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护士、担架工都在,为何无法抬患者下楼
2016/7/18 护理人

    

     来源:今晚报

     一则“北京急救人员要求另找人搬抬病患”的消息日前引发社会关注,将原本争议缠身的院前急救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急救人员的义务?

     据网友“身在闹市向往恬静”发微博称,7月9日凌晨,年逾八十的父亲在家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家属立即拨打北京急救中心电话(120),急救人员赶到后“只是简单地测了血压,就让我母亲赶紧找人往下抬人”。这位病患家属质疑,“120急救来了5个人,竟然抬不了一个老人”,且找人搬抬浪费了治疗时间。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说,据她了解,7月9日4时41分,北京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家属电话;4时58分,急救车到达现场。医生和护士带着全套设备,包括诊箱、插管等。医生给患者量血压、听心率、测血糖,发现患者有脑血管病特征,但基本生命体征平稳。当时患者吐得比较厉害,需要将患者从5楼搬抬到一楼,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比较重。医生和患者老伴儿一起下楼叫搬运工,又找了保安。留下的护士看护病人,给病人清理呕吐物、穿鞋。患者家属又叫了邻居。

     “最后,担架工、医生、保安和邻居四个人抬,一起把患者抬到救护车上,护士则拎着监护仪和其他设备跟随。大约5时50分,急救车到达北京潞河医院急诊科。”刘红梅说。

     一名急救专家分析指出,这种高龄脑血管病患者,要始终处于平躺状态。在楼道的拐角处,是要抬起担架把患者举过头顶的。当时,护士还要拎着监护仪,因此一个医生和一个担架工很难将患者平稳地从5楼抬下来。

     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相关负责人表示,司机和医生一般会协助患者搬抬。人手不够的话,也会让患者家属帮忙搬抬。

     到底由谁负责?

     急救人员是否有义务帮病患抬担架,是此次事件引发争议的焦点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急救约等于救护车和搬抬服务。”刘红梅说,我国的急救理念是把医生尽快送到患者身边,那么医生不一定具备搬抬的力量。“实际上,院前急救服务的主要任务,不是搬抬和运输,而是对危急重症患者及时进行医疗处置,因为急救车上配备的是专业的医护人员。”

     与此同时,社会上不乏呼吁救护车应配备专业担架搬抬人员的声音。北京市人大代表、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任宋慰祖认为,需要考虑到患者家里没有多余人手帮忙的情况。对各类外伤内损病症患者,为了不造成二次伤害,应实施相应的专业搬抬转移处理。

     在此次事件中,由于患者家属在拨打120时说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北京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在派出急救车时,配置了担架工。但在面对脑血管病、患者个人体征特殊等具体情况时,仍出现了一名担架工不够用的情况。

     “虽然没有法律规章要求医生搬抬患者,但是搬抬危重病人一直是我们默认的分内事儿。”刘红梅呼吁,对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家属、周围的人、目击者共同来帮助,把患者更快更好地送到医院救治。

     专业担架员缺乏

     今年5月,北京提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修改三稿)》,拟规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为有需求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从草案修改三稿中可以看出,要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提供搬抬服务,并不是“一刀切”,这主要与急救资源极为有限的现状有关。

     记者了解到,专业抬架人员不足的情况在全国多地普遍存在。如在北京,急救中心每天呼入电话4000多个,其中要车的约1300到1400个,派出车辆900到1000车次。但是,并不是每辆急救车都配备了担架工。

     “经过多方呼吁,北京市拿出财力,给了四五十个担架工的经费。”刘红梅说。

     不少急救专家认为,要想让急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让急救人员和设备真正做急救的事,关键在于分类分级调派。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对需要急救的患者采取分层分类救治。其中,急危重症患者由政府提供免费服务;对非紧急的,比如需要搬抬的骨科病人,则由市场化公司提供服务。

     诚 邀

     还没有关注“护理人微信公众号”的护理同行,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之后,留下你的所思所想,和我们一起传递300万护士的酸甜苦辣!

     投稿爆料:huli_ren@126.com

     微信联系:加微信chenxi201602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