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生石膏,养心酸枣仁
2016/7/22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03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生石膏和酸枣仁两味药的灵活运用,是刘惠民老师的临证特色。(编辑/盒子)

    

     外感生石膏,养心酸枣仁

     作者/吴石忠、刘宇

     研究《刘惠民医案》的学者、专家,大都认为其学术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张锡纯和丁福保两位老师的影响,如治外感热病善用大剂量石膏,治痿证巧施马钱子等。至于治疗其他内科杂病,则博采众长,依证而用,不拘一家。读其医案可知,刘惠民治疗疾病既借鉴古方立法之原则,又结合证候灵活运用,多为自创的新方。但从医理而言,仍可看到其受严用和、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温补学派的影响之深。

     外感生石膏

     外感温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常发生在夏、冬两季,夏的郁热伏气、冬的大风疴毒都是致病的原因。刘惠民认为,《难经·五十八难》有“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病、温病、热病”的记载,表明中医所称之伤寒在多数情况下,乃是一切外感发热疾病之总称。因之,对此类病证,他多遵循《黄帝内经》、《难经》之病理,取法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按六经分证,早期解表。同时,基于多年临床经验,他认为多数外感热病的病人常兼有不同程度的里热。因此,治疗这种表里兼具的外感发热性疾病,他强调“清里内热,表散而解,解表清里”同时并行,以奏表里双解之效,并选生石膏为“表里双解”之效药。

     刘惠民认为,生石膏质重气轻,味辛微寒,善清气分之热,又能辛散解肌。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于外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因此,他治外感发热之病常在桂枝汤、麻黄汤中配用生石膏以助表里两解之功效。此外对解表药的服法,遵循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之原则,让病人服头煎药后一刻钟喝米汤一小碗,半小时后再服二煎药,然后盖上衣物出汗,以脚心微汗为度,次日避风半天。

     1954年1月18日,有位30岁郭姓男子前来就诊。自诉:感冒一天,头晕,头痛,恶寒,无汗,身热,周身酸楚,胸闷,咳嗽,气短,食欲不振,心烦,失眠。舌苔薄白,脉浮紧。四诊合参,辨证为外感风寒。治法:发汗解表,润肺止咳。

     方药:麻黄6g,羌活9g,麦芽9g,炒杏仁9g,神曲12g,五味子9g,生石膏15g,山药12g,百合12g,薄荷9g,炒酸枣仁18g,陈皮9g,炙甘草6g。上13味水煎两遍,于睡前分两次服,服第一次药后喝热米汤一碗,半小时后服第二次药,取汗。

     二诊,1月19日。自诉:初诊服药—剂已汗出,身痛、心烦、失眠均减轻。仍头痛,咳嗽,饮食差,嗓子痛,时有恶心。舌苔稍黄,脉已不紧。四诊合参,辨证为表证已轻,改方加清热和胃之药治之。

     方药:麻黄3g,藿香6g,陈皮9g,炒杏仁9g,麦芽9g,桔梗9g,知母9g,五味子9g,半夏9g,白芷9g,干姜6g,金银花 9g,生甘草6g。上13味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三诊,1月20日。服药一剂,感冒已愈,头身疼痛已除,饮食好转,仍轻微咳嗽。舌苔、脉象如常。原方略行加减,以巩固疗效。

     刘惠民初诊辨证为外感风寒,头痛、恶寒、无汗、身热为其证候。按《伤寒论》确诊为太阳伤寒表实之证,麻黄汤主之。他在处方中保留麻黄汤经方中的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去桂枝加生石膏,以麻黄、羌活发汗解表,炒杏仁、百合、五味子润肺止咳,生石膏、薄荷辛散解肌,酸枣仁宁心安神,山药、陈皮、炙甘草健脾益气,麦芽、神曲消食和胃。麻黄由经方的90g降至6g,但加入生石膏15g,以奏清解里热、表里同解之效。

     《刘惠民医案选》共录“感冒和流感”病例12个,其中11个用生石膏,用量12-24g不等,视证情而定。

     刘惠民在重用解表清里药的同时,强调顾护脾胃之气。他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汗液滋生之源,汗血同为津液。气血充实者,津液自调和,津液和者,自然作汗,祛病毒外出而愈。麻黄、石膏为峻猛出汗之药,易伤脾胃,故在方剂中常配伍山药、甘草、生姜等和胃益气。感冒和流感是常见的多发病,以冬春两季及气候突变之时多发,流感有传染性,来势汹汹。然而,如张景岳所言,“时行杂感”有“病无长少,率相近似”的特点。刘惠民认为,太阳中风、伤寒均由风邪、寒邪引起,因人体体质的强弱而显症状轻重之不同,有表虚和表实两种,表虚者为太阳中风,表实者为太阳伤寒。治疗时应以太阳病为纲,要用发汗解表法,只要太阳病是主证,即便有三阳合病脉象存在,也一定要解表,外邪一祛,主证自愈,他证更可不治自愈。他告诫学生说,用汗法时,应审证明确,不可轻率下药;若汗出不透,外邪仍留而生传变;若汗过则易生变证,轻则耗伤气血,重则亡阴亡阳。

     刘惠民经常说:“感冒虽属外感证,但临床诊断、处方、用药绝不容许丝毫马虎,否则必将延误治疗。尤其是对老人及儿童,如不及时诊治,很容易出现肺炎等病变,因此对太阳病中风、伤寒,不必等发热、头痛及脉证俱全才予以治疗,便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同时要护理得法,嘱咐病人汗后注意保暖,勿令外出,以免重感或发生其他变证。尤其对儿童发汗时护理尤为重要,如不精心护理,除延误治疗外,还容易出现变证、险证,危及儿童生命。”

     养心酸枣仁

     酸枣仁能镇静安眠,早为历代医家重视并应用于临床。但古今医家单剂用量一般为9-15g, 极少超过15g; 更有医家提出,酸枣仁一次用量超过50粒,即有“发生昏睡,丧失知觉,使人中毒”的危险。然而,刘惠民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他说,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的要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只要配伍得宜,大多可应手而效且无不良反应。

     《刘惠民医案选》中列有9例失眠不寐病案,其中8例应用酸枣仁,一般成人一次剂量多在30-50g之间,用量最多时达75-90g,五倍于他人。当时有医家批评刘惠民“太大胆”,他却说,用药不应该受书本知识的约束,应大胆创新。他提醒说,酸枣仁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酌情而定,只要配伍得宜即可;如墨守成规,迷于多用中毒之说,则常因杯水车薪,影响疗效,延误病情。

     在酸枣仁的用法上,刘惠民喜欢生熟并用,乃宗《本草纲目》中“熟用疗胆虚不眠”,“生用疗胆热好眠”的观点,认为酸枣仁生熟之差有兴奋或抑制作用的不同。

     盖某,男,55岁。1975年1月18日初诊。头痛,头昏,失眠已多年,劳累后加重,伴有心烦、大便稍干,身体较痩。舌苔微黄稍厚,脉虚弱。四诊合参,辨证为心肾两虚,脾胃不和,痰火内阻。治以滋肾养心,健脾调胃,清热豁痰。

     方拟用:酸枣仁(生熟各半)36g,菟丝子12g,枸杞子12g,黄精12g,淡豆鼓12g,栀子皮6g,天麻18g,天竺黄5g,天冬12g,白术18g,生鸡内金12g,厚朴6g,砂仁6g,橘络6g,柏子仁12g。上15味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另用人参1.5g,马宝0.6g,共研细粉,分两次冲服。服20余剂后,饮食、睡眠均有好转,舌苔、脉象已正常。仍按原方续服,以巩固疗效。

     刘惠民说:“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他认为,通常外感热病,病邪侵入不久,正气多不虚,治时应以偏于猛峻之药祛邪为主,邪不留病自愈;若病邪长久滞留,缠绵于肌肤,易遗留变证。内伤多系久病所致,正气不足,虚证较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因此须以和缓药物扶正调理为主,考虑周密,照顾全面,才能收效。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华中医昆仑·第三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吴石忠、刘宇。编辑/盒子,校对/闫奇峰、陈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灵兰中医App是在中医书友会基础上倾力打造的手机软件。可实现精华文章分类查阅、专题汇总,临床病历收录整理,快速复盘参考,并可搜索海量专业文献,是中医成长得力助手。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