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牙齿病是容易被低估的健康隐患!|四版
2016/5/9 广东卫生信息



牙齿
牙周炎易被低估的健康隐患
★主讲人: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潘宣
专家简介:
潘宣,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口腔医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口腔医学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主委。硕士生导师,教授。

潘宣多年来一直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口腔肿瘤诊治及口腔种植术等方面有较深造诣。能独立开展各类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大中型手术,如舌癌、颊癌、口底癌的根治手术(口、颌、颈联合根治术);颌骨切除术及重建术;保留面神经腮腺全摘术;颞下颌关节成型术等,填补多项医院空白,口腔癌根治术患者5年存活率超过80%,并且保证了患者口、颌功能基本正常。近年来,他先后在国家级及省部级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具有良好的医德和师德,长期以来深受患者及学生的好评。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出现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置之不理。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潘宣教授表示,牙龈红肿,刷牙出血可能是牙周疾病的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牙周炎,会出现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甚至牙齿松动、脱落。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炎与多种疾病之间存在联系,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也就是说,牙周炎是导致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8020”计划,让每一位老人到了80岁还拥有20颗能正常咀嚼食物的牙齿。8020的目的是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人的长寿和提高生命质量。“保证健康规律的作息、戒烟、早晚刷牙、定期洗牙、预防牙结石,及时治疗牙周疾病,做到80岁20颗牙。”潘宣说。
口腔里的危机——牙龈出血 牙齿松动

牙周炎是累及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引发牙周支持组织的炎性破坏。发病年龄以35岁以后较为多见。如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由牙龈向深层扩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而发展为牙周炎。由于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而易被忽视,待有症状时已较严重,甚至不能保留牙齿。
潘宣介绍说:“口腔是人体6大细菌库之一,研究显示,口腔内有700多种细菌,1ml唾液就有10^8个细菌。这些细菌长期存在于口腔内,分解食物残渣,释放毒素。牙龈最容易受到细菌毒素的侵蚀,产生炎症,并逐渐蔓延到牙根、牙槽骨,继而发展成牙周炎。如果大家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就要引起注意了。”
牙龈出血如果出现刷牙或咬硬物出血,就表明牙龈有炎症了。应该及时就医,进行洁牙等治疗,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牙龈不碰也出血,就需要引起警惕,因为有些血液疾病的首发症状就是牙龈出血,比如白血病。此时,需要及时就诊,以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牙龈红肿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波浪状,边缘很薄,紧贴牙齿。触碰和刷牙不出血。如果发现牙龈红肿,看上去很松软,与牙面不贴合,提示牙龈患病了。
口臭 口腔异味多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胃肠道疾病、鼻部疾病、义齿等导致的,其中口腔卫生不良占90%以上,此时需要进行洁牙、刮治等祛除牙菌斑、牙结石等治疗。
牙龈退缩有些人会发现牙齿变得越来越长,牙龈也退缩,多是由于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所致,虽然牙周治疗很难使某些类型的退缩再生,但是通过恰当的治疗,可以阻止退缩更严重。
咀嚼疼痛、无力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稳固度下降,咀嚼时就会疼痛或嚼不了硬物,咀嚼效率下降,此时牙周病已经到了中晚期。
牙齿移位、伸长 特别常见于上下前牙,原本整齐的牙齿出现倾斜、移位,牙齿之间也出现缝隙,不但影响咀嚼,还影响美观。这也是牙周炎晚期的表现。
牙齿松动或自动脱落 这是牙周炎晚期最常见的表现,有些人出现牙齿自动脱落,连血都没出。此时,千万不要认为是因为“老”才掉牙,这是牙周病的重要表现。此时,应该及时就诊,让医生帮助保留好其他牙齿,免得失掉更多牙齿。
“牙周炎有轻中重三度之分。轻度牙周炎,牙齿出现牙菌斑和牙结石,通过定期洗牙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中度牙周炎牙齿已经有些松动,还是可以通过牙周带刮治治疗;重度牙周炎不但治疗棘手而且费用昂贵,效果也不甚理想。”潘宣解释道。
全身健康的定时炸弹——牙周炎

王先生这段时间总是牙龈出血,有时咬一口苹果都能看到血迹,还有点口臭,他以为是没好好刷牙,便不太在意。有一天,王先生在上班的途中突发心肌梗塞,幸好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经过详细检查,王先生的心肌梗塞与牙周炎脱不了干系。
“如果你以为,牙齿只要还在、能吃东西就万事大吉,那就错了。根据研究表明,有牙周炎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正常人高2倍,口腔健康关系到全身健康。很多人对口腔健康的认识远远不足,像王先生就是个例子。” 潘宣告诉记者:“牙周炎是牙周带有很多细菌,这些细菌会产生毒素,会坏死和剥落,通过血液吸收到体内就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内壁的炎症,导致动脉硬化,动脉壁上沉着斑块,斑块脱落就可能会引起心肌梗塞或脑中风,有研究报道,在动脉壁斑块上培养出的细菌与牙周炎细菌相同。”
心脑血管疾病与牙周炎研究表明, 50岁以下男性牙周炎患者或无牙者冠心病发病率高出普通人群70%。牙槽骨吸收严重者致死性冠心病和心脏骤停发生率分别是正常人群的2~3倍。牙周炎、牙龈炎患者患脑中风的概率高出3倍。
糖尿病与牙周炎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之一,牙周炎对糖尿病也会产生影响,彼此相互影响。目前已有报告指出,患有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经牙周治疗后血糖下降,用药量减少。因而,控制糖尿病必须考虑控制牙周炎,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反之,糖尿病的控制也是牙周炎得到改善的重要前提。
消化系统疾病与牙周炎幽门螺旋杆菌是造成胃溃疡、慢性胃炎、甚至胃癌的重要病因,吃药以后控制住了胃里面的幽门螺杆菌,胃病会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果患者有牙周炎或患者口腔中含有幽门螺旋杆菌,还会通过口腔再次输入到胃里面。
呼吸系统病与牙周炎牙菌斑尤其是牙周炎患者的菌斑可能是呼吸道致病菌的寄居地。口腔卫生差的人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1.77倍。另一项为期25年的纵向研究分析吸烟、牙槽骨高度、年龄、教育、饮酒等因素,发现牙槽骨吸收增多使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险性增加。
早产/低体重儿与母亲患牙周炎有关研究者在羊水和羊膜中检出口腔微生物,分离最多的一种菌是口腔常见的核梭形菌。来自口腔的暂时性菌血症通过血液传播和胎盘感染羊水,这些致病菌和或炎症产物可以通过血液影响胎儿。
口腔健康的保证——洗牙和刷牙
“牙垢、牙菌斑、牙结石是口腔细菌的温床,刷牙、定期洗牙是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有效方式。”潘宣介绍道。
洗牙“牙结石是牙周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牙结石又称牙石,通常存在于唾液腺开口处的牙齿表面。如下颚前牙的舌侧表面,上颚后牙的颊侧表面和牙齿的颈部,以及口腔黏膜运动不到的牙齿表面等处。牙结石开始是乳白色的软垢,会因逐渐的钙化而变黄、变黑、变硬,刷牙已经无法祛除。潘宣提醒到,很多人有洗牙的经历,但是做到定期洗牙的人少之又少。洗牙3小时后牙黏膜形成,2~3天牙菌斑形成,10天后会产生新的牙结石。因此,几年洗一次牙远远达不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建议大家至少一年洗一次牙。
刷牙刷牙人人都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刷牙要刷干净牙齿的几个面:
刷外面:将牙刷刷头放在牙齿与牙龈边缘呈45°角,轻柔地来回刷,然后将牙刷顺着牙缝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
刷里面:用上述同样方法刷每颗牙齿的里面;
刷咬合面:将牙刷平放,来回刷咀嚼食物的牙齿面(咬合面),最好也刷刷舌面。
“刷牙要保证早晚各一次,有条件的人可以三餐后刷牙,刷牙时间保持3~5分钟。”此外,潘宣还提醒到,牙刷要选择软硬适中的,牙膏不要只钟情于一种牌子。
有些人喜欢用漱口水代替刷牙,这是不对的,漱口水虽然有杀菌功能,但是长期使用会破坏口腔菌群平衡,更容易影响口腔健康,用清水漱口最好不过了。除了刷牙以外,我建议大家餐后使用牙线,祛除牙齿缝隙的食物残渣很有效。”
(本报记者 赵莹本报通讯员 王媛)
疫苗种类全知道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邓惠鸿 吴承刚
yimiao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根据我省相关疾病的流行特点、国内外的使用经验和疫苗供应等情况,省卫生计生委2015年印发了《广东省15岁及以上人群预防接种指南(2015年版)》,省卫生计生委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推荐15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流感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含麻疹和风疹成分疫苗以及水痘减毒活疫苗等5种疫苗,并对5种疫苗的适用人群、接种程序进行了规定。5种疫苗均为自费疫苗,遵行“知情同意、自费自愿”的原则。
此外,今年5月1日实施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停用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用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替代,并将脊灰灭活疫苗(IP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我国将实行“1剂IPV+3剂OPV”的免疫程序,即儿童的四次脊灰疫苗接种中,接种1剂脊灰病毒灭活疫苗,其他三次接种减毒活疫苗。
脊灰病毒有I型、II型和III型三个血清型,相应的疫苗也需要包含三个血清型的疫苗毒株,即三价脊灰疫苗。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II型脊灰野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接种含II型毒株的减毒活疫苗已经没有必要。
OPV是用脊灰野病毒株经过细胞传代复制后致使病毒毒力减弱后筛选得到的疫苗株制成的,含有减毒脊灰活病毒。IPV通常由遴选的脊灰野病毒株或者脊灰疫苗株灭活制成。IPV和OPV一起使用,对儿童起到的保护效果更佳,既有助于减少脊灰减毒活疫苗所致的相关病例的发生,同时也可有效降低脊灰野病毒输入和传播风险。



哮喘预防三大误区医学指导: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内科 赵海金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全球每 20 个人中就有 1个患有哮喘。在中国,哮喘患者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哮喘如果经过规范化治疗和管理,多数患者可以得以良好控制。然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很多哮喘患者及家属存在认识、用药及管理的误区。
长期慢性咳嗽或为哮喘
误区:一位年青女性,因反复咳嗽长达半年之久,最近气喘有1周才到医院就诊,医生经过胸片、肺功能等详细的检查确诊为哮喘,予抗哮喘治疗1月症状完全缓解。这位女性自觉症状缓解,认为不需要继续治疗,于是自行停药。3个月后因感冒诱发,喘息再次发作,且症状较上一次明显加重。
解释:这类患者往往对哮喘认识存在不足,对哮喘诊断这个事实不接受,他们认为家里没有哮喘家族史,便不会得哮喘。
根据最新的哮喘防治指南,当反复(多次)出现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在夜间和早晨时加重;症状可由锻炼、大笑、过敏原、冷空气、感冒病毒引起,尤其是当一些患者只有咳嗽或胸闷等症状时,就需要主动到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患有哮喘。调查发现,在慢性咳嗽(超过2个月)患者约1/3最后诊断为哮喘。因此,如果出现上述呼吸道症状,病情反复,且与环境因素有关,则有必要到正规医院确诊并接受哮喘长期管理。
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的最基本药物
误区:很多哮喘患者会对医生说:“我要开具抗生素消炎,肺部炎症老是不好,你就不要给我开那种吸的药物了,我觉得没有必要。”
解释:这是哮喘用药较为常见的误区。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一般的引起肺炎的细菌感染是完全不一样的。全球哮喘防治创仪及我国哮喘防治指南明确强调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治疗的最基本的药物,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抗生素进行治疗。
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联合其他类型的药物,又存在用药的另一个误区。赵海金介绍,在使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担心激素带来的全身的副作用,担心这会不会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以至于自己用药的不足。“临床发现相当比例患者按医嘱的一半的量甚至更低的剂量治疗,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但在下一次复诊时肺功能较前明显下降。”
要纠正的是,激素类药物多为吸入类,其激素的剂量是较低,主要对咽喉有一定的副作用,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咽喉干、痒,极个别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这种情况一般通过用药后漱口可以避免。
患哮喘可以适量运动
误区:哮喘患者:“我有哮喘,已经间有呼吸困难,我还能运动吗?我特别担心运动会诱发喘息发作”。
解释:哮喘患者如果接受规范治疗,注意避免环境刺激因素,多数患者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但确实有部分哮喘人称为运动性哮喘,运动可作为一种单独的诱发因素,一般指在剧烈运动后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实际上近年有多项临床证据表明有氧训练法可以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提高哮喘临床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有氧训练法又称耐力训练法,采取中等强度活动量的运动以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和改善新陈代谢的锻炼方法。常用的方式有:散步,步行,慢跑,游泳,滑冰,旱冰,骑马,武术、太极拳等。对此,有氧运动可以作为药物疗法的辅助治疗方案,哮喘患者尤其是中重度哮喘患者很有必要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
(本报通讯员 李晓姗)
推荐阅读
【悼念】陈仲伟主任一路走好,惟愿天堂充满爱!
【紧急通知】省卫计委:严密防范暴力伤医事件!
【头条】省卫计委党组书记段宇飞探望重伤专家及家属,呼吁全社会关爱医务人员!
【痛心】省医医生被砍30多刀,生命垂危!省卫计委表态:对伤医行为零容忍!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医药卫生人才招聘”专题页面,获取更多医药卫生招聘信息!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广东卫生信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