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可用乌梅丸
2016/9/27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10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徐老师说乌梅丸证患者的体质:“一般是虚寒性为主,但局部呈现热证表现。”是不是很符合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期的证型啊?小编打算试试了,大家看看~(编辑/王超)

    

     ?乌梅丸加味治痒

     作者/徐书

     [案]杨某,男,37岁。2012-10-21初诊。

     病史:皮肤经常起风团1年余,时发时止,曾经中药治疗效果差。刻下: 形瘦,口干,大便干,全身时感怕冷,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濡弱。

     辨证:上热下寒证。

     治法:清上温下。

     方药:乌梅汤加味。

     乌梅15g,黄连15g,黄柏10g,桂枝15g,附子10g,干姜10g,花椒10g,玄明粉5g,当归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药后瘙痒明显好转,偶发,口不干,大便正常,舌苔渐退,脉较前有力。上方去玄明粉,继用原方10剂。

     三诊:药后全身无瘙痒,无其他不适。

     荨麻疹是常见的一种血管反应性皮肤病。发病原因繁多,如:寒冷、风邪(风寒、风热)、高温、日光摩擦,或食鱼虾、山珍、海鲜、辛辣动风之物,或由肠寄生虫及其毒素所致,或胃肠湿热,冲任不调……,均能诱发本病。对其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有的不够理想,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往往数年不愈。

     根据《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近代名医吴鞠通指出:乌梅丸是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是一首寒热并用,调和阴阳的专剂。

     《伤寒论》厥阴篇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从提纲来看:肝阳虚是本,气机逆乱,造成上热下寒的格局。这类患者体质,一般是虚寒性为主,但局部呈现热证表现。

     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纯属偶得,那是1994年春天,余买了一本《北方医话》,其中一位老中医的经验是用乌梅丸合用玉屏风散治疗蛔虫引起的荨麻疹,效果很好。受其启发:对于舌苔腻,脉弱引起的上热下寒证,恒用本方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20多例,效果佳。

     肝阳虚之人多因气虚血弱,腠理之间失去温煦而得病。腠理开,气虚表弱,则不能卫外,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故易发生瘙痒病。方中乌梅味酸入肝,梅得先春之气,主助生阳而杀阴类;细辛发少阳之初阳,以助厥阴之化;当归启少阴之血液,以资肝所藏之荣;黄连配花椒,助心火以杀蛔虫,益子气也;附子配黄柏,资肾气以回厥,助母气也;干姜佐人参,补中焦而止呕;桂枝制风木,疏肝郁。阴阳和而厥逆回,风邪散而气血足。

     加减法:痒甚可加白鲜皮、白蒺藜:大便干可加大黄、芒硝、桃仁。

     乌梅丸除治痒以外,余在临床中还广泛应用治疗白内障、青光眼、高血压、糖尿病等,效果也佳。

     例:黄某,男,75岁。2013-11-11初诊。病史:眼睛胀痛,头昏,头痛20天。医院检查眼压55mmHg,诊断为青光眼。予以降眼压治疗,效果不显。来我处诊治。刻下:眼睛胀痛,头昏,口干,失眠,大便干结,三日一次。舌淡苔白,脉左寸关弱。

     辨证:上热下寒。

     治疗:清上温下法。

     予以乌梅丸加味。乌梅15g,细辛3g,当归10g,黄连6g,黄柏6g,制附子3g,肉桂1g,白蒺藜15g,菊花15g,生石决明30g,决明子15g,党参10g,甘草6g。10剂。二诊:药后眼睛胀痛,头昏消失,口干,大便干好转,继续上方20剂后,检查眼压正常。故在灵活应用经方时,要谨守病机,有的放矢。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杏林碎金录——30年皮外科秘典真传》,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作者/徐书,编辑/王超,一校/陈欣羽,二校/霜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选文章】授业,【经典诵读】传道,【临证参考】实战。欢迎下载灵兰中医App,给你的中医“装备”升级。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