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听懂这6个心脏“求救信号”,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2016/6/2 广东卫生信息

    

    

    蒲蒲

     “喂?你好!我是你的小心脏,你最近的生活习惯伤害到本宝宝了,宝宝不开心了,宝宝要罢工了!”

     哎,有时候,我们的心脏也是一个傲娇的小公举,你要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倾听哦,不然她真的会罢工!!!

     心脏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危害你的健康,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因心脏病猝死,却鲜有人关注心脏发来的求救信号。权威心血管专家提醒你及时注意心脏失灵的前兆,尽力争取更多救治时间。

     受访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 许顶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文玲

     上海瑞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吴立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及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马根山

     美国杜兰大学教授 保罗?威尔顿

     心脏发来6个“求救信号”

    

     1胸闷胸痛

     威尔顿博士表示,如果觉得胸口仿佛压着一头大象,最好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觉得胸部肌肉有扯动感,说明可能有潜在心血管疾病;如果胸痛伴有放射到肩膀、手臂、颈部或下颌部的疼痛,一定要告诉医生。

     2呼吸短促

     爬一段楼梯就气喘吁吁,而过去从来没有这种现象,应警惕心脏问题;躺下时出现呼吸问题,很可能是心脏瓣膜病的症状。

     3流感样症状

     恶心、疲劳、怕冷、出冷汗等类似流感的症状,都表明供血不足。很多人都会有这些症状,但如果这些症状出现在活动后,就应该去看医生。

     4头晕目眩

     头晕眼花和眩晕,可能是血管堵塞或心脏瓣膜疾病的征兆,如果伴有心悸,则必须当心。快速站立时出现头昏眼花,也可能是心脏异常的一个信号。

     5疲劳或失眠

     很多女性患者在心脏病发作的前一周,会感到异常疲劳乏力。

     很多人心脏病发作之前出现“睡眠紊乱”。因此,突然格外疲劳或出现失眠,应该考虑心脏是否出现异常了。

     6严重的肠胃不适

     严重胃肠不适,也可能是心脏问题的一大信号。

     研究表明,有些女性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前几天,就会出现消化不良。但是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与心脏病有关,并因此延误病情。

     心脏受损,后果很严重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它是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之源。

     它是人体最勤劳的器官,昼夜不停的工作,保证血液循环,将人体生存必需的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脑、肺、胃、肠、肝脏等器官,维持它们各自的功能。

     同时,它还能带走身体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一旦心脏功能异常,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5种方法为心脏减压

    

     只要每天做出一点改变,就能保护好你的心脏,降低患心脏病的几率。

     多吃果蔬

     吃水果蔬菜有助于摄取多种营养,多吃富含钾的白色果蔬,如梨、苹果、黄瓜土豆、香蕉等食物,能将中风风险降低52%。

     随时随地多走路

     如果无法抽出时间定期去健身房运动,那就想办法增加步行的机会。工作中,爬楼梯代替乘电梯;去超市时,将车子停在距离出口较远的地方,这些都可增加活动时间。

     让牙更健康

     牙周疾病与心脏病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及牙周健康,能有效降低心脏病风险。

     睡觉之前务必刷牙,并使用牙线清洁牙齿。刷牙时间必须保证3分钟,否则就是走过场。成年人每年保证至少洗牙一次。

     定期检查

     每年定期体检对发现早期心脏问题十分必要。建议从20岁开始,每五年检查一次胆固醇,每两年测一次血压;从45岁开始,每三年测一次血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另外,心脏病患者平时一定要关注血压变化,严格控制血压。

     排解压力和不良情绪

     若心中的怨气无法及时得到宣泄,就会导致身体紧张,引发血压上升,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适度锻炼有助于排解压力和负面情绪,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使压力缓解30%。

     来源:生命时报

     火爆!热门文章排行榜!

     【扫盲】酱油瓶上这两个字很重要,一定要看准再买!

     【注意】get√癌症发生的这15种信号,说不定能救你一命!

     【头条】震惊!“超级细菌”已现身!一旦感染,所有抗生素都没用!

     快给我们的心脏宝宝点个贊

    哄哄她呀↓↓↓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广东卫生信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