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要分阶段
2016/8/24 老中医养生道

    

    


     秋天分为初秋、中秋和深秋三个阶段,虽说都是秋天,可是缺略有不同。相应的,初秋、中秋和深秋的养生学问也大有不同,具体应该怎么样去操作呢?

     初秋滋阴润燥健脾

     初秋暑热未退,气候逐渐干燥,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此外,山药山楂粥也不错,可取山药50克,山楂30克,粳米50克,将山药去皮切成块状,山楂洗净,剖开去核,加粳米一起加水煮粥食用,有健脾胃消食的作用。

     初秋天气变化多端,早晚温差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老人、小孩及免疫力低下的人易受凉感冒。

     中秋防燥润肺

     中秋季节,暑热散尽,天气逐渐变冷,加上气候干燥,很多人常常会有口干舌燥、口角炎、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燥热表现。此时要注意防燥润肺。

     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所以应多吃润燥食品,如生梨、荸荠、柚、银耳、甘蔗等。其中,五汁饮是比较经典的一款养生茶,将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各等分,将5种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30分钟即可,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金秋时节也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但不能剧烈运动,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其中,散步、慢跑就是很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每天晚饭后约上三五个家人朋友一起,散步或慢跑半个小时左右,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等。

     深秋防寒护血管

     深秋已经接近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寒邪从体表往更深度的脉络侵袭,血管遇冷容易发生痉挛、淤堵等,此时最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因此,深秋养生要特别注重防寒保暖,保护血管,特别是下肢、末端、静脉等离部位。

     比如用红花水泡脚就是不错的选择。用红花20克、当归20克、桂枝10克,加入适量的水煎汤,每天下午或晚饭后一小时后泡脚,有散寒、通络、活血的作用。提醒有脚气的人就不要泡了,容易造成感染。

     此外,中医认为老人易淤,老年人由于上了年纪,血管容易发生瘀堵,血液代谢缓慢,此时不妨每天喝点三七粉,每次2克,用温开水冲服,每天喝2次,活血化瘀的功效很不错。

     春捂秋冻—这五类人不能冻

     1.慢性肺病患者

     “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2.心血管疾病患者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

     3.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

     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吐或泄,或胀或痛。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4.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尽快治疗。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图片来源网络)

    

     明天精彩继续……

     一滴水可以荡漾整个湖面,一篇文章分享可以触动无数心灵。

    

    


     购买产品,点击“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老中医养生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