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只知道吃月饼就太LOW了
2016/9/15 中医养生

    

    


     文 | 陈允斌

     摘自 |《回家吃饭的智慧》

     一年有十二次月圆,中国人却最看重八月十五的中秋之月。这是什么原因呢?——古人认为,月是水之精,而秋天的属性为金。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金是生水的,水得金更盛,所以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是天地之气与时令相感应的结果。

     从人体来说,也要顺应这个时令,因此中秋养生,奥妙就在一个“水”字。既要补充好水,又要排出浊水,让身体内的水得到净化、滋养,这样整个人才能像月亮一样清明,由内而外地发出光彩。

     按传统民俗,中秋节要做五件事——偷冬瓜、拜月神、分月饼、品螃蟹、赏桂花

     这些民俗,大都有养生的道理在里面,只是代代传下来,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来二去,反倒是月饼成了中秋节的主角。其实,月饼里面的馅料很有讲究。现在的月饼,大都只是香甜好吃,应个景罢了。

     在中秋节,对我们身体最重要的是其他三个民俗中所涉及的:冬瓜、螃蟹和桂花。中秋节一定记得要吃它们。

     1中秋吃冬瓜,能帮肾脏排毒

     冬瓜是夏天产的,通常天太冷时不宜多吃。但在中秋节这段时间,可以适当的再吃一点。

     为什么呢?经过一个夏天,还有一些湿热赖在人体内。如果没有及时排掉,这些湿热会逐渐往下走,走到人体的下焦,也就是肾和膀胱系统。湿热盘踞在下焦,就像一汪浊水污染我们的肾系统,引起各种炎症,比如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等等。

     冬瓜能帮助人体排出浊水,又能清热解毒,防止湿气在人体潜伏过冬。冬瓜还有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煲冬瓜汤注意:怕寒凉可去皮,如有咳嗽黄痰时则留下冬瓜皮,效果更好。

     2秋季健肾食方:送子蟹汤

     中秋时我们把螃蟹和冬瓜配在一起,给家人煲一道秋季养生汤。这道汤滋味鲜美,可以滋阴清热解毒,还能预防皮肤长痘疮。这汤滋阴健肾的功效,堪比六味地黄丸,却又没有药物的局限性,全家老小都能喝。而且它有个特别的妙处,就是有促进生育的功效,所以我将之称为“送子汤”。

    

     秋季滋阴健肾汤——送子蟹汤

     主料:小螃蟹半斤、冬瓜半斤、生地30-60克

     配料:生姜、黄酒、肥肉1小块

     做法

     1.螃蟹的处理:换几次水吐净脏污,用醋水泡半小时。

     2.用加醋的热水将螃蟹洗干净,去掉腮和内脏。

     3.生地用清水泡1个小时,下锅和肥肉一起熬半个小时。

     4.放入螃蟹、冬瓜、生姜、黄酒煮半个小时。

     功效:滋阴清热、调肝肾,预防皮肤病

     允斌叮嘱:

     1.感冒、咳嗽痰多、便溏腹泻勿食。

     2.这汤不用天天喝,太补了,一个星期喝一次就行,建议喝到立冬的时候。

     3.螃蟹是非常滋阴的,冬瓜是清热去水的,生地又是滋阴的,这三样配在一起,就是一道滋阴健肾的汤,想要小孩的夫妇,秋季可以多喝这汤来补身。

     4.这道汤很有六味地黄丸的效果,但却没有它的副作用。

     3饮酒过多后的保肝食方:桂香醒酒汤

     桂花在秋天来用,润肺也养肺。它偏微微的一点点温,特别适合于预防中秋节以后的凉燥。一般的人都可以用。因为它芳香开郁,是走肝经把肺火给泻掉的。

     中秋节,桂花对我们有一个特别的用处,就是醒酒。过节总要喝酒,饮酒之后,您可以给家人准备一壶桂香醒酒汤。

    

     桂香醒酒汤

     原料:桂花3克、冰糖3粒、乌梅6个(乌梅要买大个,肉厚的,越大肉越厚,越是好的,有一种特别小,肉特别薄那个是伪品,千万不要买);(注:这是一人的量)

     做法:将以上三样东西放进杯里,放入开水焖制,三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喝了。

     允斌叮嘱

     中秋宴饮之后,如果肠胃不舒服,有一点恶心的感觉,喝桂香醒酒汤最为合适。

    

    

     点击标题下面:“中医养生”关注 (按需查询)

     减肥、排毒、护眼、打嗝、粉刺、疲劳、美肤、护肤、养肝、养胃、便秘、祛火、熬夜、增肥、健脾、养肺、止咳、补肾、失眠、贫血、祛湿、腹泻、胃寒、痛经、脱发、牙痛、咽炎、耳鸣、晕车、瘦腿、拉筋、打坐、滚背、高血压、补气血、黑眼圈、免疫力、高血脂、糖尿病、拍八虚 、清肠毒、消化不良、血液循环、月经不调、神经衰弱、老年健忘、饮酒注意、骨质疏松、洗澡禁忌、牙龈肿痛、内分泌失调、慢性支气管炎、泡脚、脚气、标准体重、腰椎、性能力(性生活)

     穴位:人体穴道图、经络养生、气海穴、期门穴、内庭穴

    

    赞是一种鼓励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