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胃管为什么会非计划性拔除?
2016/3/13 护理人
临床护理中发现,胃管非计划性拔除时有发生,经常重新插管,不仅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增加医疗护理的风险性,增加患者精神和肉体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支出。总结了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原因有:
来源:“护理人”微信公众账号
1.固定胃管的方法
临床护理中发现,护理工作者大多数采用教科书描述的传统交叉方法来固定胃管,即“用胶布将胃管固定在鼻翼及面颊部”,此方法采用2条普通的医用白色胶布,1条长约1cm×10cm,交叉固定于患者两侧鼻翼,再取1条长约1.2cm×15cm交叉固定于一侧颊部。由于使用的传统胶布窄小,大多宽度为1cm左右,与胃管及皮肤的接触面积小,影响了胃管的牢固性,所以极易发生胃管非计划性拔除。这是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首要原因。
2.固定胃管的胶布质地差
实际临床护理中还发现,采用传统交叉固定法的白色胶布粘性差,极易导致胃管的非计划性拔除。
3.影响胶布粘性的相关因素
临床护理中也可见,患者的汗液、污渍污染胶布、胃管留置时间长、胃管的机械性牵拉等,均可使胶布的粘性下降,极易引起胶布松脱、胃管移位、脱出、从而容易导致胃管的非计划性拔除。
4.护理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
临床护理中,还经常由于护理人员对于胃肠减压术相关的健康宣教不到位,或者健康宣教过于简单、笼统、仓促,以至于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有效配合,结果导致胃管的非计划性拔除。
5.患者(或家属、陪护人员)的自身因素
(1)由于患者(或家属、陪护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个体特征、经济状况及卫生常识等情况各不相同,从而使得患者在配合方面也不一样,表现也可能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文化素质高、卫生常识和经济状况好的患者(或家属、陪护人员)以及专业的护工配合性较好,不易发生胃管的非计划性拔除现象。反之,配合性相对较差的患者(或家属、陪护人员)则容易出现胃管的非计划性拔除现象。
(2)行胃肠减压术的患者,胃管造成其咽喉局部异物感疼痛,患者恶心、欲呕,咽喉局部有压迫感,甚至有的患者感到通气困难、胸闷,最终因难以忍受痛苦而拔管。还有极少数患者因自身配合性、忍受性差而自行拔管。
6.发生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时间性
临床护理中发现,大多数胃管的非计划性拔除发生在疾病恢复期和手术后期。在疾病初期,一般患者的病痛明显,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疾病上,对胃管的排斥性小,配合性好;反之,到了疾病的恢复期和手术后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病痛的逐渐减轻,患者对胃管的排斥性较大,配合性也较差,甚至有的患者认为,胃管的留置可有可无,从而发生胃管的非 计划性拔除。
7.重力因素
临床护理中,多见于胃管连接的负压引流器内的引流液量多未及时倾倒、更换体位或咳嗽时,由于重力作用而导致胃管的非计划性拔除。
8.其它因素:
患者在睡觉时、家属及护理人员监护能力减弱,患者误将胃管拔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