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侃】格子·劝学
2016/5/22 侠客岛
我的一切,便是尽情地漂流。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波德莱尔他老人家写在诗里,被本雅明他老人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里引用的。读罢甚是喜爱,拿来做了微信签名。
然而现实是,过去半年里,几乎未曾离开北京。漂流谈不上,已然化作一块磐石,坐在东三环外的小房子里,想象整个世界是无尽的漂流。
一
在许多年里,我总觉得这世上最为粗鲁的问题,就是被要求推荐书。这跟被问胎记长在什么位置一样无礼。毕竟,我还没傲慢到认为我胎记的位置对其他人很重要。
然而自从我岛得了些薄名,才发现原来有更无礼的问题。总有人问起,你们做这么好,平时都看什么公众号?
太阳。这天底下哪有比侠客岛做得更好的公众号啊亲。就算扩大到新媒体,唯一在视觉上接近过我们的也只有网易(网站和APP排名不分先后),不花钱转载我岛文章,改个标题,加个“党报:”“媒体:”“央媒:”截半句话出来做个标题。这种窃了作者东西打作者脸的,推荐起来于心何忍。
是以每逢此时,我都强压心底的羞愧,回说,其实平日里岛上诸人最爱的是读书。譬如罢!我同无忌还在一个屋办公时,伊特地在书架上摆了一套《管子》,后来发现,他的写作果然都是套路。
写作这种事,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通过学习公众号来做公众号,是我能想到最惨烈的方式。这是从“三年高考 五年模拟”时代沿袭来的坏习惯。
二
飞成都的路上,读了一本叫做《日本第一》的书,作者是傅高义。简而言之,是一本现代意义上的《菊与刀》。据说,此书堪称“日本热”的始作俑者,出版后很受欢迎,傅高义老师顺势成为畅销书作者,开始了几十年的畅销生涯。
叹。没过多久,日本陷入持续至今的经济危机。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成为《菊与刀》,就成为了只有日本人还爱读的一本美国书。以至于多年后,学术泰斗傅高义老师面子上实在挂不住,出了本新书叫《日本是否仍是第一》。傲娇一时无两。
所以请你们相信,我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一口气读完这书的。怎么说呢,竟然受了不少启发。比如说制度探索。无论东西方,愿意对自身进行制度变革的国家并不多。日本倒是没有这个偶像包袱,总是先在每一个领域选择最好的制度,然后进行细致的独自的改良。所以,日本有一批真正精通现代各国制度的专家。在这种逻辑之下,对于几乎所有领域,日本人都有一种把所有信息搜集完再做决定的习惯。今天日本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很高,完全不是个例外,这两年流行的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即是一例。
当然,傅高义老师这么美奸的行为也不完全可取。日本如此热爱拜师,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缺。前两天还看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吐槽说,日本享誉世界的设计风格“Wabi-Sabi(侘寂)”如此枯淡,盖因日本什么都没有。
顺着日本,我忽然想到,今年读书竟似在世界地图上转。光是五月,读《自由与荣耀》和《为你,耶路撒冷》,都是在试图用过去的钥匙,打开今天的疑团。印度、巴基斯坦何以成为今日的模样,以色列从何而来,耶路撒冷怎么是两国首都,都在柯林斯和拉皮埃尔这两本书中。
如果对这二位爷的名字有点陌生,那你很可能听说过《巴黎烧了吗》。这两位,用同样的方式做了这三本书。方式就是,用两三年的时间,采访超过500人,再用两三年的时间写完。书中句句有出处,为非虚构写作立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比如,《巴黎烧了吗》是这么开头的。
他从来没有迟到过。每天傍晚,那个德国兵带着他的那支旧毛瑟枪、皮套已经磨得发毛的望远镜和装了晚饭的饭盒一到,梅昂默尔田村子里的居民就知道已是六点钟了。他走过村里的鹅卵石铺的广场时,十二世纪盖的那座小小的圣母升天教堂的罗马式钟楼就分毫不差地开始响起晚祷的钟声。那座小教堂高踞在巴黎东北三十七英里处乌尔克河畔的一个小山脊上,俯瞰着梅昂默尔田村的灰瓦屋顶。
这个德国兵是个头发花白的空军中士,总是迎着清脆的钟声走来。他在教堂门前摘下军便帽后走了进去,用缓慢的步子爬上狭窄的螺旋形楼梯,到了钟楼顶上。那里有一张桌子,一只煤气炉,一张从下面教堂那里征用来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铺着一张德军总参谋部军用地图,还有一本笔记簿,一本日历,一台灰绿色军用电话。圣母升天教堂的钟楼是德国空军的一个瞭望哨。
这得是多大的采访量。
三
在很多书里,作者最终所做的,其实是拯救了自己。读者几乎没费力气,也幸运的得到拯救。
马尔克斯是个这样的天才,最近他老人家只来得及写了1/3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引进了中文版,我读了没多少就感受到一股凛然的坦诚。原来这么多年来,马老书中那些怪诞的情节,基本来自他怪诞的人生经历。《苦妓回忆录》里嫖娼一生的老头,是他青年时的经历投射;《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电报员用电报千里传音的梗,是他父母的故事;《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来自他一次游历所得;《百年孤独》,则是外祖父母留下的影子。
所以,伟大如马尔克斯,这辈子的写作也有这么直接的经历抓手,和隐藏在背后的对人生的思索。你看我把话说的这么严肃,是因为思来想去,马老其实比我说的还要严肃些。
说到作者的自我拯救,最近读过一本叫《tuesdays with Morrie》的心灵鸡汤。这个叫Mitch Albom的作者很是幸运,在遇到中年危机之际,重新找到了大学时的授业恩师Morrie。惜其行将就木,时光所剩无几。于是在每个周二,Mitch专程飞去看望Morrie,一人,一师,完成了14周特别的课,爱情,死亡,变老,无所不谈。
你知道我们文艺青年羞于谈心灵鸡汤,但我们同样最爱追寻人生意义。Morrie如同老禅师,早已看透人生。比如他谈到人要学会“detaching”(分离)。什么意思呢,欢乐、悲伤、苦闷,人之常情,身处其中时全情投入,该哭哭,但是哭完之后,要跳出来告诉自己,我体验过了,不要沉浸其中。从情绪中剥离自己。
你看即使在遥远的东方,老禅师也能让人心有戚戚焉。
四
信息巨流河上,流淌着的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书在其中,堪称岸边雕塑,是我们记住旅途的标识。逝者如斯夫,流水冲刷雕塑发出动听的回响,凡识字者,皆能与文明共鸣。
热爱掉书袋和音乐袋的村上春树老师说,他倾向于读的书要至少经过30年时间检验。虽然按着这个逻辑,我想不出当代读者为何要读他的书。但是对于雕塑来说,时光的雕刻赋予的是迷人的光芒,姑且认为这是条不赖的判断标准。偶像卡尔维诺老师也专门写过一本书,叫《为什么读经典》,论证充分,欲辩不能。
我为什么要在美妙的周日夜里,逆流而动谈读书呢,因为生活在夺目之余,少了一些可怒目圆睁可春风化雨的脸。人们两分钟刷一次微信,连张小龙都担忧不已。时代在以美妙的节奏一路向前,既不绕弯路也没有东西南北之别,就是向前。荒谬的让人扼腕。
是以,我岛打算以后时不时的聊聊读书。不像今天这般零散,也不像课堂上那般古板。而是在划船经过你身边时,双手撑起喇叭,手指不远处的雕塑,大喊一句“哥们,看飞船!”
文/司徒格子
注:本文已独家授权海外网刊发,转载请联系15911166061。微信群已满,你可以加岛妹的微信(就是这个号码),让她帮你拖入,注明是想加学生群、公务员群、企业员工群、媒体群、经济金融群还是海外人员群。同时,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侠客岛微社区。很抱歉,岛妹每天微信加人数量有限,手机常常瘫痪,造成一些岛友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我们深表歉意,希望耐心等待叫号。么么哒。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侠客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