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小波:中国人特别喜欢“推己及人”
2016/5/31 读者

    

    

     <1>

     《欢乐颂》里,王凯饰演的赵医生提到了两个我喜欢的作家,一个是我曾经写过之后也会写到的东野圭吾。一个是我一直喜欢但不敢触碰的作家王小波。

     也是因为电视剧的热播,网友把王小波再次送上热搜。连Kindle里面王小波的作品都上了推荐。这让现实生中那些和曲筱绡一样不知道王小波是谁的人对他产生了好奇,也让那些本来就很喜欢王小波的人又激动了一下。

     买过很多王小波的书回来看,但我从来没写过书评。

     一来觉得自己不能很好的驾驭,不能全面了解,客观叙述。二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和很多王小波的粉丝一样,在我心中,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特别到不容世人去评说,也没有人能真正评说的明白。甚至会觉得如果写的不好反而是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侮辱。

     就像他的妻子李银河所说:“他的名字就像一个接头暗号”。人们从对方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是同类。暗号,提一下就足够,不需要往复推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反而容易露出马脚。

     <2>

     采铜在《精进》里说:“一部经典的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进内心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被照亮心中不同的地方。”

     王小波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存在。一般人会给王小波贴标签是“自由”、“有趣”,而真正喜欢他的人会觉得他不应该有标签。对于他的书,我们从起初读不懂到后来好像懂了,再读一遍又好像不太懂。这就是一本好书一个好作家能带给我们的神奇力量。

    

     王小波

     所以当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可能把王小波的书当做小黄书看。当你长大一点的时候,你会照猫画虎的学他写情诗。再大一些,你欣赏他幽默中的智慧,苦中作乐的的文人之道。再后来你可能看到了他和鲁迅一样对人性的剖析,对社会的针砭时弊。再再后来,你明白他们说王小波是中国的卡夫卡不只因为这些,还因为他超深的文学造诣。我不知道多年之后再去翻看这些枕边书会有什么感悟,至少现在没有理由过多的推测和评论。

     很多文人对王小波的观点也许不那么赞同,但对他的文学素养无不称赞有加。

     高晓松提到王小波时说:“说起王小波,我有千言万语,但是真到了要讲他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冯唐形容王小波是“男人的智慧一闪,仿佛钻石着光,春花带露,灿烂无比,蛊惑人心。”说他的出现是个奇迹。

     李银河在王小波死后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也不乏艰辛,但他的生命是美好的,他经历了爱情、创作、亲密无间和不计利益得失的夫妻关系,他死后人们终于发现、承认、赞美和惊叹他的天才。”

     <3>

     曾经最喜欢王小波说的一句话是:“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年轻的时候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怒。那时候怒火冲天各种喷各种骂的的瞬间总能想到王小波的这句话,然后就像泄气的气球,霜打的茄子般没了气焰。立刻开始自我反思,是不是生气愤怒的源头都来自自己的“无能”。

     因为能力不够强,所以被人欺负?因为不够优秀不够厉害所以没有得到想要的尊重?因为不够有钱有势所以只能接受一些现实?因为情商不够高所以有很多烦心的人际关系?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剧照

     每个气愤的背后都有一个和自己有关的“因为”,想明白了,就不会再把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的生气上,而是转而去做能提高自己变成“有能”的事儿上。

     随着时间变化,看到更多的社会现象,接触到更多的人,体会更多的事儿后。发现现在最喜欢的王小波的话是:“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是的,中国人特别爱“推己及人”,这种推己及人,并不是真的设身处地为你着想,不是换位思考不是同理心。而是典型的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一种自私的意愿。

     隔壁家的赵阿姨总是喜欢为你操心。

     “孩儿啊,趁着年轻早点结婚生孩子吧,别挑这挑那了,你看看阿姨,当年就是结婚晚给耽误了。后来只能找了个没那么有能力的老公。当年上学的时候追你赵阿姨的人可多了,我就是挑啊,然后就给自己挑剩下了。现在想想都后悔。阿姨是过来人,别嫌阿姨唠叨啊!”

     在赵阿姨眼里,只要到了岁数没结婚以后的中年生活就是和她一样郁郁寡欢,终日都会沉浸在想要的很多还什么都得不到的痛苦和遗憾中。

     被劈腿的闺蜜总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你提防男朋友。

     “男人都一样,没一个好东西!别看他现在对你挺好的,实际心里不一定有什么花花肠子呢。可别像我一样,被骗了都不知道。等到最后人家跟你分手,哭的就是你了!”

     很想弱弱的回。是,不该盲目乐观应该留点心眼。但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会干出劈腿的事儿吧?

    

     电视剧《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剧照

     喜欢秀朋友圈的人看到别人发任何美食旅游享受生活的图都喜欢酸酸的说一句“有什么好显摆的”。

     喜欢用假货的人看到别人拿个包包第一个反应就是“是真的吗”。

     穷游旅行中遇到过骗子的人会告诉你穷游不靠谱很危险千万别去。

     生活过的不好的人容易把别人的事情也想的很不好。而过的好的人也往往容易觉得时间一切美好不需要任何防备之心。

     <4>

     是的,人都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谈事情谈人生。

     这本没有什么错,每个人的价值观,看待事物的观点一定来自于自我体验。而错的是,我们总是把这种所谓的“经验”强推给别人。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觉得世界就应该是自己认识的那个世界。

     你不知道别人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三观喜好,凭什么随意去判断去指点?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讲了非常明白的道理。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的时候,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的书接触的人不同,信念系统自然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

     我们在这点上虽然已经在进步,但还是做得不好。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改变,我们渐渐已经能意识到这种个体之间的不同,但是尊重这种不同还任重道远。

     西方人和东方人有个明显区别,就是西方人不喜欢“多管闲事”。大多数属于扫好门前雪不管他人闲的类型。

     有人说,西方人太冷漠,相互之间缺乏亲密感,连亲子之间都要保留那么多的空隙和界限,这样还有什么意思?那么像国人一样,把别人的事儿都当做自己的事儿,想说什么说什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就是好的就是对的了么?即便这人是你的亲人。

     正如王小波所说,在中国,我们需要经常忍受别人的“推己及人”,这种体验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要多。

     很多人不懂这种不同,不能很好的区分“自己的事儿”和“别人的事儿”。经常就会做出让别人和自己都很不舒服的事儿。也真是所谓的让别人去忍受自己的推己及人。

     其实,面对“别人的事儿”时,我们要学会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这应该是最基本的道理和礼节。

     最后,回到王小波的观点中,了解他的都知道,他一生最推崇自由二字。这不单是身体上的自由,更是精神上的自由。

     但当一个人用推己及人来审视另一个人时,其实往往侵犯了这种自由,那么,这显然是不对的。

     读者微信专栏作者:反高潮。媒体边缘人,旅游爱好者。偶尔鸡汤,偶尔八卦。热爱吐槽热爱观点表达。公众微信号:fangaochao2015 微博:反高潮

     本文系《读者》微信公众号独家稿件,如需转载,务必在文首注明:“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作者反高潮。白名单开放请联系“读者”微信后台。

     编辑:朝歌

     读者·书房今日推荐:《读者》三十五年精华文丛,点击图片可购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读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