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多久需要更换?
2016/8/12 护理人


证据来源
本文证据来源于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4期的1篇基于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1],是2010年发表的相同主题的系统评价[2]的更新版。该系统评价全文可从Cochrane 系统评价数据库中获取(www.cochrane.org/reviews/clibaccess.htm)。
临床问题
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多久需要更换?
证据描述
留置针穿刺是一种有创操作,不必要的定时更换,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不适和医疗费用,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目前,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 INS)的静脉输液指南[3]建议:为了减少感染和静脉炎的风险,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下面简称留置针)的更换频率每次不宜少于72-96h。目前大部分医院都遵循这个建议定时更换留置针。
而2013年最新的Cochrane系统评价认为72-96h更换留置针与出现临床指征时更换留置针,两组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静脉炎的发生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出现临床指征时更换留置针的费用则明显低于72-96h更换组。出现拔管的临床指征,是指留置针穿刺部位发生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①滴速减慢或不滴,②局部有渗出,③穿刺点周围发红、有压痛,④患者主诉穿刺部位出现明显不适。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共5项研究(N=4806)评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其中3项研究报道没有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项研究报道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合并这2项研究结果后,常规更换组与出现临床指征更换组的发生率各为2/2441和1/2365,没有统计学差异(P=0.64)。(证据等级:高)
静脉炎:所有5项研究(N=4895)均报道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临床指征更换组和3天更换组,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各为186/2365和166/2441,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这个结果不受连续输液或间断输液的影响。(证据等级:高)
任何原因导致的血流感染:1项研究(N=3283)评估了任何原因导致的血流感染,出现临床指征更换组为4/1593 (0.02%);常规更换组为9/1690 (0.05%);没有统计学差异(P=0.21)。(证据等级:中)
渗出:4项研究(N=4606)评估了渗出的发生率。常规更换组的发生率(452/2346,19.3%)明显低于出现临床指征更换组(518/2260,2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证据等级:高)
局部感染:4项研究(N=4606)评估了局部感染的发生率。出现临床指征更换组的发生率(2/2260,0.09%)与常规更换组的发生率(0/2346,0.0%)没有统计学差异(P=0.30)。(证据等级:高)
导管堵塞:所有5项研究(N=4806)均评估了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出现临床指征更换组为398/2395 (16.6%),常规更换组为377/2441 (15.40%),两组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16)。(证据等级:高)
死亡率:1项研究报道了死亡率,每组各有4例患者死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3)。(证据等级:中)
费用:3项研究(N=4244)测算了费用。出现临床指征更换组的费用显著低于常规更换组(P<0.00001)。(证据等级:中)
证据特征
该系统评价纳入了7项比较常规更换(72-96h)留置针和出现临床指征时更换留置针的RCT。其中,5个在澳大利亚开展研究,在英国和印度开展的研究各1个。5个RCT是单中心试验,1个是在澳大利亚3家医院进行的多中心试验,另1个是试验在社区医院开展。
所有的研究均报道使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3项试验用密封的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另外4项则使用电话或计算机进行分配隐藏。所有评价留置针更换时间的研究中,无论是参与者或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均不可能实现盲法。
实践推荐
建议医疗机构采用出现临床指征时(如滴速减慢或不滴,渗出,穿刺点周围发红、压痛,患者主诉穿刺部位出现明显不适等情况)更换留置针的政策,而非每72-96h更换一次。(A级)
为了减少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每个班次观察留置针穿刺部位的情况。(B级)
当出现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如炎症、渗出和堵管时,应及时拔除和/或留置针。(A级)
注:本文采用WHO的GRADE等级系统进行证据等级划分。
作者:许丽春,博士,复旦大学护理学院
来源: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
诚 邀
还没有关注“护理人微信公众号”的护理同行,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之后,留下你的所思所想,和我们一起传递300万护士的酸甜苦辣!
投稿爆料:huli_ren@126.com
微信联系:加微信chenxi201602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