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北,他不必提起 101
2016/5/31 大象公会
“在面向山手通的书房,我经常彻夜不睡,思想迎来的人生。”58 岁的李宗盛在 12 分钟的视频里这样说。导演是擅长细节、拍过无数 MV 的周格泰,所以东京街头的黑色雨伞和油绿植物都缓慢飘逸,像对过去诗意的回忆。
这是New Balance 110周年的形象短片,只字不提跑鞋,只有 5 座城市往来的行人车辆、小店铺里老板的面容、雨滴与阳光下建筑的光影。
有趣的是,在拍摄脚本里,“台北”这段赫然写着:“绝对绝对不要拍 101。”
平静:中产阶级的语法
不拍 101,而把镜头对准夜市小摊的烤香肠,滋滋作响的烟雾里,李宗盛感慨,只要回到台北,它会自动帮你接上你走的那一天,那个瞬间,茶杯还微温,甚至,“走时没来得及告别的人还在生着气”。

这正是李宗盛所代表的中产阶级的语法。与两年前大获全胜的《致匠心》不同,这一次李宗盛不再总结“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而只是慢慢数了数他在 5 个城市的点滴细节。
早年在东京牙龈肿痛,正好作为没钱而托病不去居酒屋的借口;温哥华林间的风和湖面的声响;在香港的精品店里流连而不掏钱;他记得吉隆坡的蕉风椰语,以及台北街头小吃的烟气。

说起这些时,李宗盛沉稳平静,既不刻意展示艰苦,也不用力炫耀成功。因为对这样的中产阶级而言,征服早已是过去的姿态,绕了一圈,当过旅人,向梦想奉上过哭泣、失眠、兴奋和汗水,回到故乡时,只想去吃吃最熟悉的小吃,老板头都不抬地问:还是少辣多麻?如同东京制刀师傅的眼里,坐电车去取刀的李宗盛还是二十年前那个制琴师。
回忆成为了主线,在平静里娓娓道来,倒也符合唱歌像念诗聊天的李宗盛的风格。只是如此主观而个人的陈述,被这样一位没有新作也没有新闻的音乐人讲出来,竟能引发无数分享和共鸣。那些从来没有在东京、温哥华、香港、吉隆坡和台北住过的人们也会不由地沉浸在情境里,用简短克制的语言回忆自己在北上广深甚至洛阳南宁的一段往昔。
“绝对绝对不要拍 101”,因为城市给每个人留下的印记,一定不是观光客眼里最耀眼的景点,而是他以脚丈量的那段巷弄,和淋过大雨的那个傍晚。

得体:中产阶级的表情
在今天的中国,“中产阶级”有时不是一个好词,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面目油腻、生活无趣、随意挥霍的闲人。他们刚刚够资格享受富足,却还不习惯拥有品位和自由。
然而区分中产阶级和暴发户的,正是见识、见地和品位搭建的得体。有别于浸泡在生活的腐臭里拼命堆积财富以求安全感的群体,不必读时尚博主的搭配分析,他了解初剪羊毛和羊绒的区别;不必手握米其林指南,他在熟悉的餐厅留有几支好酒;少言之下,他的分寸感已经代表对场面的掌控。他令人舒服,也让自己享受,他热爱生活,知道值得珍藏的情感在何处。
影片中李宗盛说到自己,“我写了几首后来大家才知道的歌,做了几个大家后来才知道的决定”,所有分量和得体融在简短的轻描淡写里。

那些电车、树林、商店、小吃档,都让人想起城市的印记,打过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如同 Paul Graham 那篇难得的、在文艺界和创业圈都广为流传的《市井雄心》中所说:“城市在通过几百种方式向你传递着信息,纽约告诉你,你要赚更多的钱;波士顿告诉你,你要更聪明;巴黎发出的消息是,做事要有风格;伦敦依稀说,你要像个贵族。”
而更远一些的海明威也早就讲过,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这些细碎的点滴构成了如今中产阶级得体的品味和足够宽广的自由。
这部历经 1 年半策划,跨 5 个国家的 12 分钟影片,没提李宗盛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也不说他获过的奖、捧红的人、牛逼或遗憾的往事。大概一个人的感受,只跟走过的路有关。不管是预算捉襟见肘的创作新人,还是今天已被称为华语乐坛泰斗,都是那个李宗盛,高高低低地走过的脚印。

“每一步都算数”,因为走的每一步,就是少年的热望、青年的拼命、中年的到达。
在哪里算数呢?中产阶级说,不必非得登顶,在 101 的光辉里俯瞰众生,也不必非得是世人眼里的烈火烹油。走过每一步后,他们更加平静、自持,他们眼中有各自的东京、温哥华、香港、吉隆坡和台北,更多了滚滚红尘里一点不必言说的感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