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医学研究生和他们的“葛大大”
2016/4/3 青苗儿童口腔
我们的“葛大大”
——记我们的导师葛立宏教授
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医学
研究生 余湜 汪晓彤

葛立宏儿童口腔医学
葛立宏教授简介:
葛立宏(1952-),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儿童牙齿发育异常的诊治、儿童咬合诱导、儿童牙齿外伤、婴幼儿龋病的综合防治以及残疾儿童的牙齿及全身麻醉下儿童牙病治疗等。
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第三、四届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家组组长;北京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儿童口腔医学),亚洲儿童口腔医学会(PDAA)理事;亚洲牙齿外伤学会(AADT)副会长;国际儿童牙科杂志(JIPD)编委;美国牙医学会杂志中文版等6本中文杂志常编委、编委;国际牙医学院院士;香港牙科学院荣誉院士。
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儿童口腔医学);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儿童口腔医学》学科带头人;全国统编教材儿童口腔医学第四版主编;北京大学长学制教材《儿童口腔医学》第二版主编;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名师;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1篇;主编主译著作9部,参编著作1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6项;指导培养已毕业博士27名,硕士14名。
亦师亦友——葛老师之于我
我叫余湜,是葛老师2013级科研博士生。2011年我第一次见到了葛老师。那时我还在首都医科大学读硕士学位,参加师姐的毕业答辩,看到评委名单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葛立宏。“咦,这不是儿童口腔医学教材的主编吗?”我心想。待师姐讲完后,一位看起来很随和的老师提出了几个特别贴合临床应用的尖锐问题,会场你来我往地讨论了起来。一看名牌,原来这就是葛老师呀,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能当他的学生应该很幸福吧!后来我真的如愿考上了葛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博士三年里葛老师于我亦师亦友,让我学到很多。
葛老师声名远播, 很多病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因此他每天的门诊量都很大,经常半天就要接诊十几个病人。但即使是在这如此繁忙的工作中,葛老师总是愿意花时间给初诊患者和家长普及口腔医学知识,耐心地解除家长们的困惑。
以前我自己出门诊的时候,有时会因家长的焦虑而烦躁,而这三年我跟着葛老师出诊很多次,不管什么样复杂的情况,我都从未见过他烦躁不安。
有的家长把十几种不同种类的牙刷牙线护理材料拿来咨询,葛老师仍耐心地为他们一一解释;有的患儿非常不配合,葛老师便耐心地安抚患儿的情绪;遇到有疑难杂症求医困难的患者,葛老师从来不吝帮他们治疗,还常常帮他们联系多学科综合治疗。在繁忙工作的同时,葛老师也不忘指导我们,遇到特殊、复杂病例便马上将治疗经验传授给我们。
跟着葛老师出门诊的三年里,我从他那儿学到了更加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也修炼出更加认真负责的优良品格。葛老师的“医者仁术,博爱之心”就像是一面旗帜,时刻提醒我不忘救死扶伤的医者本心。

在科研思路上,葛老师从来不会限制我们的想法,因此当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奇怪的idea时,我们都会选择去找葛老师一起探讨,这时他从不会指责我们的想法过于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反而会从他的角度详细的分析想法的价值,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葛老师身兼数职,工作很忙,但是无论多忙,他都会抽时间跟我们一起探讨科研问题,帮助我们分析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难题。在我的博士科研过程中,从课题选定、实验方法到论文书写和发表,葛老师一直悉心地指导我帮助我,让我能顺利的克服种种障碍,做出了自己的成果。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慢慢的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对于科研也算是能够初窥门径了。
葛老师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经常上午出差开会,中午赶飞机回来下午接着出门诊。我们都惊叹他硬朗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后来发现葛老师从来不坐电梯只走楼梯,他以这种方式来锻炼身体。他也常教育我们要注意身体。当我们熬夜赶deadline气色不好的时候,葛老师叫我们注意身体;当我们工作一整天晚上赶着做实验身心疲惫的时候,葛老师让我们多休息不要急于一时。
生活中葛老师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充满能量,教导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工作中,葛老师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他精力充沛,从不倦怠。葛老师关心教育、投身教育,他总是神采奕奕地全国各地讲学,尽力把儿童口腔技术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他总是很认真地准备PPT和讲稿,他给学生和医师们讲课从不迟到早退,没有一丝懈怠。我渐渐明白葛老师是真的觉得教育是一件大事,他也真正地在把医学教育作为一生的事业来做。
转眼已是2016年,我的博士生涯就要结束了。三年里,葛老师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地把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格都传授给我。他是许多青年学子敬仰的专家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是奉献一生的业界前辈。在我眼里,他还是一个认真诚恳的医生,一个热爱学习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全心全意的老师,一个积极乐观的朋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能成为葛老师的学生,我是何等幸运。告别之即,我想对最敬重最热爱的他说一声:感谢有您,葛老师!
吾谈吾师——可敬可亲的他
我是汪晓彤,2009级口腔医学8年制学生。 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葛立宏教授,是在2009年。那时我刚刚离开家乡迈入燕园,作为口腔医学的新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又憧憬、又迷茫。那时我想,我将来大概是要成为一名牙医的,结合自己的就诊经历,又暗自猜想,这大概就是让别人疼痛的一种职业。可能是考虑到大多数新生都有着我这样的无知,我们在入学第一年,就开设了《口腔医学导论》这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才知道原来口腔医学是这样一门丰富的学科,不仅仅是补牙的牙体,还有洗牙的牙周、镶牙的修复、矫正的正畸,还有一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按照患者年龄分出来的小综合——儿童口腔医学。上完这门课,我认识到儿童口腔科的医生不是见洞补洞的牙匠,而是能够帮助受到龋齿、外伤等口腔问题困扰的小朋友解除痛苦的口腔医师。而眼前这个用生动的病例让我直观认识这一点的人,他不仅是个有着教授称号的老人,还是一位有着医者仁心的白衣天使!
对儿科的这惊鸿一瞥,让我在走进临床时,对儿科也多了几分兴趣,才有了半年多的跟诊经历。对于当时半天只能接诊处理一个患者的我,葛老师半天接近二十人次接诊量实在令我震惊。而葛老师在繁忙快节奏的门诊过程中,居然还特别注意对我的指导,使我在专家门诊跟诊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临床思维,也接触到了很多特殊的病例,有了很大的收获。
但是我觉得,这段跟诊的经历我最宝贵的收获却不止这些。开始接诊时,遇到小朋友不间断哭闹和家长担心的不停问询时,我的心中就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葛老师却始终表现的十分耐心,治疗过程中一直对小朋友进行温柔安抚和鼓励“你可真够棒的”,治疗前后对于家长的任何问题都会耐心的解答。于是几乎每次门诊都会目睹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开始时嚎啕大哭“我牙疼,我不要,我要回家”,治疗完成后闪着大眼睛,带着更加闪亮的笑容“谢谢葛大大”。
我想,医者仁心、虚怀若谷,这就是“葛大大”。
我也好想被葛大大说“你可真够棒的”啊。
后来我终于得偿所愿,成为葛老师的研究生,才体会到“导师”的含义。在我学业中的每一次重大事件,毕业综述、汇报、发表、开题,从PPT的制作到演讲的细节,从科研的方法到严谨的态度,葛老师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但是,“导师”却不仅仅是临床的指导和科研的指点,葛老师还是我们的“葛大大”。葛大大告诉我:年轻的时候要不怕吃苦,如果觉得生活轻松、安逸,就不对了,你现在正年轻、身体正好,正适合奋斗;未来你的生活中会有婚姻家庭孩子等等很多很多需要你投入精力的东西,现在正是你可以一心一意奋斗的好时机。同时葛大大还说:眼里不能只有科研临床,心里不能只有自己,要与人为善,要融入集体,要学会做人。
因为有葛大大身体力行教给我们的这些道理,让学生们走出去不仅是同门的师兄弟,更是走进了同门的家人,是可以把酒言欢的兄弟。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转眼我已经是大八的学生,毕业在即,然课题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但是葛大大在,就总觉得未来是光明的。
桃李难报春风意,师恩常在水长流。谢谢您,葛大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青苗儿童口腔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