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都欠孩子一句道歉!
2016/8/18 青苗健康科普

当你心怀歉意的时候,就道歉吧,不要拖着,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带着诚挚的歉意说对不起,这是一件太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电梯里见到一个孩子,从十七楼到一楼的短短几十秒里飞速完成了从喜笑颜开到涕泪满襟的转变。
孩子不大,三四岁而已,爸爸妈妈各牵起一只小手,一家三口在我踏入电梯的那一刻时还言笑晏晏、其乐融融。电梯停在十五楼,步入一位中年男子,似乎是孩子父亲的相识。当爸爸的打过招呼后示意孩子:“快说大大好。”“大大”便满脸期待的向孩子看去。
孩子似乎很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松开拉着爸爸的手,往电梯的后壁靠了靠,没吭声。妈妈把孩子往前拽了拽,嘴里似乎还“啧”了一声,看来这孩子是一贯不爱和陌生人说话的。
几番动员过后孩子却愈发消极,紧咬下唇就不出声。妈妈耐不住性子,斥责了一句“你这孩子,老是这样,没有礼貌!”随即哭声顿起,孩子的父母却第一时间向中年男子报以了充满歉意的苦笑:“对不起啊。”
尴尬的“大大”连连摆手,“没关系没关系!”好在电梯终于抵达一楼,他和我一块儿落荒而逃。他恐怕是因为尴尬,而我是因为每当处于这种让我感到难受,我却无能为力改变什么的情境时,总是习惯了选择赶快离开。
类似的事情天天都换个剧情在众多的家庭之中上演,折射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一个奇怪的模式。

年幼的孩子总是无心。对三四岁的儿童来说,尚无“礼貌”的概念,却往往被逼迫着产生了“礼貌”的行为,纵然打了一声无懈可击的招呼,也是外界环境塑造,而非内在素质展现。
一如而今众多的孩子五六岁就走上童星道路,对孩子自己而言,本无所谓对“尊荣”和“未来”的认识,是有造星理念浓重的爸爸妈妈在后面撑腰而已。
涉世已深的家长总是有意。而今社会竞争分外激烈,无论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倘若输在了起跑线上,那就是输了整个人生。我家的孩子,做人做事都要会,从小不塑造,而后怎样立足?天下父母心,无不是为了孩子日后能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沃土。纵然管教呼喝,考虑到社会现状,无可非议。
孩子被一番呵斥,从内心中又并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损失了好心情,也损失了对自己的认同,委屈之至——“我真的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个没礼貌的坏孩子吗?”
大人又懊恼又担忧,在人前失了面子不是什么大问题,怕只怕孩子未来会失了个好“里子”,有朝一日万一真的成了朽木不可雕的主儿,可叫家长如何过活呢。
损失最少的,就是电梯里的“大大”。他损失的,也就是一个招呼而已。
然而,损失最少的人,却得到了最真挚的道歉。

家长没有给孩子道歉,即使他们逼迫了他做他甚至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做的事情。
孩子也没有给家长道歉,即使他不能理解打招呼的重要性,却应该明白自己是父母当前糟糕心情的第一责任人。
但是“大大”得到了一句“对不起”,孩子没有,家长也没有。
如我一般的众多八零后已经或者即将成人父母,他们很有素质,在拥挤的北京地铁里往门口换身位的时候会说对不起,排队时稍微有点冒犯到他人时会说对不起,就算是问路也会先用对不起开头。但是很不幸的是,不曾同父母说过对不起,也不曾同孩子说过对不起。
对国人来说,越是亲密的关系,对不起就越难说出口。
我们做父母时,面对孩子,说个对不起似乎太有失身份,有时候可能意识到伤害了孩子,也不太乐意、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歉意。道歉毕竟约等于承认错误,让父母向孩子承认错误,总是在心里有个门槛儿。
我们做孩子时,面对父母,说个对不起似乎太有伤于自己的独立身份。小时候是叛逆的执拗,就算知道自己理亏,也死不承认错误,要做就做嘴最硬的死鸭子。长大了就习惯于把对父母的歉意一笔带过,半年一年不见父母,歉意陡上心头,充其量也只是再加重点往家里带的东西的重量,不曾说过一句是我错了不能常常回来。

歉意的表达很难,对含蓄内敛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尤其是这样。但这并不能代表歉意的表达就不重要。
有时候,面对父母和孩子,你心有歉意,但你不愿意说出来,默默告诉自己我要想法子补偿,但是你不曾让对方直观地知道你的愧疚。有时候,你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聚会上因为堵车而迟到,都会忙不迭的说上一串儿的“对不起”外加自罚一杯。
面对父母与孩子的歉意,是很多人最大的表里不一。
可是有人说,一家子,说对不起有那么重要吗?小事儿说对不起显得生分,大事儿说对不起又没有作用,道歉是顶没意思的一件事。
说对不起是情感的表达,没有那分歉意,你便无需道歉。我说的是人本应表里如一,伤害了他人总要表达。并不是但凡遇到生活琐事就忙不迭道歉,一个人扛不下的大事也不一定就要独力承担——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黑锅要你背呢。
当你心怀歉意的时候,就道歉吧,不要拖着,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带着诚挚的歉意说对不起,这是一件太天经地义的事情。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关于孝道,孔子是这样回答子夏的:“既然孝,就要表里如一,能够在孝的过程中展现出良好态度,才是最难的。仅仅是替父母干活,给长辈饮食,就能算得上是孝吗?”孔子都说“色难”,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对长辈要“软关怀”,可见态度良好并不比具体表现次要。同样的道理——面对父母,甚至子女,什么时候该道歉,不是事情的大小问题,而是当事人的态度问题。
之前有一本书分外流行,书名叫做《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收集了来自纽约28个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种族的纽约客的临终遗言,篇篇触及人性终点。纵览全书,大多数人的遗憾所在,还是在亲密关系之中——但愿他们曾经对生命中重要的那些人说过对不起,这样的话,即使生命中莫大的遗憾仍存,起码也有过一次正式的道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大白话”,已经协调作者,获得了转载授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青苗健康科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