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上“人味”的雏鸟,真的会被爸妈抛弃吗?
2016/6/1 果壳网

     (Robynne Boyd/文,玛雅蓝/编译)

     路边的小鸟你不要摸?

     这是夏天里的常见一幕:在野苹果树低矮的树杈上有一个鸟巢,巢里一只黄鹂宝宝张开翅膀,初试啼声。这时,一张小女孩的面孔出现在了它的上空。小女孩伸出在大得吓人的手指,想摸一摸小鸟还湿漉漉的羽毛。就在她快要碰到的时候,爸爸的声音响了起来:“别碰那只小鸟!”

     民间传说认为,亲鸟会抛弃被人类碰过的鸟蛋和幼鸟,哪怕它们只是被摸了一下。然而,这种普遍观念既忽略了亲鸟抚育后代的内在驱动力,也不符合鸟类的基本生理构造。

    

    图片来自:The Angry Birds Movie

     鸟爹鸟妈:我们没那么敏感

     前美国鸟类学家协会(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主席弗兰克?吉尔(Frank B. Gill)指出,尽管鸟类看起来很容易受到惊吓,但实际上它们不会轻易抛弃后代,尤其不会因为被人摸过而抛弃幼鸟。他说:“如果在筑巢或产蛋期间,鸟巢受到潜在捕食者的侵扰,那么它们可能会放弃这里,重新筑巢。但是总的来说,一旦幼鸟孵化出来,开始接受喂养,亲鸟就不会轻易抛弃它们。”

     这个误区来自于这样一个信念:鸟类能感知人类的气味。然而实际上,鸟类的嗅神经小而简单,因而嗅觉有限。仅有极少数鸟类有非常灵敏的嗅觉,并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例如,红头美洲鹫喜欢甲硫醇的味道,这种气味来自腐败的有机物(并且常被添加在天然气中,使之产生异味);椋鸟能感知植物中的天然杀虫剂成分,并利用这些植物保护巢穴免于昆虫的侵扰。但是,没有一种鸟类能够识别人类的体味。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应该在有小鸟或鸟蛋的巢穴周围瞎晃荡。

     但还是请你离远点

     “事实是,鸟类不会因为被人类接触而抛弃幼鸟,但是它们会因为受到打扰而抛弃幼鸟和鸟巢,”生物学家托马斯?马丁(Thomas E. Martin)解释说。他就职于蒙塔纳大学和美国地质调查局,曾将鸟类从委内瑞拉送到塔斯马尼亚岛,并且没有引发抛弃行为。他补充说:“如果巢穴受到的干扰有伤害幼鸟的风险,那么亲鸟就有可能作出反应。”

     换言之,鸟类就像经济学家一样,通过权衡利弊来作出决策。当幼鸟被潜在捕食者发现的时候,如果亲鸟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孵化和养育幼鸟,那么它们更可能会尽力将后代带走,安置在新的筑巢点,而不是干脆抛弃。相比寿命较短的鸟类(如知更鸟等鸣禽),寿命较长的鸟类(如鹰)更厌恶风险,也对干扰更加敏感。后者有可能抛弃幼鸟,而前者不大可能这么做。

    

     猛禽棕尾鵟面对连番偷袭抢小鸟的猫头鹰都一战再战,岂会因为人类一碰就抛家弃子呢?

     这个逻辑对大多数其他动物都成立。美国人道协会城市野生动物计划的野外主管劳拉?西蒙(Laura Simon)说:“野生动物一般会和后代产生纽带,不会轻易抛弃它们。”

     实际上,大多数动物都有高超的技巧来保证后代的生存。双领鸻和鸭科鸟类会耷拉着一只翅膀,假装受伤,引诱捕食者远离幼鸟(诈伤);如果察觉到潜在的危险,浣熊和树松鼠会很快把幼崽转移到更安全的环境。

     但野兔是一个例外。西蒙说:“野兔似乎对人类或其他的气味最为敏感,它们容易受惊,应激敏感。当巢穴受到了较大的干扰,比如剪草机开过,或者被猫闯入时,野兔有时会抛弃巢穴。”

     我们该怎么做?

     人道协会建议,如果你发现了野兔的巢穴,并且怀疑它被抛弃了,可以用线或绳子在巢上做一个“X”形记号,随后大约每隔10小时查看一次。如果记号被挪到了一边,但巢穴仍然被植物遮蔽,那么这是个好兆头,说明母兔已经回来哺育幼崽,然后把巢穴重新盖好了。如果在干扰发生12小时后记号仍然原封不动,那么幼崽很可能已经被抛弃了。

    

    兔巢入口处18天大的小兔。图片来源:arkive.org

     当然,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一般来说,如果在地上看见幼鸟或其他动物的幼崽,最好就让它待在那儿。大多数情况下,它的父母这时就躲在一段距离外监视情况。但是,如果捡到了还没长出羽毛的幼鸟,而且你能够得着鸟巢,可以将它放回去

     这样做不会对小鸟造成任何伤害,它的爸爸妈妈会张开翅膀欢迎它回家。(编辑:Stellasun)

     附:捡到小鸟怎么分辨/处理?

    

     一个AI 捡到野生人类幼崽,建议报警并原地等候。

     如有疑惑,请问他——

     (反正你问ai,ai也还是问他)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果壳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