全平,肋痛逐渐轻减。续以肃肺、祛痰、通络、蠲饮之剂,调理10 余日而愈。

     例2:陈某,男性,29岁。1955年9月22日初诊。病历号:52844。

     病历摘要:发热胸痛,咳逆不平,已经两旬。在苏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透视证明为左侧胸膜炎,已经注射链霉素5g。检查体温38.2℃,脉搏100/分,脉象弦数,舌苔薄白,听诊左肺中野以下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印象为湿性胸膜炎。

     治疗经过:给子龙丸9g,分为3包,每间日服一包。服后泄泻数行,热势即渐挫降,咳逆已平,胸痛亦减。至27日来诊,体温37.2℃,脉搏90/分,听诊左肺呼吸音较前清晰,仍有湿性啰音,叩诊已呈清音,但有头昏自汗之虚弱现象,改用肃肺化痰,参以益气培元之剂,调理旬日而安。

     六、结语

     1. 控涎丹对痰水的排除有卓越疗效,而且药价低廉,可以广泛应用。

     2.使用控涎丹在辨证和剂量上要掌握得当,始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否则易致偾事,此点必须注意。具体说,在辨证上,体气虚弱者应慎用。在剂量方面,慢性疾患如瘰疬、流注、痰核等症,宜小量持续服之,一般每服0.9g,1日3次。肺炎痰多气促、湿性胸膜炎、腹水等症,宜每次服2.5~3.8g,每日或间日服1次。如服后隔半日仍未泄下者,可续服1次。倘剧泻者,则稍减其量。总之,必须凭脉辨证,相体论治,权衡活变,始获佳效。

     3. 本方用量小而奏效快,主要是药物经研为极细后制丸,便于胃肠溶解吸收,充分发挥效能,因而提高疗效。陈无择氏所以将十枣汤演变而为十枣丸和控涎丹二方,是通过实践体会而获得的经验创造,这在今后剂型改革上值得参考。

     4.考《圣济总录》脚气门载有趁痛丸,方药与此完全相同。《圣济总录》成书于公元1118年,较陈氏为早,本方是否由趁痛丸易名而扩大了应用范围,还是陈氏自创,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原载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年8月号)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朱良春论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朱良春。编辑/王超,校对/张术强。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灵兰中医App是在中医书友会基础上倾力打造的手机软件。可实现精华文章分类查阅、专题汇总,临床病历收录整理,快速复盘参考,并可搜索海量专业文献,是中医成长得力助手。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