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中医的坐堂日记
2016/9/28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10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一个草根中医对《中医药法》的担忧(荐读)的作者王昆文老师大家还有印象吗?他自称为草根中医,在药店坐堂,符合大家对中医最初始的印象。王老师文笔不凡,写了一系列的“坐堂医日记”,大家看看,是不是也有似曾相识的画面呢?小编摘录了其中一部分,余下的全文,大家可到“灵兰中医App”里查看。(编辑/王超)

    

     坐堂医日记

     作者/王昆文

     感觉比仪器检查更重要

     病员明某,女,67岁,今日来复诊。她刚走到药店就对我说:“老师,我都快要死了!”我观察其形态,又是走着来的,就淡然一笑,说:“没那么严重吧?”等我看完前一个病人,然后她坐到我旁边说:“您先给我看一下脉。上一次你说我的脉弦。”此时她丈夫说:“她就是半夜后心跳、心难,并出虚汗。”我诊其脉仍弦滑数偏大,就说“你的病是心悸,属心气虚夹痰热引起,不宜用温补之药。”她说:“我刚去医院做了心电图检查,说我没有问题。”我说:“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既然有心难、心跳,就必然与心有关。心电图等检查只能做参考。我个人认为,自己的感觉比仪器检测更重要。”她说“刚才在医院开了‘通心口服液’”,并拿出该成药处方。我看其中有黄芪、当归、党参等,就说:“我不能说这个药好与不好,你只能审着吃(即试着服药),看服后的感觉,是否有不适再说。”我为她开的处方如下:

     复诊:心悸,出汗(夜半后1—3时),咯痰较多,仍口苦及口臭,脉弦滑大数。

     处方:生龙牡各25克,赭石25克,生石膏30克,生地20克,麦冬30克,瓜蒌仁20克,沙参30克,胆星15克,白芍20克,五味子10克,丝瓜络10克,炙枇杷叶30克,夏枯草25克。2剂。

     中医治病,原来还要问么?

     2008年6月28日,上午诊所里来了一位男性老者。他走到我的诊桌前坐下,一边说“那边的医生病人多,就在你这儿看”,一边伸出手来让我诊脉。我见他的头发近乎全白,只是还略有一点浅灰黑,就问他:“老同志恐怕有70多岁了吧?”他答:“七十一”。后来我又问:“您老人家感觉得有什么不好?”他答:“原来还要问么?算了算了!”说着,他一面把手缩回去,意思是不要我继续为他诊病,一面他又在身上掏钱,并说“我还是给你一元钱”(表示是我为他摸了一下脉的酬金)。

     我马上站起来表示回绝,把他的手推回去,说“我不能收您这个钱,绝对不会收。您去找他不需要问病的医生看好了。”于是他就站起来离开了诊所,也没有见他再找其他的医生看病。这时,旁边正在看病的一位老大姐问我:“他怎么不看病了?”我说:“他把中医诊病误解了,以为中医看病不需要问。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常识。”

     我感到有些遗憾

     2013年8月18日上午,一个一岁零两月大的小男孩被其父亲和姥姥抱着来诊病。他们说是孩子发烧,已经在家服了退烧的西药,并随身带来了昨日去医院看病开的西药,有好几样。我一看孩子的面色黄而略显浮肿,目前虽然不发烧,但据介绍其饮食少,尤其是小便不大正常,有时许久都不解,有时又连着解几次。就在诊病的过程中,他又站在我的诊桌前撒了一泡尿。

     当时我未在意,后来药店里的人才发现他撒的尿液把凳子都打湿了许多,才用帕子把它擦拭了。孩子的父亲和姥姥对我说,孩子反复发烧,就怕烧成了肺炎,所以又抱到这里来看。我视其咽部略红、指纹紫,结合现症,认为是脾肾虚而且饮食伤胃,加之又服西药也难免伤了脾胃。随即我开始处方。

     但是,当我把处方开了大半时,孩子的父亲突然问我:“你开的中药么?”我说:“是”。他说:“孩子不吃中药,就是西药都不好喂!”于是就没有要我开的处方,站起来离开了。对此我感到有些遗憾:在这种情况下,一来大人不应该迁就小孩,认为他不吃中药就放弃中医治疗;二来像这种已经出现脾肾两虚症状的病,如果不服中药,恐怕也难以治愈。这件事就发生在今天。

     五百里求医

     杨某,女,58岁,今日又专门从成都到自贡来找我看病,此前她曾来看过两次。她是昨天乘坐其爱人驾驶的摩托车来的。因为摩托车不能沿着高速路走,因此只有沿着一条老公路走,全程约250公里,路上大约用了6个小时。其原来的病情主要是严重失眠,服药后有好转。但上月又突发心慌,因此在当地医院住了10余天,今又专程来复诊。我对她从那么远来看病的事很感动,当然要尽力为之诊治,不负其信任。(以后,她仍然每隔1个多月来看1次病,我用手机照了相的,不是虚构。)

     中药同样可以退烧

     今日诊一小儿,1岁零7个月,由其母亲和祖母带着来到药店。其症状是发烧,在家中测是38度,少汗,身痒,右肘皮肤发红疹数个,小便黄,指纹紫。据说患儿以往一发烧,就马上抱去医院输液,否则很快就会转为高烧39度以上。这次,其母亲因为担心和着急(脸都发红了),也准备前往医院。但患儿祖母坚持要带他来看中医。因为她以往吃过我的中药,还比较信任我。我为患儿开的处方是:香薷6克,生石膏30克,滑石25克, 薄荷8克, 银花15克,连翘12克 ,芦根20克, 淡竹叶8克,黄连6克,麦冬15克,枇杷叶20克,牛蒡子10克 ,(西瓜皮一块引)。

     我还对她们说,不要担心,中药同样能退烧。患儿的母亲说,我把药拿回去马上就熬来喂两次(此时已接近下班时间)。

     隔了1天多,患儿的祖母来告知,患儿的烧果然退了,而且饮食还有所增加。当天她们每隔1个多小时就喂患儿1次药,半夜过也喂了1次。

     这不能算“非法行医”吧?

     下午,某理工学院的两位男青年教师来药店买药。他们的年龄相仿,都只有30多岁,而且同在一个教研室。教师甲是一位业余中医爱好者,喜欢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平时家人有点小病,就是自己开中药处方调理。最近其1岁多的儿子因得肺炎,他只让他住了5天医院,就带回家再服中药治愈。

     这次教师乙来店里抓的中药处方,就是教师甲给开的。他俩拿出这张处方让我看,问“开的怎样”?教师甲对我说,他根据教师乙的病症(自觉胃部有些不适,曾做胃镜检查有胃炎)及观察其面色后,用的是大柴胡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教师乙也欣然乐于接受甲开的药方。

     由这件事使我想到,你能因此说,他们二人之间这样的治病行为是不合法的吗?总不能说这也是所谓的“非法行医”吧?

     一个业余中医爱好者

     青年教师徐某来药店买药。他对我说:“王老师,我在《复兴中医网》上见到你的文章,是谈中西医结合的,7月4日发在网上的。”然后,他对我讲了最近他的孩子生病治疗的经过。他说,其妻子是某三甲医院的护士,这次孩子感冒后,她就在家中给他输液治疗。孩子只有4岁,输了一天液后未见好转,且出现精神萎靡。

     徐老师是一个业余的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看有关张仲景学说的书,如黄煌、胡希恕等人的心得和经验介绍。他说,他就认准了黄煌介绍的只要是“精神萎靡”,就是用麻辛附子汤的主证。所以他就给孩子开了以下1剂处方,即:麻黄10克, 细辛10克, 附子15克。 孩子服本方后,果然见效。

     我不禁想到,一个业余中医爱好者,敢于给自己仅有4岁大的小孩用麻辛附子汤治疗感冒,这是需要胆量的。因为一般的中医平时都不大敢轻易用此方。

     谈着谈着,他就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本书。我一看,是《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就问他:这本书您看了多长时间?他答:“有半年多,是从网上买的。”从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学习好经方的重要性,也对他——一位业余中医爱好者增加了几分敬意。

     又来了一个要求你诊脉说病者

     病员罗某,女,她这次来的目的就是要我为她诊脉后说病,而又不告诉自己的病情,最后她以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离开,当然也未要我开处方。这样的病员,差不多几个月会遇到一两个,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也说明,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些误解,以为中医仅凭脉就能认识和诊断所有的疾病,并以此来考验医生。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哪有那么神。中医的诊,望、闻、问、切,各有所用,不可或缺。

     看这个病用了35分钟

     2009年6月9日,早上下了点雨,店里来的病人较少。11点钟来了第四个病人邹某,女,53岁。实际上她刚去过一家医院找一位中医给她看过病,已开了一张处方,只是没有抓药,却又来找我。其主诉是:一个多月前患感冒,已在医院服了数剂中药,但未完全治愈。目前仍然鼻塞,咽干,或咽痒即咳,睡眠差,多汗,大便有些下坠,似解不畅,有时头痛耳鸣。我视其舌质前部略红,舌苔后部稍腻。她拿出前面医生开的处方和病历给我看,其中有苍耳子、辛夷等药。由于她本人看过多次中医,对一些中药的药性也略知一二,所以对医生给开的处方也有她自己的看法,往往有点评头论足,或表示怀疑,甚至认为不该用某些药。这一次我经过详细了解和审视其病情后,给她开了一张处方。

     她拿在手上,依然有些不放心,将信将疑,并对其中几味药提出质疑。她对我说,她本来大便就有些难解,为什么我还要用黄连?又为什么要用木通、丝瓜络和知母?为什么没有用苍耳子、辛夷?我说,看病要从全面来分析;中医看病,各人的认识不一样,用药的经验与习惯也有差别。如果你相信我,就服我开的药,不相信就不要这个处方好了,我也不会生气。之后,她还是把那张处方退还给了我,然后离开。

     她走后,坐在我旁边的周医生才告诉我:你今天看这个病用了35分钟。那天下午,这个病人也是来找他看过病,结果还是没有要他的处方,说她还是用在医院里给开的那张处方去抓药。

     由这件事使我想到,汉代的司马迁曾说过“病有六不治”,而我看在这“六不治”之外,或者还可以加上一条,那就是:对医生怀疑和不信任者,也难治也。

     什么是“风”?

     退休教师邹某,女,63岁,2009年9月8日初诊。

     主诉:每天黎明前4时许即醒,不能再入睡,需服安定片(先1片,后改为半片)。而白天则疲倦无力,足软,总想躺着,且自汗重,头晕,忌吹风扇。因近日天气甚热,全家人都要吹风扇,她就只有四处躲让开。喉间似有痰,时欲咯,咽或发痒。心中搁不得事,且心情容易紧张,但食纳尚好。

     我诊其脉弦数偏大,舌苔白润。我说,据我的观察,主要是“风”象较重,无论是失眠、足软、眩晕、忌吹风等,都是由“风”引起。病人问:“什么是风?”我答:“‘风’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涉及的面较宽,但在中医教科书上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地说,‘风’可以由湿、痰、热、虚等产生。你的病主要是由痰湿及郁热所致。平时在饮食禁忌方面注意不能或少食鸡,因鸡能生风;少食肥肉,因其能生痰。

     病人说:“原来如此!我本来就是打算现在天气凉快点就去买鸡来炖。而自己历来都不能吃参一类,不论是人参或是洋参,服后皆要起热。”另外,她又问我“能否服当归、黄芪?”我也答复她不宜服,我的处方中都没有用,而用的是化痰湿、清郁热、通络息风的药,先服两剂再诊。

     从这一病例的诊断过程可以看出,看病主要是分析和探求其病因与病机,而不在于给它确定个什么病名。实际上,真要做到所谓的“确诊”,亦很难。

     可怜稿费16元

     下午我收到了某医刊寄来的稿费汇款单,金额是16元。我发表的这篇稿件约1600余字,据此估计,其稿费大约是每一千字为10元。而我当初为此稿汇去的刊登费是280元,两相比较,其差额何其大也!

     足掌发热,下气开痰

     有一位宁姓老妪(约60余岁)来药店询问我,说她的足掌、足背及小腿一段发热,表面有火辣感,是什么原因?已经有1年多了,有的中医说是肝、肾阴虚,有的说是风湿,有的说是气虚,已经服过几个医生的药共数十剂,有时略减轻,但始终未治愈。我答复她,可能是因为经络为痰所阻。她说,还未听说过此说法,她自己平时又不咳嗽吐痰。因此她有些怀疑这种说法。但后来她还是让我给她开了一张处方。

     该患者的精神及身体状况都还不错,说话声音大,向我反复询问,说她对自己的病有些担忧,想去医院做其他检查。我说,你去检查恐怕也查不出什么······。此证我曾遇到多例,有的是手心、足心皆发热,有的甚至晚间只能把足掌露在被子外面,不能盖。其治法,有一首歌诀云:手足心烧火热方,前胡白前枳蒌姜,青葙半麦芩吴竹,下气开痰化热良。

     湿则伤肾,肝自生风

     今日,唐某(女,约60岁)来诊,自诉晚间睡下后约1小时多,(大约在子时)即胸闷、咯痰,兼有上肢关节痛,平时畏风,目下晦暗。她说,如果自己在海南(其女儿在海南工作),则因那里的气候干燥而少有患病,而自贡本地则不一样。

     由此使我联想到前辈医家刘潜江说过的一句话,很与此病的病机相吻合,就是“湿则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本病状有痰湿化风之象(畏风,目下晦暗),故我采用的除湿化痰祛风法治之。

     摸脉是否能诊断缺钙

     上午,一位病员给我旁边的李医生打来电话,问她:“李医生,我有点缺钙,您摸脉摸出来没有?”李医生回答说:“我没有那个水平可以摸出来。您就是缺钙,我也摸不出来,何况是‘有点缺钙’。”

     终生难忘三件事,现身说法信中医

     2009年8月30日,一位姓邓的男子(69岁)来药店向我咨询其女婿患病发烧的事,顺便向我讲了他亲身经历的3件事,说明他何以相信中医。

     第一件事是大约在30年前,他本人的附睾上就长了一个肿物,逐渐增大,有时疼痛。曾去某医院检查,医生说必须做手术把睾丸切除,以防其恶变成癌症。但他本人不愿意,只是在疼痛时采用书上的一个单方治之,即用白胡椒碾细末,调面粉外敷、疼痛即止。虽然此肿物至今仍未消散,但他说对自己身体并无大碍。

     第二件事,也是他因某次生病住院,医生用了某种进口的西药后,发生呃逆不止(即胃痉挛),似乎要封喉闭气,西医治疗了11天,不能止。后来他自己参照某《偏方大全》上治疗呃逆的一个方子治疗,很简单,即用何首乌煎水,然后将所煎药汁煮两个鸡蛋服之。开始时是用何首乌20克,效果不大;后改成用40克,即治愈。

     第三件事是他的母亲的病。多年前,其母亲患呕吐症,经本地几位较有名的中医治疗,未见效。后来,也是他本人参考一本医书(好像是《辨证奇闻》)上的介绍,说其母亲的病状属于肝郁所致,应用逍遥散治之。后果然见效。

     通过以上这些经历,所以这位邓翁对我说,他本人还是十分信任中医,并且他现在还建议自己的正在读中学的孙女今后也学中医。

     I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王昆文。编辑/王超,校对/居业、麦子。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选文章】授业,【经典诵读】传道,【临证参考】实战。欢迎下载灵兰中医App,给你的中医“装备”升级。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