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心灵鸡汤比技术好用
2016/5/19 槽边往事
人类一旦有了什么思想,就难免手痒,想找个地方实践一下。上个世纪经过大规模社会实践之后,人类终于意识到在做动物实验之前,还是尽量不要直接对人类社会下手的为好。就这样怅恨地过了几十年之后,互联网出现了。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所以,很快它也变成了社会实践的场所。
在我看来,无论是国外当红的Airbnb,Uber,还是国内的滴滴打车,都应该算作某种思潮的社会实践。如果假设了人类是美好的,人类愿意互助,人类愿意彼此分享,那么就一定会找到某种技术方法,利用互联网来实践这种想法。
Airbnb是把自己家多余的房子,甚至是房间分享出来,挂在网上招租。Uber和滴滴打车是把多余的私家车座位分享出来,在网上招揽客人。你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空闲的社会资源得到释放,并且重新分配,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效率,也提高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幸福总量。
这就是共享经济。
互联网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的背后是某种特定的思想。共享经济听起来非常美好:Airbnb不单是租房,而且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能够有助于人和人之间增进了解,帮助旅客深入当地生活;Uber不单是打车,而且是一种非常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更是以技术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到了灵活的供需平衡......但所有这些美好的愿景和话语之下,还是有一股浓郁的欧洲左翼小清新味道扑面而来。
什么叫欧洲左翼小清新?五六年前,我有幸见到欧洲人介绍他们的互联网产品。其中,评价最高的一个产品是个超市App。它把所有超市的库存都扫描进数据库,并记录食品的过期时间。到了食品快过期前几天,这个APP就可以通知低收入人群和乞丐,去超市里直接免费领取这些即将过期的食品。如此一来,超市不用再丢弃这些食品,而低收入人群也得到了急需的免费食物。
掌声雷动!
内心里随时放着贫下中农劳苦大众,随时考虑社会资源如何公平分配,这就是左翼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小清新呢?小清新的意思是说:谁去给这些人安装App呢?谁去给他们买智能手机呢?以及,谁去整合各家超市的资源,在别人的库存管理系统上额外开发一套东西呢?最后,超市除了道德的力量之外,有任何实际利益驱动资方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呢?
当然,敏锐如你,可能一早就发现了一个利益点:扔掉过期食品,超市要额外付出运输和人工费用。那么,换了你是超市老板,你也许会直接在超市大门附近设立一个即将过期食品专柜,上面挂个牌子写上:欢迎免费领取。那么,运输和人工费就自然可以省下来了。无需额外的技术开发,也不需要App和服务器。啊,但是你竟然没有拥抱互联网,你这个古板顽固的反动派!
Airbnb也好,Uber也罢,它们的共享经济模式都建筑在“盈余”之上。你一个人怎么睡,也不可能同时睡三间房;你一个人怎么开车,也不可能同时坐满5个座位。房间和车子座位对于你来说,都是一种盈余。而人们认识上差别就在这里:共享经济认为这种盈余应该作为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这样才“合理”,否则就是一种“浪费”。人和人之间应该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才是好的,住宾馆,打出租,吃餐厅,则是增加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的“疏离感”。
那么,我的问题是:一个人有三间房,难道不是我耗费了巨大的心力终于取得的个人成就?难道不是为了满足我对舒适和独处的需求?我为什么要分享我的劳动果实?一个人开一辆车,难道我没有缴纳5个人一辆车同样的税金、养路费、停车费和保险?外出住旅馆,难道我追求统一标准的服务,统一标准的卫生要求和就餐环境有什么问题么?出门坐专车,我付出了额外的金钱,难道我不应该要求有专业司机,干净整洁的内饰,西装笔挺的制服?我为什么要用高价购买业余司机的服务?
说到社交,世界上既然有公交、地铁、食堂和宿舍,为什么人们不爱在那里社交呢?那里有得是陌生人,为什么不去那里享受一下人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觉呢?
当然,如果你也这么想,你就是个反动透顶的冷血美国右翼保守主义者。你坚持不予分享,就是为了逼迫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拼尽全力,占有太多自己消耗不掉的资源。在利用人性中的贪婪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社会不平等。去死吧!卑鄙自私的家伙,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在物质盈余之外,最近的观点认为还存在“认知盈余”。简单讲,就是知识如牛奶,人如奶牛,如果不把淤了的知识和经验挤出来,那么人就会得知识性乳腺炎或者小叶增生。国外最早有一个问答网站叫Quora,最早是一帮互联网圈的大牛和Boss们在那里回答问题,尽情向网友们情洒乳汁。国内很快也有了知乎,奶味淡一些,但是胜在分量足,消防水龙头一样往外喷调和奶。
最近这几天,包括原创者大弓在内,知乎、在行等几家互联网公司在用各自的付费问答系统刷朋友圈。这要比Quora先进了一大步,Quora是欧洲左翼小清新式免费挤奶大家分,大弓、知乎、在行则略带一点实用主义,回答问题的奶牛可以向喝奶的人收费。细微的区别在于:是奶牛找人,还是人找奶牛。以及,奶牛是喂了一个人就好了呢,还是一口奶可以一群人轮着喝?第一个挤奶的人能否从后来人身上分到牛奶钱?
认知有盈余,向社会大众分享,大众得到了知识和经验,本人得到了名望和金钱,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可我并不那么看,因为我对“盈余”的定义完全不同。共享经济定义的“盈余”,在我看来是个人资产的一部分。一个做上市的律师,可以需要20年的积累,才有了价值年收入数百万元的知识和经验。也许,他一年就做一单上市的买卖,剩余的时间里他的知识和经验并没有地方去使用。那么,我的问题在于:
1、他为什么要免费把这部分个人资产在网上分掉?
2、即便收费,他为什么不去批发给一家上市公司,而是要零售给几千人,然后顶天了收个几万十几万块钱?
3、他为什么不拿答题的时间去度假?他那么辛苦工作是为了什么?
同理,一个新东方的顶级教师,有什么理由在下班之后,上网分享他的考试知识?马云为什么要在离开办公室之后,上网谈电商心得?他为什么不去捏脚?不单他们的认知是个人资产,他们的私人时间也同样是个人资产。同样耗费2个小时,消耗认知盈余带来的收益,无论是名望上的收益也好,还是金钱上的收益也罢,都不会是最划算的卖时间方式。
个人的时间和认知,其实在社会上已经通过市场给了定价。能够满足互联网认知盈余需求的人,最终也会和出价相匹配。说白了,你出多少钱,你能得到多少价值的分享。那么,网上10块钱或者100块钱能买到的答案,质量最终又能如何呢?分享这种想法里隐含了平均的思想,而能够平均分配的社会资源,注定不会价廉质优。所以,心灵鸡汤和常识永远供给充分,而股市内部消息在网上永远稀缺。
个人认知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越是有价值,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因为它需要利用信息不对等赚取金钱。信息不对等固然不是那么便利,但是信息完全对等,恐怕也会造成凡人难以承受的决策压力和选择困难。网上早就有有免费的公开课了,真正去点击,坚持看完一个学科的人又有多少?你查看过视频的点击量么?
良善的动机,未必然会造成如意的结果。
最后,讲一个关于盈余的故事。我的亲族里有一位长辈,经历过贫困和匮乏时期。所以,家里有再多的柜子也装不下所有的衣服、鞋子、被面、棉絮、毯子。在这位长辈看来,这些不是盈余,而是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财富。哪怕现在用不了,“万一哪天用得上呢?”何况,过惯了苦日子,这人啊,就得“惜福”。
后来东西实在是装不下了,那些东西送人也没人要,因为款型太老,谁也不愿意要,只能扔掉。在扔的时候,这位长辈怅然地说:“好吧,这也算是行善积德了。”见到有这样的机会,我立即倒了一海碗鸡汤呈上,我说:
说到这个行善积德,如果二十年前就把这些东西扔掉,那么二十年前岂不是就已经有人因此而蒙受恩惠,在二十年前就避免了饥寒?如今才扔,岂不是欠了这个世界二十年的善意?这二十年间,这些东西完全没有用过一次,基本上都是崭新的,而物的本来用意就是要拿去使用,不用的话就全无意义。财富本身的意义就是流动,不流动而囤积,钱财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您那么做,善虽然是善,未免让世界和世人等待得太辛苦。而那些物品,未免也在这多年里等待自己登场等得太寂寞。
鸡汤一碗服下,东西全扔了。当然,我也可以开发一个App或者网站,鼓励大家在上面捐献和交换盈余的物品,讲述这种共享经济的情怀和好处。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甚至我要说,用技术可以更好也更高效地解决需求的匹配问题。但我宁愿熬上满满一碗心灵鸡汤,因为现在即便是扔掉这些东西都是一种麻烦,谁还愿意打开App一样样上传,约定时间来拿来取,甚至是快递呢?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断离舍的鸡汤要远比二手物物交换App更受欢迎了吧?
题图作者:Annca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这张照片上的人当然是吴彦祖,这张照片上的字当然是我写的。但是,自从发布了之后,读者一下子对我热情了起来,大赞我颜值那么高放着不用,还每天写字。我很失落......
按照许多读者的要求,把上面的字抄写出来:
菜头:这是一张很有意义、很珍贵的照片,希望你不要再弄丢了。阿姨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收房时你对阿姨说了一句话:你要做团结湖吴彦祖。阿姨当时就觉得你这个年轻人一定会变得那么帅。果然我没有看错。你现在虽然秃了,但是你终于和吴彦祖长得一模一样。阿姨走到哪里一说到你,年轻人都知道。阿姨真为你高兴!
房东阿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槽边往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