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不进饮食,补脾不效要补肾
2016/8/5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05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编辑/王超)

    

     论补脾不如补肾医案二则

     作者/刘睿

     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是中医学中争论颇多的两大治病法则,临床往往感扑朔迷离、难得要旨。在此就“补脾不如补肾”进行讨论,并分享运用此治则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医案两则。

     明清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宋代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二》说:“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即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最早提出此说者,当是宋代严用和。严氏在《济生方·五脏门·脾胃虚实论治》“补真丸”条下说:“大抵不进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所谓焉。人之所生,不善调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便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能开矣。”此说的实质,就是通过温补肾阳以达到运脾阳而治疗脾阳虚的病证。

     而我临床中发现“补脾不如补肾”不单指补肾阳以补脾阳,凡是慢性胃病单纯补脾效果不佳时可辨证考虑从肾入手,或是辨证病位在肾,可直接补肾。

     医案一

     2016年6月23日,刘某,女,30岁,主诉:脘腹胀满进食不下近一月。患者入夏后近1月出现脘腹胀满进食不下,进食吞咽困难,深吸气方能进食,稍食即饱,食后平躺腹中辘辘有声,少气懒言,眠尚可,小便调,大便溏,日1次。舌淡胖边有齿痕苔水滑,左脉细弱,右脉弦。有慢性胃炎、轻度贫血十余年。

     辨证:脾虚水饮,予茯苓饮加味健脾散饮

     党参2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枳壳10g,生姜10g,炒当归5g。5剂。

     2016年6月30日复诊

     患者诉服上方后诸症未解,细细按脉发现双尺脉浮大,考虑病位为脾肾两脏,此谓裘沛然老先生的反激逆从法,上方加熟地黄25g,砂仁6g后下,5剂。

     2016年7月6日复诊

     上方1剂后进食明显轻松,5剂诸症大减,双尺脉浮大较前缓解,继服5剂后脘腹胀满进食不下消失。

     此医案验证了《普济本事方·卷二》“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即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医案二

     2016年5月30日陈某某,女性,80岁,主诉:反酸、纳差10余年,加重2周。患者10余年前出现反酸、纳差,胃镜检查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10年间曾服西药和中药汤剂治疗,症状反复。近两周前反酸、纳差加重,进食不下,胃脘部灼热感,头晕,眠不安,二便调。舌质红苔黄厚,脉尺大。

     按脉象辨证为肾阴虚湿热,病位在肾,采取补脾不如补肾法,予六味地黄丸加味。

     生地黄10g,山茱萸10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5g,沉香3g后下,桂枝10g,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0g先煎,海螵蛸30g,蒲公英15g。7剂。

     2016年6月6日复诊,患者诉诸症均减,双尺脉仍大,上方海螵蛸减至15g,继服7剂后予六味地黄丸善后。

     临床上我用补肾剂治疗过多例慢性胃炎及食管炎病史,主要是把握好一点:脉象必需是尺脉浮大,病位入肾,方可补肾!

     I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授权中医书友会发表。作者/刘睿,编辑/王超,校对/闫奇峰、郑宇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灵兰中医App是在中医书友会基础上倾力打造的手机软件。可实现精华文章分类查阅、专题汇总,临床病历收录整理,快速复盘参考,并可搜索海量专业文献,是中医成长得力助手。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