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痰致咳尤多见,二陈底方巧化裁
2016/7/15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03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摘要:李翰卿李老对此方亦情有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编辑/张亚娟)

    

    湿痰致咳尤多见,二陈底方巧化裁

     作者/王象礼、赵通理

     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组成。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对此方证,吴昆《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痰湿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是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李老对此方亦情有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

     李老认为,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临床上,李老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

     1、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2、风寒咳嗽:无表证而痰多之证。

     加减应用法则:

     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

     2、面目浮肿者,加桑皮6?9克,葶苈子1.5?3克。

     3、寒甚者,加细辛,或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

     4、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仁、前胡、苏子、桔梗。

     5、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

     6、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

     7、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不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

     8、火甚者,加瓜萎霜、黄连;火轻者,加麦冬、知母。

     9、风寒较重者,加柴胡、荆芥、防风。

     10、兼血虚、血瘀者,加当归、白芍、丹皮、杏仁。

     11、风痰甚者,加南星、白附子、皂角刺、竹沥。

     12、寒痰甚者,加半夏(编者按:可理解为加量)、姜汁。

     13、火痰甚者,加石膏、青黛。

     14、湿痰甚者,加苍术、白术。

     15、燥痰甚者,加瓜蒌、杏仁。

     16、食痰甚者,加焦三仙。

     17、老痰、顽痰者,加枳实、海浮石、芒硝。

     18、气痰者,加香附、枳壳。

     19、胁痰及皮里膜外之痰者,加白芥子。

     20、四肢痰者,加竹沥。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李翰卿,编辑/张亚娟,校对/张术强、闫奇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灵兰中医App是在中医书友会基础上倾力打造的手机软件。可实现精华文章分类查阅、专题汇总,临床病历收录整理,快速复盘参考,并可搜索海量专业文献,是中医成长得力助手。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