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我的几点治学经验
2016/8/22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06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书要反复读,做学术有心人,听起来容易的两点做起来不容易。(编辑/张亚娟)

    

     我的两点体会

     作者/丁光迪

     从医五十余年,总结一些体会,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书要反复阅读,二是要做学术有心人,而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学习中医,并不是课程读完,考试得分,就算成功。无论医书多少,部头大小,亦往往不能一次就读通、读懂,并且能用。而是要反复阅读,特别是在临诊时有重点的査证,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前人、时人的资料,印象最深,理解最清,运用亦最好。而作为一个医生,从事这个专业,一开始即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医书上讲的,有时不懂;病人主诉,亦不易摸到头脑。虽不是如在五里雾中,却总有些若明若昧。如果敷衍一通,得过且过,成为一个糊涂医生,亦是有的;但既不符合自己的愿望,亦不是求学的途径。只有处处留神,做个有心人,遇到问题,问几个为什么,力求能够弄清楚,解决问题,更能知其前因后果。这样,一个二个问题弄懂了,十个八个问题解决了,就是从中增长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亦就是向成功之路迈出了脚步。无论书本上、临床上的事,不怕不懂,而是要带着问题去摸索,从摸索中闯人悟境,亦就是推动自己前进。

     举个例子,四诊的望、闻、问、切,是学习的重点,临床的基本功,书本上讲得很多,如望诊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从字而上似易理解,但非得存心观察,方能知其究竟。痛症面色都青黑吗?不一定。脘痛胁痛而见面色者热的,肝胆疾病最多见,尤其是病程较久,反复发作的,所谓病久入络,气血郁滞,每见气色晦滞,青黄无华,或者晦红泛黑,形如焦煤。这种面色,留心多了,往往不待问而能知其大略,并且预后较差。

     黄赤为热,湿热之病多见,热性病亦见,尤其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多见;这后一种病,治疗不及时,迁延不愈,又有转入青黑的可能性。白为寒,脾肺虚寒,脾肾阳虚之病多见,心肾阳虚的,有时亦可见到。但形体消瘦的,往往屏于肺病。此种病人,又多上午面色苍白,下午两颧泛赤,并伴有五心烦躁的虚热。

     又如《内经》上说:“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权是重,衡是平,规是圆形,矩是方象。又一说: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这些内容,从字面上解释,很难把问题说透,但一经体会,又很平常,亦很生动,人人都能理解。比如说,人有少小壮老,体有长短肥瘦,无论面色身段,人各有相;又如春夏秋冬,温热凉寒,人的生活适应,又各有常情。这种“相'这种“常情”,我理解就是“权衡规矩”。是常态,或者说相跨,即是一种正常值,不必罗列多少数宇,提出什么条件,只要留心观察,大家心中有一个数,有一杆秤。稍有异常,或不相称,就是病症所在。临床经验多了,处处用心,“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言简意赅,真有些神!

     史载扁鹊诊齐桓侯病在骨髓,而惊骇退走;张仲景见王仲宣,谓四十当眉落而死。言而颇中,实非虚语,就是从观权衡规矩中得来。中医诊病,自有独到之处,一般是不易说清楚的,要慢慢留心体会,一人悟境,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学中医强调神似,而不仅是形似,这是富有哲理的。

     再如临证,中医重视“圆机活法”,反对执方不化。明确主证,有法有方,这是一般要求,应得做到。但疾病变化很多,方法亦大有讲究。同样一个病,在不同时令,不同体质,不同阶段的病情,处理就不能一成不变。前人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例如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治内伤病,其成就是肯定的,而且还大有发展。但他的成功之处,不仅在创制一张方子,而在于灵活运用。如果背熟其方,生搬硬套,好事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如能把他的灵活运用方法学到手,则此方的运用,确能效如桴鼓之应。

     东坦运用此方,在春天要加气温药,以助升发之气;夏天要加苦寒药、保肺生脉药,以消火炎;夏秋要加分消利湿药,以助收降之气;冬天要加温热祛寒药,以御阴寒。这是“从时”用药。又如气虚易兼气滞,要加理气药;气虚血亦虚,要加补血药;气虚易湿胜,要加益气化湿药;中虚又易生痰,要加化痰药;脾胃不足,又能虚风内动,要加搜风药,气虚亦致血瘀,要加活血通络药;尤其“火与元气不两立”,补气还宜及时泻阴火,温清补泻兼行。如此等等,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加减出入之方,他称之为“从权”用药。如果能学会他的用补中益气治内伤,更能有心研究他的随时、从权一套,你才可称得上成功。

     又如学《伤寒论》,亦应反复阅读,才能懂得《伤寒论》的整个精神。他的核心是“常变”二个字。如六经病,是其常,合、并病,兼、夹证,是其变;外感六淫,是其常,口病、杂病,是其变;在六淫中,外感风寒,又是其常,风温暑湿、又是其变。全书三百九十七条,就是在知常达变中进行深人讨论,演其所知的。伤寒一百一十三方,固然是经方、祖方,可师可法,历验有效;但在书中,张仲景亦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未泥于一病一方,一证一方;相反,在全书中,反复讲述处方用药的宜忌加减,灵活变通,却有七八十处(约计)。

     因此,毋论学习和运用,对《伤寒论》要从常变中去领会精神。而且书中示人规矩,掌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字中尤其要悟透表里虚实,就能得其精髄。这在宋代名医许叔微,早就阐透了这个门径的。许氏从医一生,写了很多医书,其中论伤寒的就有三种:《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这实际就是反复阅读,做事业有心人成功的典范。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丁光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丁光迪。编辑/张亚娟,校对/张术强。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选文章】授业,【经典诵读】传道,【临证参考】实战。欢迎下载灵兰中医App,给你的中医“装备”升级。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